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持续推动提案办理工作见实见效

日期:2024-08-26 08:40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勇当发展排头兵,靠的是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靠的也是改革。久久为功的改革进程,人民政协既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实践者、推动者。

  提案工作承载着高质量发展愿望,传递着人民群众呼声,反映着时代的诉求。今年以来,我市政协委员聚焦改革积极建言资政,十一届市政协发挥人民政协制度优势,以“提案为民 善提优办”特色履职品牌为抓手,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政协提案工作提质增效,用一件件凝结着政协委员汗水和智慧的提案传递履职尽责的使命和担当。

  善提优办 众志成城“言”值高

  创新求变,要先把“改”的刀刃向内,对自己“开刀”。

  2022年以来,新一届三明市政协用情用心打造“提案为民 善提优办”特色履职品牌,推动提案工作提质增效。

  好案,“善”在提,重在“质”。市政协立足调研视察、座谈协商“第一现场”,召开协商通报会,邀请有关部门通报工作情况,借助各类平台,广泛征集提案线索,帮助委员知情明政、了解民情。提案在精不在多,市政协通过党政领导出题、重点部门荐题、社会公开征题机制,编发《优秀提案选编》《提案选题参考》等资料,引导委员“精选题、选好题”,确保党委想什么,提案议什么,政府做什么,提案帮什么,群众盼什么,提案呼什么。

  有了好提案,还要从“答复型”向“落实型”的转变中体现其价值。在“市政府领导领衔办理、市政协领导牵头督办、专委会具体督办”的重点提案协商督办格局下,2022年以来,27件重点提案相关意见建议得到转化落实。通过落实市、县(市、区)政协联合督办重点提案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共同参加督办调研和联合视察,各承办单位运用“线下+线上”多种协商方式,加强与提案者的面对面对话、零距离沟通,促进提案建议的吸收和采纳。在跟踪督促中协同党政督查部门,做好提案精准交办、跟踪督办、年度绩效考评,完善提案办理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提高办理实效。

  6月,市政协党组(扩大)会议暨十一届四十五次主席会议指出,要加强提案工作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生命周期”,寥寥5个字,表明全市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各专委会主动挑起更重责任。市政协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一次“刀刃向内”,按下提案办理提质增效“加速键”。

  市政协在提案培育提出、立案交办、办理协商、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出14条工作要求,确保提案不是“一发了之”,而是从发现问题到结果运用,将一件件提案转化为一项项惠民举措,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立足改革 把好发展“方向舵”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市政协找准着力点,使政协提案真正成为推进党政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

  7月11日,市政协调研组围绕《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建议》重点提案办理落实,深入市经济开发区督办调研,在“看”和“谈”中为推进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集智聚力。

  针对上述问题,2022年以来,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73万亩,有关部门将5000亩园区低效用地盘活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园区,帮助工业园区争取园区基础设施领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后续还将持续编制园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规划,发挥土地要素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

  关注民营经济发展的“脊梁骨”力量,民建三明市委员会递交《关于深化民营经济建设的建议》,希望破解我市地处内陆山区、经济发展底子薄、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制约的困境。

  调动“生力军”力量、发挥“新引擎”作用,我市以民营经济发展“1+N”政策体系为抓手,出台《关于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三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近期若干举措》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举措,举办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活动月行动,搭建产融对接平台,建立健全科研攻关机制,落实各类科技创新奖补资金、“科技贷”和“科特贷”,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民营企业提供多种科研服务,有效降低民企创新成本,优化营商环境。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在今年重点提案中,来自永安、建宁的2名市政协委员和民革三明市委员会都提出“以竹代塑”为三明经济发展另辟“新径”的相关建议,期盼政府出台更多扶持竹业发展的政策,提高竹产业制造水平,抱团发展出优势。

  相关部门不负所望出实招,将竹产业链列入11条重点特色产业链,坚持“全竹利用”“全链开发”,推动竹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聚焦竹纤维利用、竹生化利用、竹新材料开发等创新领域招商引资,推动企业与国际竹藤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竹产业新产品开发及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取得新突破。

  服务民生 建言献策增福祉

  深化改革,必须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热点向来是政协委员关切的领域。2022年以来,事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方面的提案,占立案提案总数67%。

  教育、医疗、养老、城市管理……一份份满载“民生情”的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职为民、市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生动实践。

  “2022年,三明被确定为福建省体卫融合试点城市,但是我市‘医体融合’尚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专门组织协调机制、资源整合总体效率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匮乏……”来自市医保局的政协委员如是说。

  对此,我市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招聘政策,将包含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医学与体育交叉学科类专业纳入医疗卫生行业紧缺急需专业,成立运动促进健康创新研究中心,组建健康管理和医体融合科研创新团队,强化经费支持。

  如今,三元区已有数百名市民享受到运动处方服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各临床科室开具包含运动处方在内的“一病多方”处方25.6万份,在对150名试点服务对象进行3个月的高尿酸血症、青少年近视、肥胖等运动处方干预后,高尿酸受试者尿酸值下降明显,近视受试者裸眼视力有所改善,眼轴增长速度、屈光度均得到有效控制。“医体融合”托起了慢病患者的健康福音。

  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更是抓发展。在《关于加强教育合作推动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建议》中,提案者建议完善与“紧密教共体”相适应的编制、人事管理机制,发挥核心校“传帮带”辐射作用,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壁垒,实现“教共体”双方学校共建,提升教育合作模式的社会美誉度。

  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答复意见中,我市优先发展教育决心坚定,做法明晰,通过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实施教育攻坚、全面改薄、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总校制办学改革等系列行动,让“教育答卷”更有“温度”。2023年,下达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补助资金33874.04万元。全市279所学校参加“小片区管理”,107所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城乡紧密教育共同体建设,组建114个总校,结对分校231所,实现各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受益学生占比75%。

  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触手即温的现实。6月20日,市政协调研组前往康养城光大百龄之家项目和市社会福利中心督办重点提案,不断促进提案落实;7月3日,市政协调研组察看三元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市餐厨垃圾处理厂、三元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等地,共商生活垃圾分类提升举措。

  提案办理过程中,市政协通过优化重点提案协商督办时间窗口、引导承办单位加强提案办理协商、开展提案办理微协商,综合运用视频协商、网络协商、登门协商、视察协商、座谈协商等“线下+线上”多种协商方式,增进“提、办”双方沟通,推动提案意见建议办理落实。

  “在提案交办15天后,我们会主动走访提案办理单位,沟通协商提案交办、办理等有关问题,推动提案办理开好头、起好步。”市政协提案委负责人介绍。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发扬改革作风,市政协将继续聚焦全市工作重点,在调查研究上精准发力,在增进民生上持续用力,形成一批党委政府认同、推动发展见效的重要履职成果,在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彰显政协担当、贡献政协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