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助力三明老区振翅飞
清风拂绿都,山河启新章。5月9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落实人才强市战略,部署全市人才工作新任务,明确“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基础人才自主培养、各类人才激励使用”的发展主线,提出以“平台打造、自主培养、深化合作、环境优化”为四大着力点,吹响全方位引才育才的“冲锋号”。
着力平台赋能:让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是三明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2025年,三明将聚焦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石墨和石墨烯等11条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升级产业人才承载平台——
“特聘团”精准服务产业链。推动福建省氟新材料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及模式推广,为县域重点领域产业链精准导入高端智力,提供“靶向式”技术指导。
“双招双引”智库升级。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专家智库,通过“人才飞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以赛引才”添新翼。打造“麒麟英才”赛事品牌,围绕科技创新、自主创业、技能比武等领域开展人才竞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吸引优质项目和人才团队落地老区苏区。
青年人才储备提速。持续开展“扬帆绿都·圆梦三明”校园招聘、园区企业开放日暨“高校毕业生三明行”、大学生实习计划等品牌活动,加速青年人才储备和梯队培养。
“平台不仅是‘梧桐树’,更要成为‘加速器’。”三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有关人员透露,年内将柔性引进一批紧密型合作的专家团队,加快落地多个科研攻关载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着力自主育才:打造“金字塔型”人才梯队
从领军人才到技能工匠,三明正构建梯度化人才培育体系——
“三明麒麟山人才引育计划”。瞄准国家及省级人才项目需求,开展“创新之星”“创业之星”、三明工匠等评选,加快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教育与医疗卫生“双驱动”。启动“教育领航人才”“卫生健康骨干人才”遴选,对接上海、泉州等地开展“师带徒”活动,持续打造一支教育医疗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雁阵工程”。实施“头雁”项目,培育高素质农民与“新农人”,选聘“银龄专家”传帮带,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
技能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启动产业链技能提升、“万名学子强技能”、技能培训基地提质增效、技能竞赛引领、“沪明牵手·匠心筑梦”技能人才共育等行动,实施三明技师学院三元校区建设、职业技能国赛省赛金牌工程,构建“全链条”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既瞄准高端人才,也扶持技能专才。”三明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民企职称评审“直通车”、技能人才“明城名匠”工程等政策,将助力大批技术工人实现职业跃升。
着力合作破题:借力“区域协作”融入发展大局
打破地理边界,三明以开放姿态链接人才资源——
深化沪明对口合作。青年人才赴沪访学、明商入沪培训、企业挂职干部“牵线”,加速高端智力导入。
山海协作再深入。共建科研平台、“飞地”创业孵化基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联合开展“百名专家联百企”活动,将专家智力植入三明。
两岸融合发展。实施两岸乡村文艺人才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吸引台胞台企参与文旅融合、乡创农业等领域创新。
校地联动升级。绘制“高校人才地图”,选聘“招才大使”“引智大使”,对接省内外重点高校,推动科研成果在明落地转化。
“我们正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联动’。”三明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年内将通过抢抓沪明对口合作、泉明山海协作等机遇助力各类人才交流合作。
着力环境提质:构建“近悦远来”生态圈
从“筑巢引凤”到“留凤筑巢”,三明出台硬核政策提升人才黏性——
服务效能再升级。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对一”对接、新引进人才“三帮三促”机制,推出“人才服务直通车”,推动人才“免申即认”、政策“免申即享”,编制职称使用更加灵活。
安居工程扩容。优质专家房、生态办公区,以及大中专毕业生住房保障与人才公寓扩容并举,更好满足人才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需求。
数字服务提档。完善“三明市人才网”服务功能,开发多应用场景的“明才码”,推动实现“一码通办”“一码通行”。
从“青山绿水”到“人才红利”,截至目前,三明人才资源总量达42.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占比约10%,成为支撑产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如今,三明正以系统性思维破局,推动市级人才政策体系迭代升级,在人才特色平台打造、人才自主培养、人才对外交流合作、人才环境优化等领域持续发力,将人才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助力三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陈 渴 通讯员 谢启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