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科学防汛——三明市防汛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初见成效
2023年7月27—28日,强台风“杜苏芮”途经三明,共有10个县(市、区)的82个乡镇降水超过50毫米,最大阵风在8级以上。防御台风期间,在赴明督导的省委罗东川副书记现场科学有力指挥下,三明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首次全面启用全市防汛应急综合指挥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累计调用台风路径图26次、雷达云图18次、相关水库水文流量监测38次,进行水库模拟演练12次,较好发挥预警分析、科学调度、应急指挥、监测预报等作用,为全市科学防汛指挥调度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四个一”特点:
一、数字赋能,实现指挥体系“一分四合”。一是分级管理,三级联动。对市、县、乡三级进行功能划分和分层管理,市级为最高综合指挥权限,县(区)级平台可调用市级和本级资源,乡镇级负责具体执行和反馈,与市县数据互相映证,实现互联互动、协同指挥。二是数据整合,打通壁垒。汇聚整合水利、应急、气象、水文、自然资源、城管、公安等多部门,包括卫星云图、雷达图、台风路径、水雨情数据、预报方案等数据,建立防汛数据库,破解了信息“孤岛”问题,初步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融合共享格局。三是时空耦合,综合研判。结合三明市投资集团与省招标采购集团合作开发的海丝卫星等多源遥感卫星影像和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等空间数据,全市水文站点、气象监测站、水利工程等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历年水情、雨情等历史数据,为科学防汛指挥调度、综合研判提供全方位数据分析。四是专业汇合,智能算法。依托水库调度规则库和防汛知识图谱库,运用三维空间量算分析、场景模拟仿真等工具和AI算法,结合历史水位、淹没区域数据,对应急资源分布、洪水淹没、转移救援路线等进行三维动态可视化展示和模拟推演,为提前预告险情、及时转移群众提供精准科学数据服务。五是指挥融合,联合调度。通过平台实现气象、水文、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专业系统联合调度,如依托福建省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三明市山洪灾害监测管理系统、福建省地质灾害监测管理等,形成“一个平台调度、一个平台指挥、一个口径决策”的联合指挥调度体系,充分发挥市防指决策参谋作用。
二、多点布局,实现汛情灾情“一网监测”。增设气象监测站、改造梅列水位站、补充城区易淹区监测设备、建设数据传输专线网络、安装水库工情数据传输设备等,补强全市防汛感知监测网,讯情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全面。一是接入重点水库数据。及时接入安砂水库、池潭水库、街面水库出入库流量、坝上和坝下水位,实时监测库情,提供库位数据。二是强化主城区水位监测。在梅列大桥安装雷达水位计、雷达测流、声学多普勒测流仪等设备,实现沙溪河三明市区高中水位适时监测。三是织密气象监测网。在将乐、尤溪、永安等地加装气象自动监测设备,与原有气象监测站进行加密组网,提高气象数据监测范围和准确度。四是启动内涝积水告警。在主城区易淹没区域加装积水监测告警设备,设置积水监测阈值,一旦超过阈值,设备将使用声光报警,提醒群众撤离。五是打通防汛视频专网。打通水利、城管、公安等相关部门视频专线网络,实现视频监控数据传输共享。
三、紧密联动,实现跨部门多业务“一屏共享”。建设三明市防汛应急综合指挥中心,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满足防汛应急指挥的会商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为便于防汛相关部门更好地集中办公、联动指挥,进一步扩充中心使用面积,可容纳近百人集中办公,并设置专用坐席,方便水利、应急、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相关业务部门技术团队集中操作各自专业系统,与防汛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同步协同、联合会商、指挥调度、统一决策,有效服务保障全市防汛应急指挥“一屏共享”。
四、立足长效,致力防灾减灾“一网统管”。根据省上部署,依托三明市防汛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基础,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加快构建“一网统管”的全市防灾减灾智慧决策体系。一是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加快建设覆盖三明三大流域的防汛数字孪生流域中枢,提高流域洪水预报、城市内涝预报精准度、预见性。二是打造全域感知网络。依托自主可控的海丝雷达卫星“全天候”优势,结合其他多源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推动气象、水文、雨情、工情、灾情等信息的立体高效监测和数据融合共享。三是逐步复制推广使用。向平台导入辖区更多防灾数据,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并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可复制推广做法,为全省科学防灾减灾提供“三明方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