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日期:2021-05-21 09:29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 | | |

  一是建基地扩面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市26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种养规模同比增加20%,产值超150亿元,新增种植示范片24个、面积2.5万多亩,其中: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完成年制种面积超14万亩,年产量3.5万吨,约占全国杂交水稻水稻种子的10%,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县,直接经济产值5.36亿元,带动农民直接增收3000万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近20亿元。清流县生态蛋鸡产业完成存栏规模140万羽,年销售鸡蛋2.8万吨,产值3.83亿元,共有5家生态蛋鸡养殖企业、2家有机肥加工企业、2家禽制品加工企业和2家电商企业,成为福建省重要的蛋鸡养殖基地。清流县豆腐皮产业完成年产量7230吨、产值2.13亿元,黄豆全县种植面积21486亩,带动农户1300多户,带动农户增收超1亿元,共有豆腐皮专业合作社3家,工厂化生产企业3家,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万元以上,福建省清流七星岩食品有限公司年创利税200多万元。将乐县竹荪产业完成标准化、规模化竹荪种植面积1.3万亩,干品产量0.1万吨,打造了3个竹荪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产值1.56亿元。禾生原、茂兴振兴食用菌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培训竹荪种植大户60余户,带动农户800余户,创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尤溪县食用菌产业推广“一黑(黑木耳、香菇种植)一白(银耳、绣球菌、秀珍菇工厂化栽培)”栽培模式,建设千亩黑木耳、百亩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推进洋中镇食用菌加工集中区建设,完成种植食用菌3.4亿袋(平方尺),总产量12.2万吨(鲜品),产值14.3亿元,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28亿元,成为福建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沙县小吃配料产业整合辣椒、芥菜、芋头、蛋鸡等基地作为沙县小吃核心配料种养基地,重点建设集沙县小吃研发、生产、配送为一体的中央厨房,实现了芥菜、芋头种植面积超1万亩,蛋鸡养殖规模超80万羽,并与厦门等地电商公司合作,引进供应链软件调试及运营团队等措施,打通配料生产基地与供应配送通道。2020年实现产值超8亿元,带动农户1万多户,带动农户增收超1亿元。

  二是育龙头促增收,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2020年,232家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52亿元,增长3.8%,净利润17.63亿元,出口创汇0.87亿美元,上缴税金10.08亿元。带动农户24.63万户,帮助农户增收15.72亿元。其中:三元区培根肉加工产业通过发挥省级龙头企业“名佑”食品集团龙头作用,建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带动了恒祥、汇兴、吉口等15家规范化养殖企业发展,解决就业人数1000多人,完成年产培根肉6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明溪县中药材产业依托南方制药等龙头企业,带动紫杉园、海西联合药业等生物医药企业9家龙头企业发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5万亩,产值超8亿元,南方制药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泰宁县岩茶产业发挥状元茗、绿圣、晟境等5家省、市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成功获批“武夷岩茶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完成种植面积2.3万亩,产值超1亿元,带动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由状元茗领衔,组织茶企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并取得优异成绩。泰宁县乌凤鸡产业依托营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乌凤鸡保种与产业开发,完成乌凤鸡存栏7.6万羽,全年出栏12.3万羽,产值1490万元,创建“八仙崖”金湖乌凤鸡蛋、“翼和”优质金湖乌凤鸡等品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年出栏100万羽金湖乌凤鸡的生态放养产业园区。将乐县肉鸭产业依托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养殖小区+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养殖生产,完成年出栏商品鸭460万羽,带动农户100余户,户均增加收入15万元,相关村村财增收3-5万元。该公司与将乐县签订《农业产业化肉鸭养殖项目投资》协议,拟在将乐投资增加至20亿元,公司满负荷生产实现年上市肉鸭从800万羽增加至4000万羽。沙县区蛋鸡产业以大通农牧为龙头,联合家庭农场、合作社,成立沙县蛋鸡产业联合体,建立蛋品分级生产线,配套鸡蛋初加工配送中心等,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全县完成存栏80万羽,禽蛋产量超1万吨,实现产值3.9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880万元。尤溪县生猪产业以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规模养殖为引领示范,支持“万鑫、和兴”两家肉联厂开展企业升级改造,推动育繁一体化养殖模式发展,完成生猪存栏19.3万头,同比增长40%;出栏24.7万头,同比增长4%,全产业链产值8.45亿元。

  三是提质量重营销,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全市新增“三品一标”22个,续报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大田茶叶),截至目前,全市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企业数371家,产品505个,较去年底增加11个。3月,我市获批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其中:三元区柑桔产业发挥省级农特产品优势区(柑桔)的品牌效应,成立三元早蜜协会,推动早熟蜜桔、富硒农业、肉制品加工等原有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升级,完成柑桔面积3.6万亩,年产量3.6万吨,产值1.08亿元。永安市特早熟温州蜜柑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态栽培、果品优选分级、果旅结合、建立健全仓储和物流市场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和金融支持,拓宽了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完成特早蜜橘种植面积3.3万亩、产量3.2万吨、产值2亿元,带动农户2万多户。清流县溪鱼产业不断加大“清流溪鱼”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组织渔业企业参加“6.18”福州渔业博览会等展会。“清流溪鱼”获评“福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九龙湖白刀”入选福建省第二批十大渔业品牌。完成溪鱼养殖面积5万亩,产量2.88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近四分之一,产值7.6亿元。建宁县莲子产业优化莲子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建立标准化示范工程1.75万亩,示范片27片、4100亩,积极参与莲子产业生产标准制定,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完成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4000吨,全产业链产值约23.4亿元。

  四是抓创新促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围绕26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3家;新增生产线35条,新建加工厂房6万多平方米。其中:永安市特色蔬菜产业以市农科所为依托,持续开展永安黄椒系统筛选和永安莴苣提纯复壮项目,引进高新设备,同时研发不同口味的黄椒酱,开发系列黄椒、莴苣制品,有效优化了蔬菜产业结构。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特色蔬菜(永安莴苣、永安黄椒)种植面积8.65万亩,产值3.64亿元。永安市笋竹产业充分发挥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作用,联合笋竹加工企业加强笋竹产品生产科技研究,制定《复水笋干罐头》《调味笋》等团体标准,已向上争取立项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抢占市场先机。完成竹林面积102万亩,2020年笋干产量7000吨,产值3.5亿元。明溪县淮山产业与省农科院共建科技特派员集团服务示范区,加强淮山品种、种植装备科研攻关,加强科研成果运用和农村能人培养,提升淮山种植技术水平,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和质量管控,打造省内知名的淮山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淮山品种提纯扩繁基地62亩,引进淮山新品种23个。完成淮山种植面积0.5万亩,产值超1亿元。宁化县河龙贡米产业发挥河龙贡米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筛选出玉针香、明1优臻占等一批高中端河龙贡米后备品种,筛选出玉针香、明1优臻占等一批高中端河龙贡米后备品种;与中化集团合作,根据测土配方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实验数据订制河龙贡米水稻适用肥和推荐使用先正达生物农药;三明河龙贡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最先进的青牛科技六面全自动真空包装和套袋技术。完成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2.25万吨,产值8550万元,全产业链产值2.1亿元,带动农户增收2600万元。宁化县薏米产业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福建艾迪科食品有限公司的“年产300吨薏仁榚点预拌粉生产建设项目”和福建扬晨食品有限公司的“薏米饮料生产项目”等竣工投产,有效优化了产业结构。完成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6750吨,产值1.1亿,带动种植户2800余户,种粮农户增收2100万元。

  五是铸链条出精品,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加快发展文旅康养、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加快培育农旅融合、茶旅融合、渔旅融合等业态,有效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全市共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885个,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52亿元,带动2.33万户农户增收。其中:梅列区提子产业结合观光采摘种植葡萄优势品种,推进梅列区休闲旅游农业开发,创建“蜂甜牌”和“蜜喜牌”2个优势品牌,打造碧溪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带和洋溪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带2个一日游线路。形成生产基地1600亩,总产量1860吨,产值3000万元,实现提子全产业链产值超1亿元。大田美人茶产业充分利用野生茶、茶文化等资源,大力开发茶园观光休闲旅游,开展茶园A级景区、茶康养基地、茶庄园及DIY体验建设,并持续开展茶叶品牌宣传系列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有效推进茶旅融合。形成基地9.53万亩,产量1.3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5亿元。国家质检总局将大田列入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在厦门9.8举办大田美人茶“无我茶展”活动,成功举办首个国际茶日福建省系列茶事活动启动仪式、首届大田美人茶开茶节等活动,中央主流媒体对“广平五龙山生态茶园”专题采访。尤溪县金柑产业打造一批金柑休闲采摘观光园,开发集自由采摘,休闲体验,农家乐于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项目。全县金柑实现产量 3.18万吨,总产值0.96亿元。成功举办金柑开市日、金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大田县青梅产业在抓好种植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引进的同时,突出“青梅+种植(养殖)”,利用青梅林发展林下经济,走循环生态农业之路,引进福建宝瑞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青梅加工企业,建立广平元沙水库、建设高云水库周边2个“梅旅”融合发展示范点,形成青梅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2501万元,带动种植青梅农户年均增收480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