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侧记

日期:2023-11-21 08:30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 | |

  深秋时节,气温骤降,三明大地上却汇聚着一股又一股“暖流”:田间地头,村民们忙收获;乡间小道,游客们赏美景;休闲公园,孩童们在嬉戏;农家小院,老人们话家常……

  乡村如画,生活如蜜。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强化乡村治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产业引领乡村兴旺富足

  “第一次见到竹制的充电宝。”“这款即食的笋干很脆,口感不错。”11月19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2023国际(永安)竹博会在上海落幕,近百种竹产品集中亮相,引得上海游客连连称赞。

  今年竹博会,永安组织30余家企业赴上海参展,全方位展示竹建筑装饰材料、竹家具、竹工艺、竹空间、竹业专用设备、笋系列加工制品等永安各类特色笋竹产品,以及竹种科普、福文化、摄影、书画、奇石、旅游等文化展品,促成项目、市场、投资、人才等多种形式合作,进一步提升特色产品品牌效应,推动沪明两地共创、共赢、共富。

  “明品”出山入海,合作再结新果。借力沪明对口合作契机,上海三明两地农业农村部门出台《上海市与三明市乡村振兴领域合作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农产品供给基地、特色产业产销合作、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目前,我市已推动400款三明农特产品登陆25家上海销售平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6个项目共获得中央奖补资金8600万元,项目数及奖补金额均为全省最多。

  近年来,我市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建设特色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响“绿都明品”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名佑食品、明一乳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群众发展特色小吃、水稻制种、生态茶等特色富民产业。特别是把握对口合作等机遇,加强与中粮集团、先正达等龙头企业合作,延伸产业链条。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紧盯粮食生产安全底线,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耕地保护措施,推进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已落实粮食面积242.3万亩,超省上下达任务0.2万亩;累计落实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4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家禽存栏1673.3万羽,其中蛋鸡存栏702.5万羽,位居全省第一。

  生态宜居带旺乡村人气

  每到周末,夜幕降临,走进建宁县溪源乡楚尾村,楚溪河畔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来自周边乡村的自驾游客,聚集在这里,闲情散步、赏听音乐、热情烧烤、细品美食。

  楚尾村是三明市乡村振兴促进会的挂钩村,为何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转身为网红打卡点?

  “我们从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改变村容村貌着手,让自驾游客慕名而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楚尾村党支部书记聂建东介绍。

  在拆除附属房200余处、改造新房300余栋后,楚尾村开始转入创建“美丽庭院”:规划建设了近邻恳谈室、农耕文化展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水保公园、移风易俗农耕展示馆、特色笋榨坊,打造出了整齐划一的亮丽民房、美化绿化的农家庭院、宅间古道、古树园、河中戏水盘,还有幻影彩带夜景灯光群。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楚尾村走出了一条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我市对标落实中央《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全力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重点任务建设。目前,全市年度5类32项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已完成投资29.76亿元,完成比例115%,总体建设超序时推进。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同发展成为我市实现城乡融合有效路径。我市统筹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大力推广“福路贷”等做法,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发挥沙县区俞邦村、三元区小蕉村等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进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提档升级,以点带面提升农村建设品质。截至目前,实施省级“百镇千村”试点示范项目633个,完成投资5.41亿元。

  生态优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我市持续推进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完善河湖长制和林长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鳗鱼、牛蛙养殖等污染治理,开展“无废乡村”创建,让乡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今年来,全市新建美丽乡村庭院1145户,美丽乡村微景观573处,美丽乡村小公园154个,美丽田园39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21个。沙县区获评全国2023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激励县,建宁县列入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治理有效乡村重焕生机

  “在新岩水泥公司上班挺好,离家近,每月工资有四五千元,空闲时还能在家干点农活。感谢村里的‘红色管家’帮我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11月19日,刚下班的大田县上京镇梅林村村民田仁石兴奋地说。

  像田仁石一样,在上京工业园区上班的周边村民还有100余名。上京镇大力推行“跨村联建”党建模式,引导隆美村、梅林村、灵川村组建梅岭联合党总支,领办成立三田服务公司,搭建集用工代招等于一体的“红色管家”,为园区、企业提供物业等9项服务,每年每村可增收村财10万元。

  我市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联盟”“区域联建”等模式,引导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积极推进解决乡村规模小、空心化问题。截至目前,全市成立218个联村党组织,覆盖863个村,占建制村总数的49.7%。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市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坚持育好“头雁”,建立常态化乡贤回引机制及人才储备信息库,回引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学生等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并培养进入村两委班子,推动优秀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

  泰宁县朱口镇黄厝村党支部书记黄行辉就是返乡热潮中的“领头雁”。他在朱口龙湖工业园区成立了泰宁县福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盖起标准化厂房、办公楼,招聘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支具有学习力、知识化、专业化的团队。企业还吸纳周边村组30余名较困难的村民进厂务工,提供就业机会。

  黄厝村秋冬季节降水稀少导致农田干旱,部分村小组甚至缺少生活用水。黄行辉主动联系村委会,捐资修建共计800米长的拦水坝,缓解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及1000亩农田的缺水问题。

  像黄行辉这样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承担社会责任的乡贤还有很多。目前,全市累计吸引281个团队(企业)、3700名人才入乡创新创业,动员1101名退休或退居二线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各级党员干部定期下沉1.2万个农村微网格,通过召开近邻恳谈会、走访入户,解决群众诉求8.1万件,共商共办民生项目1.7万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