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杂剧作场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日期:2021-06-11 10:07 来源:三明日报
| | | |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申报的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杂剧作场戏榜上有名。

  本次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185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九大类。在传统技艺这一类别中,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在传统戏剧这一类别,杂剧作场戏入选。

  沙县小吃始于汉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着古老汉族传统饮食特点。据记载,沙县先民制作小吃源自古中原一带汉民族饮食习俗,南迁后又受古闽越族和客家饮食文化影响,各种小吃品种既有北方面食面筋韧性强的特色,又有南方米面类杂粮淀粉糊化粘稠的特征,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沙县小吃品种繁多,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色香味俱全,共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个品种,其中“中华名小吃”39种,“福建名小吃”63种。

  杂剧作场戏,宋元年间于闽中形成,明代流传于大田县朱坂村、永安市槐南村一带,系宗族子弟为敬祖酬神演出的仪式戏剧,于春节开场,演出者自称“杂剧子弟”,称演出为“作场”。角色固定由村中的廖、余两姓子弟世袭饰演,原为每十年演一次现改为五年一演,剧中主角是当地村民信仰的“阔公”,学者称之为“作场戏”。大田县“朱坂阔公戏”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戏剧界的重大发现”。(许 琰 罗珍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