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绿色崛起”——“十三五”期间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回眸

日期:2021-01-14 08:56 来源:三明日报
| | | |

  绿色,是三明固有的底色;发展,是三明永恒的主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实做足“绿色三明”文章,全市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麒麟山下,沙溪河畔,红色三明林深水美,越来越动人……

  防治为“笔” 绘就生态之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以前出门吸粉尘,现在出门看蓝天。”上月8日,今年70岁的沪籍老建设者李满来,回到阔别10余年的“第二故乡”,看着蓝天白云、呼吸清新空气,笑盈盈地称赞起三明的好环境。

  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三明蓝”来之不易。

  2016年以来,我市围绕建设“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的美丽三明,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三明水环境质量多次进入国家“水环境质量排名前30位”,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率居全省前列;2020年,三明市区、10个县(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均提升至100%,有8个县进入全省58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前十。

  如今,三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73%,森林总面积达2853万亩,居全省第2位。广袤的蓝天下,一条条河流宛如玉带系在城中央,水清景美岸绿,百姓获得感持续增强。

  “傍晚的时候走走江滨路,感觉处处都是风景。”家住三元区下洋的廖之齐,常在晚饭后约三五好友散步,晚年生活惬意悠闲。

  目前,三明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市;泰宁、将乐、明溪、建宁、宁化分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三明87%的乡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泰宁县入选首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并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创新突破 探索改革新路

  2019年底,沙县夏茂镇梨树村成为我市“林票制”首批试点,目前,三明全市共有百余个“林票制”试点村,惠及村民近6万人,人均获得现值500多元的林票,试点村每年村财增收5万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创新推出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益林贷”等林业金融产品,并推出“林票”制度,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实现了“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2019年,三明新增林业信贷9.9亿元,全市林权抵押贷款125.8亿元,新型林业经营组织经营面积覆盖面达61%;“福林贷”模式在全国推广,获评2017年度福建省金融创新项目唯一的一类项目。

  绿色为底,三明在保护中求创新,在改革中求突破。

  2009年大田县率先探索试行“河长制”后,近年来,我市生态综合执法、“河(湖)长制”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三明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河(湖)长制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督查激励的10个地市之一。

  此外,我市出台《三明市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七条措施》,成立全省首个绿色碳汇专项基金,至2019年末,绿色信贷余额138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超过20%;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改革,得到中央深改组肯定,全市排污权出让成交总额居全省首位。

  生态引领 实现绿色发展

  “这里环境优美,很适合我们中老年人来疗养。”今年元旦,在清流县天芳悦潭景区,上海游客黄先生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市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整合生态、文化、旅游、行政等资源,推动文旅康养、医养融合发展。目前,共争取到全国医改培训基地等省级以上基地26个,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市委党校迁建、生态康养城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以林为“桥”,我市连续举办十五届林博会,打造全域全时林博会,并利用好沪明亲缘,推动康养产业招商;2019年,三明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

  “咕咕咕……”在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随着“护鸟人”杨美林的呼唤声,一群白鹇翩跹而至。这几年,明溪县大力发展生态观鸟产业,已建成中溪、旦上、紫云等10余个“观鸟+森林康养”基地,并成立中溪、旦上观鸟合作社,促进村民村财增收。

  如何实现生态脱贫?近年来,我市引导贫困户发展种业、水果、烟叶、茶叶等种养加工产业项目,基本做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

  “十三五”期间,三明全市共选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1865名,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8亿元,实施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产业项目2006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929户35122人,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162元、占总收入17.4%。(卢素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