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三明深化山海协作新实践
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内,重大项目恒利达重工年产5万吨机械配件和10万条履带总成项目一期的部分生产线建成投产。(林文斌 摄)
汽笛长鸣,泉州港的万吨货轮徐徐启航之时,三明林海的万亩茶树正享受着薄雾的滋养。山和海相遇,心与心相连,共谱“协奏曲”。
去年3月28日,泉州三明携手争先,联合印发《泉州市与三明市山海协作实施方案》,并在省内率先出台实施。
一年多来,两地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在产业协作、平台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展开合作,聚焦“山”的特色和“海”的优势,力促双方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合力谱写新时代山海协作新篇章。
产业协同,点燃“主力引擎”
加强产业合作,是泉州与三明两地协作的重中之重。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建材家居等十大千亿产业集群,让泉州的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涌动;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竹木等11条特色产业链,构成了支撑三明革命老区发展的“筋骨”。从产业层面上看,两地有着深度协作、互补融合的天然基础。
春夏之交,位于三元区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的恒利达(福建)重工发展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年产5万吨机械配件和10万条履带总成项目稳步推进。
这是泉州市与三明市山海协作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项目计划将泉州恒利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全产业链搬迁至三明,拥有全省首条3000吨以上的进口热模锻生产线。
放眼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满目皆是繁忙景象,瑞赛可、建鑫二期、卓新机械、宏盛机械等项目正抓紧建设。同时,沙县浆纤新材料产业园、永安陶瓷新材料产业园、将乐水暖卫浴配件产业园项目、大田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4个泉明山海协作特色小微产业园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以产业园为载体,一个个产业集群正在“山呼海应”中不断壮大,焕发出勃勃生机。
跨山越海,携手共进。5月6日,在位于尤溪县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集中区的福建六融工业有限公司的成衣孵化器车间内,一件件精品成衣源源不断制造完成,即将装车发往晋江。该公司与泉州特步、361°等知名品牌达成合作,每月发往晋江的产品达8万至10万件。去年,尤溪县的企业还受邀赴泉州参加“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启动会,促进两地纺织产业链深度融合。
3月19日至20日,泉明山海协作产业链、供应链(南安专场)对接活动举行。活动现场,两地涵盖装备制造、食品、石材、日用轻工等双方优势互补行业的6个产业协会、39家企业进行“面对面”精准对接,5个产业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达16.4亿元。
截至今年4月底,自2024年以来,我市已累计签约项目234个、总投资409亿元。通过“飞地+产业链”模式,将山区资源禀赋与沿海技术市场优势深度融合,产业协作已然成为推动新时代山海协作的“主力引擎”。
民生共振,织就“幸福纽带”
惠民生聚民心,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始终是山海协作的初心和归宿。
去年11月17日至24日,三明市130名第三批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赴泉州开展跟岗研修活动。跟岗学习期间,教师们走进泉州一中、泉州市实验小学、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等知名学校,和当地老师一起组织教学、体验活动、管理日常,全过程、沉浸式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研究。
自泉州市与三明市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三明、泉州两地教育部门积极开展交流协作,增进优势互补,全面落实《泉州市与三明市山海协作教育领域重点任务专项实施方案》,深化拓展山海协作,推动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过去一年,三明108所学校与泉州97所学校建立结对共建。泉州名师、专家教授22批次56人到三明讲学,对口合作学校交流互访学习209次,三明市派528名教师到泉研修培训、139人次到泉结对学校跟岗学习。
山海“医”线牵,照亮健康路。近日,建宁县首家基层医疗机构微信公众号在泉州市丰泽区泉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持下成功接入DeepSeek,让健康管理真正“触手可及”,助力建宁基层医疗服务正式迈入“AI+医疗”新阶段。
这是两地通过山海协作赋能医疗品质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与三明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医疗合作;三明市8个结对县与泉州卫健系统开展协作,互邀参加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市第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将乐、清流县总医院等单位各选派人才赴泉州相应单位进修学习……两地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交流协作不断走深走实。
山海慧聚,智引未来。去年,两地还联合开展校园招聘会、校企人才交流对接会,举办山海协作用工专场招聘会10场、达成就业意向近千人;选派135名优秀选手参加在泉州举办的福建省第一届职业技能竞赛;邀请2名泉州高技能人才专家参加三明市推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评审会。
自泉州三明牵手合作以来,两地先行先试,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编织出一条山海协作的“幸福纽带”,连接起两地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双向奔赴,共绘“诗与远方”
泉州与三明,地缘相接、人文相通、发展相融。如今,约有15万三明人在泉州工作生活,创办商会12家,同时有5万多泉州人在三明创办各类企业1500余家、成立泉州籍商会4家。
扎实的产业合作、活跃的人文交流,实现了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续写着两地的深厚情谊。
“五一”期间,“跟着味蕾去旅行”成为不少泉州市民来明旅行的理由。5月3日,来自泉州南安市的黄女士一家专程来到沙县小吃文化城游玩,品尝正宗的沙县小吃。“我之前在品鉴会上买过三明的农特产品,感觉品质很不错,今天特地带上家人来一次舌尖之旅。”黄女士说。
她所提到的品鉴会,正是去年11月29日举办的泉三山海协作消费帮扶三明农特产品品鉴会。建宁通心白莲、永安黄椒、清流豆腐皮……品鉴会期间,100余款三明农特产品一经亮相,立刻受到了广大泉州市民的喜爱和欢迎。
一系列消费帮扶的活动,不仅推动三明优质农特产品进入泉州市场,还点燃了泉州市民来明旅游的热情。
当“泉州蓝”与“三明绿”交汇融合、两地文旅成色更足、底色更亮。通过发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效应,两市围绕“山海经·闽西南”等主题,先后在福州、温州等9个城市开展“山海闽西南”文旅宣传推广活动。“丹山碧水 百里金湖”等一系列推介会也在泉州顺利举办,共有150余家涉旅企业参加,联合推出20条精品线路。
此外,两地艺术馆、博物馆、歌舞剧院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同时,两地共同建立了职工疗休养山海协作机制,推动职工疗休养客源互送359批次7729人。2024年全市接待泉州来明游客348万人次,同比增长25.32%。
“五一”期间,三明市文旅局还联合交通、城管、交警等部门推出系列惠民举措,通过免费停车、旅游专线、柔性执法等政策,收获了不少泉州游客的“点赞”。三明正用看得见的诚意,欢迎更多的泉州市民前来解锁三明的绿意与美味。
三明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绿都”。泉州作为“海丝起点”,立足“晋江经验”,走上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当满山青翠遇见碧海长波,山与海心手相牵,泉州和三明正不断激荡出区域协调发展动能,携手念好新时代协作“山海经”。(金 鹏 通讯员 陈德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