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

日期:2022-06-28 09:31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 | | |

  仲夏时节,稻田里绿意萌动,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三明是福建省的“米袋子”,全国杂交水稻制种传统优势制种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提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部署要求,以打造“中国稻种基地”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集聚要素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为保障全国水稻用种安全、推进种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三明全市制种面积28.8万亩、产量6300万公斤,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市生产的稻种除满足本省需求外,95%销往南方各稻区或出口东南亚国家。

  从“小种子”到“金饭碗”

  6月13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片一处水田,制种农户廖兴明分外忙碌,“最近气候有点反常,要特别注意稻种的病虫害防治。”

  廖兴明今年52岁,从事杂交水稻制种20余年。去年,他一共制种30亩杂交水稻,每亩毛收入可达4000元。这些年,依靠制种,他开上了小汽车,在建宁县城住上了新房,还当上了制种经纪人。

  在建宁,像廖兴明这样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和服务的农民有2.35万户。种业振兴蹄疾步稳,2021年,建宁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5.3万亩,产量3550万公斤,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以上。

  随着制种业发展壮大,建宁涌现出一批种子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55家,不仅带动本市农户增收致富,还辐射到本省的龙岩、南平及周边江西省的抚州市等(地)市农户,每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制种面积10万亩以上,带动2万余农户发展制种生产。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三明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1976年开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2013年建成建宁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发展规划》,确立以建宁为核心区,泰宁、宁化、沙县为重点区,尤溪、将乐等县为辐射区的三区布局,构建起“中国稻种基地”建设的“四梁八柱”。

  去年,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列入我市绿色经济发展重点攻坚项目,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通过对接政策、整合资金、完善基础、做强园区等举措,全市种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建宁、泰宁、宁化等县建成高标准制种田30.7万亩;建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第3个、福建省首个以水稻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为“福建省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题名……

  一粒种子带富一方百姓。眼下,全市制种产业每年为我市3.6万农户带来7.2亿元的纯收入。端稳端好“金饭碗”,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会制种到“慧”制种

  创新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制种机械化模式创新推广,我市制种业迎来新发展,涌现出一批从事种业机械化服务的“新农人”。

  “现在种田,轻松!一架无人机喷洒农药,一天能完成300亩。一人管两台,一个人就干了几十个人的活。”今年47岁的黄勤建,是建宁县溪口镇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说,同样是制种,以前高挽裤管、泥泞满身,现在借助机械化耕作,省时又省力。

  机械化赋能,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增至60多人,农机手23人,合作社内的农机集耕、种、防、收、烤于一体,共有五大系列11个类型,黄勤建名下的农机有200多台套,合作社有近千台套。

  从组建闽赣省际农机植保综合服务中心到引进智能植保无人机,从在全国率先推广烤烟房烘干种子技术到推广新建种子烤房集群模式……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是全市综合农机化率逐年提高的有力印证。

  从制种到“智”种,更离不开创新驱动。

  为提升育种水平,我市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支持市农科院建设福建省水稻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三明(沙县)中国稻种南方研发展示基地,逐步构建起产学研用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

  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2015年来,谢华安、张洪程、颜龙安等种业领域专家院士入驻三明,建成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三明种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目前,由谢华安院士领衔在我市培育的“汕优63”“汕优70”“威优77”“Ⅱ优明86”等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达14亿多亩。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有229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福香占、“明轮臻占”在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会上获(籼稻)金奖。

  创新引领,小种子树起产业大品牌。

  如今,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北有张掖,南有建宁”等称号逐步获国内种子行业认可;“建宁水稻种子”成为全国唯一的水稻种子地理证明商标。

  从“一畦田”到大产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产业链的源头。

  眼下,在位于建宁县的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供应链创新中心项目,土地平整工作已顺利完成,目前进入图纸设计阶段,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生产加工种子1000万公斤以上。

  今年2月,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有限公司落户建宁,建设内容包括先正达制种核心基地、核心种源亲本繁育基地、综合抗性鉴定平台、材料鉴定评价和育种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建宁水稻种子产业研究院、全域数字农业等项目。

  “我们将全力推动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切实带动种业经济、社会发展及制种农户增产增收,进而促进我国种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中种集团福建农嘉公司生产部经理徐同济说。

  如何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坚持补链强链延链理念,我市大力引进全球种子行业龙头先正达集团中国等产业链中、上游企业,近年来吸引了金色农华、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等134家国内知名水稻种子企业在三明建立种子生产基地。

  以打造“中国稻种基地”为抓手,全市上下多措并举,培育壮大科荟、天力、禾丰、六三、福瑞华安等一批制种业龙头,推动企业在新品研发、示范种植、技术推广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粒小稻种,勃兴大产业。目前,禾丰种业被列入福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水稻品种45个;科荟种业出口越南的杂交水稻占全国总出口额度的40%以上,占福建省种子出口总量的90%以上;天力种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专业化制种企业,常年制种规模达到6万亩以上……

  为激活种业发展新动能,我市还建成建宁县“五子”展览馆、种子科技馆,在沙县、大田、尤溪、将乐、明溪等地示范种植彩绘品种,加强传统种业与文化、旅游、教育、信息等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措施有力,成效凸显。2021年6月,沙县区获首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今年年初,建宁、泰宁、宁化、尤溪4个县入选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大县认定名单,标志着三明种业进一步提档升级。

  小小一粒种,关乎千万家。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市将不断建强种子库、攻关新技术,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助力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