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出民生硕果
上海瑞金医院与三明市第一医院携手成功实施三明首例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标志着三明神经外科诊疗技术迈向精准化的新征程。(周志鸿 郑 烨)
医疗,是民生之需,更是民心所系。在位于闽西北的三明,一场关乎全民健康的变革正在重塑医疗生态——
社区医疗站里,退休老人看着医保报销单上日渐减少的自付金额,医疗费用不再是养老生活里难以卸下的重担;
乡镇卫生院内,村民们通过远程医疗设备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三甲医院诊室中,专科医疗联合体模式下的先进医疗技术平移,让医护人员由被动“输血”转为主动“造血”;
……
在医改大潮中,三明勇立潮头,以非凡的魄力和坚实的步伐,聚焦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问题,大胆创新、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以民为本、富有实效的改革新路,在医改“试验田”上结出累累民生硕果。
破解难题,减轻百姓就医负担
“以前怕花钱,常常舍不得按时吃药,现在不一样了。”62岁的市民梁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在他的床头柜里,常年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多盒降血糖药物,摊开一沓留存已久的结算清单,可以看到,上面的支出费用持续递减。
以阿卡波糖片为例,一盒30片装的0.1g规格药物,过去每盒价格91元,现在下降到12.77元,同样的药量,一年开销从3300多元降到如今的400多元。“不用顾虑病情精打细算过日子,负担可轻多了!”结算单上跳跃的小数点,让梁先生真切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温暖,也见证着三明在减轻百姓就医负担上付出的努力。
2012年,三明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药改”为抓手,打响改革第一枪——推出首批药品重点监控目录,将129个品规药品纳入监控范围。落地仅一个月,当月药品支出便下降1673.03万元。
随后,三明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尝试建立跨地区药品采购联盟,对药品采购、配送、使用、结算等制度进行全面优化,实现对医院、医生、药品流通和使用领域的全过程监管。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经过十余年探索,“三明采购联盟”成员已包括19个省的54个设区市,覆盖2.2亿多人口,累计开展7批药品、9批耗材联合采购,节约药品耗材费用近305.23亿元。同时,抓住降药价“窗口期”,先后12次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10399项次。
今年3月,三明集采药品再降价:抗凝药利伐沙班片,从11.61元/片降至0.31元/片,降幅达97.33%;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从59.98元/支降至10.3元/支,降幅达82.83%……一系列药品的价格下调,预计一年可为患者节约费用895万元。
让高价特效药“跌”入寻常百姓家,慢性病用药告别“断供焦虑”,罕见病治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已然成为三明医疗卫生事业中可感可触的实景。
按照“腾空间、调结果、保衔接”的基本路径,三明将“药改”释放的20%—30%红利用于提高群众医保报销待遇,针对住院患者,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DRG)收付费,从付费端延伸到收费端,形成收付费闭环。
那些曾经压在患者肩头的经济重担,正化作诊室里轻松的问诊声和药柜前舒展的眉头:城镇职工住院报销比例由2011年的72.3%提高到2024年的76.6%,城乡居民住院患者报销比例由2011年的46.3%提高到2024年的68.6%,2024年医院出院患者满意度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省首位。
优化配置,提升基层就医体验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悠悠民生。如何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一套“三明解法”,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沉得下、留得住、用得好”。
走进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血透分中心内,一批熟练掌握透析技能的医护人员正在为患者看诊,价值百万元的血滤机、血透机等医疗设备全速运转,让住在周边的透析患者彻底告别“凌晨赶班车进城治病”的日子。
改变始于2023年8月,全市首个乡镇卫生院血透中心——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血透分中心正式揭牌,沙县区总医院肾内科、院感科等专家定期现场指导,透析患者可享受高比例的医保报销政策。
近年来,为破解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群众基本就医需求难保障等问题,沙县区总医院全力整合县域医疗资源,不断完善以科室、人员、技术、信息等为一体的医共体工作机制,通过科室挂包、专家巡诊、全面质量管理等,让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既“连体”又“连心”。
县域医共体,是三明破解基层医疗“断层”的关键密码。2017年底,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成总医院,总医院以县医院为龙头,将县域内所有县、乡、村公立医疗机构整合为一体,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网络,通过设备共享池、人才下沉机制等方式,将资源精准输送至基层,架起连接“病有所医”与“病有良医”的桥梁。
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三明持续推动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成功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获得中央、省财政支持10亿元,加快实施7个“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推进市第一医院等3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示范医院建设。同时,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高分层分级“看好病”水平。
目前,全市144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已有139家服务能力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含推荐标准),占比达96.52%。
这场始于民生需求的改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百姓的就医体验,让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地惠及千家万户。
重构体系,守好百姓健康防线
面对医改路上的重重挑战,三明没有停留在“头痛医头”的被动应对,而是选择“系统重构”的主动破局。
“不用长途跋涉、四处奔波,在家附近就能接受上海专家的治疗!”4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彭承宏在微创机器人的连接下,为800多公里外的三明患者金女士成功实施了肝左外叶切除术。一场跨越山海的手术,在5G数据专线的保障下,不到半小时便顺利完成。
以数智化纽带打破地域壁垒,是“六病共管”体系实现技术平移的数字基座。去年2月,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落地三明,上海瑞金医院选择代谢病、心脑血管病、肿瘤、呼吸病、生殖及老年科六大优势学科,借助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打造病种防治区域综合示范样板,加快形成“防、筛、诊、治、管、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优质医疗资源不再受限于地理距离,健康福祉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日常,三明正悄然开启全民健康保障的崭新篇章。
将健康服务重心由后端医疗向前端预防延伸,推行慢性病分级、分类、分标、分片和积分制管理,优化39种基本药物的基层供应保障和医保支持政策,推进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服务。2024年,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88.04%、87.54%、97.97%、99.1%。
同时,全力推进全民健康管理,开展示范县(区)创建试点,建设疾病管理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构建“院前管预防、院中管治疗、院后管康复”全过程服务链。目前,全市已有12家全民健康管理中心和12家总医院疾病管理中心投入运行,共培训健康管理医师和疾病管理师1420名。
漫漫医改路,三明勇探新。在三明医改的坐标系上,横轴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纵轴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这座山区城市,用十三年的时间证明:医改不是冷冰冰的政策文件,而是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梁梦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