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科技特派员为群众办实事成效显著
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37名专家,被认定为我市2023年度第一批市级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涉及装备制造、材料化学、食品加工、种植养殖等多个产业。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各级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开展各类科技服务,切实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是说春天要抢抓农时不误春播,进入夏季则因田间管理及夏收,每天每时都很关键。在这个关键时期,市科技局组织全市优秀科技特派员深入各县(市、区),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情、倾听民意、解决民忧,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农技指导服务。
以培训提升能力,做企业和群众的贴心宣传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就近优势,通过走访座谈或举办培训班,因地制宜适时向企业和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惠企利民政策,经常性开展企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和群众能力素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活动289场次,覆盖宣讲对象6694人次;开展科技培训458场次,培养培训技术人员4121人。
以服务提增效益,做企业和群众的免费答疑人。科技特派员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示范,解决生产问题和技术难题。集美大学教授江兴龙通过应用鳗鲡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和养殖尾水高效环保处理技术,鳗鱼养殖场实现了养殖尾水环保达标排放和节水减排;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董倩教授通过实地探查光温变化对金线莲的影响,提出增加遮光网铺设措施来改变局部光温变化过于剧烈的地域种植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益;清流县莲花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江斌开展土壤连作障碍试验,引进花卉新品种乳茄、鸢尾等,提高了花卉产量及质量……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线上问答129次、线下服务2900余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置1000余项;直接服务农民3733人,服务企业703家,受益农民9822人,新增产值13746万元。
把论文写在三明这片热土上。三明学院教授黎尧对三钢闽光的堆钢智能识别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提升了识别的准确度和系统的稳定性;三明学院教授黄世俊指导企业在高浓度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回收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与改进,相关技术已获3件发明专利授权,同时指导企业在基体树脂改性等相关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合作申报“福建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项目”并获立项。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特派员累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28项,新开发产品212个,开发、改良设备或生产线96条(套),制定技术标准72项,形成利益共同体249个。
以创新激发活力,做企业和群众的忠实合作者。围绕我市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科技特派员们积极推动建立校企合作,共同研发新工艺新技术,申请科研项目和实用专利,通过技改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在我市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活跃着各级科技特派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和农民兄弟并肩作战,甘当农业“守护者”,为企业解决难题,创造效益。
新时代,新使命。我市科技部门正持续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根据收集到的问题,结合科技特派员下乡农技服务活动,组织更多针对性强的特色农业培训,打通科技惠农“最后一公里”,不断丰富农民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林馨怡 罗丽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