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聚焦生活富裕,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落实各项帮扶政策。贯彻落实中央5年过渡期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认真梳理主要帮扶政策,合理把握退出节奏、力度和时限,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今年来,下达省级以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7815万元;全市医疗救助对象累计就诊37.47万人次,医疗总费用44373.53万元;资助7583人次脱贫学生,合计487.1万元;完成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项目投资8146万元,占年度任务的81.46%。二是强化动态监测管理。用好“一键报贫”等平台,健全“两不愁三保障”责任部门联合筛查、干部走访等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制度,有序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和收入信息采集工作。今年来,通过“一键报贫”平台受理农户申报151条,下发预警信息12664条,暂未发现符合条件纳入监测的对象;组织干部走访14万户,推动解决困难1699个。三是持续提升造血能力。支持脱贫户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今年来,投入中央和省市三级产业帮扶资金3278万元,扶持带动脱贫户数8390户,产业帮扶保险覆盖脱贫户2775户,保额3034.5万元。帮扶外出务工脱贫人口19485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国定脱贫户劳动力1013人。
二、聚焦产业兴旺,着力提升特色现代农业水平。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推进撂荒地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出台全省首个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地方性法规。今年以来,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42.1万亩、产量95.3万吨,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2万亩。二是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推进现代种业、高效林业、精品果茶、生态养殖、优质烟叶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深化与熙华医药、中林集团、先正达等企业合作,做大做强名佑食品、明一乳业等本土龙头企业。今年来,全市146个省级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95亿元,建宁、泰宁、尤溪等3个县获国家制种大县奖励资金7000万元,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案例在农民日报头版刊发。三是提升产业品牌效应。用好中央国家机关及央属企业对口支援、沪明合作等政策机遇,积极引进上海等地龙头企业落户三明,布局建设农特产品供应基地、深加工基地,推动优质农特产品拓展上海等市场,推动400款优质农特产品进入上海。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提升行动,打造“绿都明品”系列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创建全省第一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三、聚焦生态宜居,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提升农村建设品质。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重点任务建设。截至目前,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六大工程完成投资24.8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6%;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公里,整治既有裸房7135栋,铺设供水管网713.25公里,新建改造乡镇污水配套管网165.23公里。将乐县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要批示精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累计推动10个乡镇、122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入选数量走在全省前列;在2023年省对市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位列全省第三,被评为优秀等次。三是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紧紧抓住中央大力支持福建创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有利契机,积极建设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3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引进乡建乡创团队,举办或参与林博会、第六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涉台活动,推动海峡两岸文化深入交流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