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绿色金融改革成效显著

日期:2022-03-17 09:52 来源:三明市金融局
| | | |

  3月9日,沙县区富口镇岩地村五里亭280多亩山林里,林农杨孙忠正和十几位工人在种植树苗。“趁着这几天天气放晴,我们抢抓进度,目前已经完成三分之二了。”杨孙忠笑着说。

  杨孙忠是沙县区白溪口村村民,多年来通过承包林场种植、培育林木。去年,他承包下这片林地。

  林木从种植到采伐需要二十年左右的生长期,在此期间,林木不仅无法采伐出售,还需要对其进行精细养护,这使得杨孙忠一度生产资金紧张。那么,是什么让杨孙忠现在不仅缓解了营林资金紧张问题,还有余力扩大造林面积呢?答案还是眼前这一片片山林。

  2020年,我市获批创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出台一系列绿色金融改革方案。其中,林票制改革让一片片林地可以“变现”,以林票作质押,银行机构给予林农信贷支持,盘活林农手上的林木资源,解决了资金难题。2021年4月2日,兴业银行三明分行向杨孙忠发放149万元林票质押贷款,用于购买苗木、扩大生产,这是全国落地的首笔林票质押贷款。

  我市森林覆盖率78.88%,林业资源丰富,是全国林改先行区。早在2019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合作经营、量化权益、自由流转、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制度改革试点。为解决林农贷款难、担保难,抵押林权评估难、处置难等问题,全市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福林贷、益林贷、惠林贷等多款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了林农融资需求。

  截至去年底,全市福林贷已授信16.08亿元,实际放贷15.88亿元,惠及1453个村、14115户林农;益林贷累计发放金额7332万元,涉及农户735户。

  我市拓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多元化金融服务,聚焦产业转型、农林发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重点绿色产业,在全国全省首创22款绿色金融产品。其中,兴业银行三明分行发放了全国首笔用能权指标质押贷款600万元;邮储银行三明分行发放全省首笔“制种流水贷”80万元;中国银行三明分行发放全省首笔线上“种业惠贷”139万元……

  在推进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市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大胆试、自主改,认定了一批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

  去年8月18日,千禧环保科技(三明)有限公司获得邮储银行三明分行发放的全省首笔通过三明绿色认证服务平台认证的绿色企业贷款277万元,可按规定享受最高标准贷款贴息,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

  这主要得益于我市率先出台了全省首个地方标准绿色评价办法,从绿色经营、低碳转型、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将企业划分为深绿、中绿、浅绿、非绿4个等级;将绿色项目分为6个大类、24个中类、85个小类,企业可根据自身等级获得不同程度的贷款贴息,并获得奖补措施规定的1000-3000元不等的补助。

  去年底,全市已认证92家企业、11个项目,由市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用于绿色认证入库奖励,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绿色贷款贴息。

  绿色金融改革助推绿色经济发展。去年5月22日,三明市森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两项花卉植物新品种权为质押,获得邮储银行三明分行40万元贷款。这是我市首笔以植物新品种权质押的贷款。

  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创新型中小企业由于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常常面临融资难题。我市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能够凭借知识产权获得“真金白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去年,全市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50.21亿元,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91.09亿元,较年初增长58.78%。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