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农村新气象——我市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大突破”行动

日期:2022-10-10 14:52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 | | |

  今年以来,我市以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为引领,以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为重点,实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大突破”三年行动,逐步突破确权赋能、流转交易和产权融合等方面的堵点难点,进一步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一、突破确权赋能,激发产权权能。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集成改革创新,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更多产权权能,增强改革获得感。一是以改革注“活水”,红证书喜变“活资本”。将农村改革释放的红利与金融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以集体资产股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土地经营权等权利为核心质押物,创新推出“福股贷”“农票贷”“福宅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三农融资难题,满足农民生产经营融资需求。前三批6县(市、区)试点已授信“福股贷”“农票贷”3.6亿元,发放贷款473笔3851万元;发放首批“福宅贷”3户68万元。二是以改革强“主体”,撂荒地成了“产业田”。聚焦土地闲置撂荒现状,推行信托流转、股份合作和生产托管等土地经营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建立“农耕保姆站”试点,对流转抛荒耕地复垦种粮的经营主体减免租金、提高补贴,推动土地连片化、规模化、经营化,带动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农户承包地流转面积86.3万亩,流转率达33.8%;累计承担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10120万元(连续六年全省排名第一),培育服务主体147家,服务面积93.55万亩,受益农户20.3万户。三是以改革拓“空间”,小农房蝶变“大资源”。结合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能,引导村集体或村民将农村“两闲”资产以租赁、入股和“房票”“地票”等方式,由企业、合作社等用于发展沙县小吃、红色研学、文旅康养等多样业态,增加财产性收入。今年以来,全市已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5.6万平方米,闲置农房1582幢,引入社会资本3.2亿元,投资运营泰宁梅口、永安上坪和沙县俞邦等12个重点项目,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2015万元、村民财产性收入746万元。四是以改革破“壁垒”,集建地抱出“金娃娃”。以沙县区列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出台《三明市沙县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暂行规定(试行)》《三明市沙县区农村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规范入市程序和收益分配办法。目前,全市首宗凤岗街道西霞村971平方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已入市交易完成,成交价20.6万元,该地块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200万元,带动就业20人以上。

  二、突破流转交易,优化要素配置。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三步走”建设完成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破除信息不集中、流程不规范等交易“中梗阻”,实现资源要素流通“加速度”。一是政府“搭台”,构建“四位一体”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乡镇-村”四位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服务体系布局,11个涉农县(市、区)、14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设立交易分中心、服务站,配套服务场所、审核员、操作员,打通交易服务“最后一公里”。按照“六统一”管理模式,制定全市统一的交易监管制度、交易规则、结算和收费标准,拟定9大类交易品种、11项交易程序规定。二是科技“赋能”,开发上线产权交易网络平台。启动运行包含农村土地经营权、农业类知识产权、林权等流转交易在内的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网络交易系统,实现项目的信息发布、业务审批、线上报名、电子竞价等全流程线上进行,确保交易阳光、运行高效。9月26日,公司正式揭牌并启动交易系统运营,首日上线交易项目39个,成交项目24个,成交率达61.5%,成交金额达2012万元,最高溢价标的高出底价128万元,溢价率高达128%,初步彰显了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效实现了集体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银企“添翼”,配套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加快汇聚生态链配套服务,搭建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和农村宅基地管理系统,对接承包地确权登记、集体三资管理系统,把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综合性服务平台。积极引入财会、法律、资产评估、投(融)资、经纪、运营等中介服务组织,以及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三、突破产权融合,提升发展质量。发挥村集体的资产运营管理平台作用,探索构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合作机制,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探索抱团发展,村村“联合”聚合力。在村党支部“跨村联建”基础上,引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跨村联合”,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形成党建和集体经济发展“双联”模式,通过资源互补、抱团发展,形成人才、资金、资源要素聚集和规模优势。目前,全市已组建218个联村党组织,成立3个片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覆盖了全市近一半的行政村,仅今年就带动实施联创联带联增项目146个,实现了“融合共进”。二是用好股份合作,村社“联营”增效益。一方面,鼓励在村党组织带领下,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领办专业合作社,统筹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作价入股,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收益按股分红。目前,全市由村集体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达265个,带动8000余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1.42万元以上。另一方面,依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倡导村集体作为服务主体绑定农机手和区域内小农户,通过“双绑定”为农户解决生产托管和农机手作业服务需求对接问题,共享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比如,建宁县杨杉片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立足当地制种产业,今年累计整合大中型农机具40台套、农机手39名,为1550户小农户完成机耕、机插、机防为主的社会化服务面积5000余亩次,预计增加村财收入5万元以上。三是强化龙头引领,村企“联建”添活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2家,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利用好村集体土地、森林、生态和区位等资源,通过“股权渗透、基地共建、订单生产”等方式,促进村集体与龙头企业融合发展,带动提升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将乐县依托金森、温氏等龙头企业,全面推行“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集体参股、村企共建、合作开发”形式,带动全县42个村以资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在漠源、万全等4个乡镇39个村建立村财增收基地,带动成立56个专业合作社,推动10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振兴试点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