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日期:2021-01-19 09:29 来源:三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 |

  20多年来,三明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持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特别是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以来,围绕持续做实做足“工业三明”文章,做优“工业基地•活力新城”品牌,“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大力培育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新能源等新材料产业。2019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179.5亿元,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有力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一、三明发展新材料产业优势及成效 

  按照“市县联动、差异发展、合力攻关”的思路,突出链条延伸、项目建设、创新研发,推动新材料产业提速增量,打造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开发价值高。三明拥有萤石、石墨、稀土等高价值矿产资源,是发展新材料产业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其中,萤石矿储量约3000万吨、占福建省的1/3,年产萤石精粉50万吨以上;稀土矿储量超200万吨,约占福建省的1/2;石墨矿储量超1亿吨,晶质石墨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这三类矿产资源储量估价超过2000亿元。 

  (二)产业氛围浓。近年来,引进了厦钨集团、新宙邦、浙江三美、中欣氟材、翔丰华、台氟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累计投资超50亿元,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长为行业龙头。石墨负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六氟丙烯、聚四氟乙烯、六氟异丙基甲醚、五氟乙烷等新材料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厦钨新能源钴酸锂电池材料、三农新材料聚四氟乙烯、海斯福六氟异丙基甲醚等产品被评为省级“单项冠军”。氟新材料产业,现有企业12家,无水氢氟酸产能约占全国的6%,形成了从萤石矿到氢氟酸再到高端含氟无机盐、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聚合物的氟新材料“产业树”。石墨和石墨烯产业,现有企业21家,石墨负极材料产量占全国的8.3%,2019年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近七成,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效应。稀土新材料产业,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公司已有锂电池正极材料产能1.7万吨,2019年产值超40亿元。 

  (三)承载平台实。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引进”的思路,全力夯实产业平台、做强技术平台。氟新材料产业,按照“一区四园”的总体布局,建设三明经济开发区吉口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元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明溪氟新材料产业园、清流氟化工产业园等4个专业化工园,均为省政府重点扶持的氟新材料专业园区,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建设到位;成立了全省首家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全省氟新材料企业开展项目研发30多个,申请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12个。石墨和石墨烯产业,按照“一区三园”的总体布局,建设永安、大田2个产业园和1个孵化园,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石墨(烯)产业“两核三区”布局中,唯一的专业园区。同时,深化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的合作,打造“一中心两平台”(石墨烯产业孵化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应用工程实验室);拓展京闽(三明)合作,设立三明中关村“创新中心+产业基地”,共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产业,全力推进稀土专业园建设,是省政府确定的两个产业基地之一;成立了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新能源电池材料工艺、技术的研发突破。 

  (四)政策环境好。国家层面,充分发挥全域老区苏区的优势,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对接,明确支持三明建设国家级氟新材料绿色产业集群、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以及稀土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省级层面,推动出台了《福建省促进氟化工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企业研发创新等8个方面给予专项保障;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享受省上专项优惠电价政策,每度电的费用可降低2毛5左右。同时,省政府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省级企业技改基金,目前我市已有三钢集团、福建三农等35个项目,享受年利率不高于3%的低成本资金支持,基金额度居全省第4位、受益企业全省最多。市级层面,出台了氟新材料的“一业一策”,从个税奖励、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三明市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制定了《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十二条措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制定了培育实用型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等专项政策,从就业补贴、核心人才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二、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我市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氟新材料方面,资源保障需要加强,经过近几年快速开采,全市保有萤石矿资源储量仅977万吨,目前设计采矿生产能力90万吨/年,现有萤石资源将在10年内消耗殆尽。同时,氟化工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氢氟酸产量占我市氟化工产品绝大部分,同质化企业竞争较为严重。石墨和石墨烯方面,微晶石墨产业化应用的瓶颈技术仍未突破,本地石墨资源无法实现深加工;大多企业集中在石墨材料领域,比如翔丰华、康碳等,在石墨烯高端应用领域企业较少;产品层次不高,仅有导电浆料、涂料等初级应用产品。稀土新材料方面,因稀土开采和分离冶炼受国家管控,我市没有可供开采的采矿证和足够的分离冶炼指标,稀土分离项目至今未开工建设,稀土深加工项目落地难度较大;仅有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公司一家企业,还未形成产业链。 

  三、推动三明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发挥优势,做大产业。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萤石、石墨、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扎实推进资源整合收储,加快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切实加强资源管控工作,提高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率,确保就地深加工率达到90%以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特别是要做好萤石资源保障,聘请专业队伍对辖区内的萤石矿开展远景调查,争取将有资源前景的区块列入规划,增加全市萤石资源储备;加快7本探矿权证勘探进度,加快清流余朋大板矿区等5个萤石探矿规划区转探矿权,全力支持市投资集团矿业公司依法加快现有萤石采矿权、探矿权以及探矿规划区转探矿权的承接收购工作。二是发挥政策优势。打好政策牌,用好中央新一轮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支持福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等政策包,紧抓国家对口帮扶机遇,用足省上赋予我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电价优惠政策和氟新材料、稀土产业“一业一策”,争取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纳入上级“十四五”专项规划、获得大力扶持,打造新材料产业政策洼地、投资宝地,吸引一批高成长、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落地实施。三是发挥技术优势。打造区域性公共研发平台、初创企业孵化平台和行业联合实验室,以创新平台助推支撑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一中心两平台”实体化、市场化运作,深化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永清石墨烯工程研究院的产学研协同,构建石墨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争创设立省级微晶石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实现微晶石墨产业化应用;依托石墨烯产业孵化中心,办好中国福建(永安)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引进一批初创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墨(烯)企业。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与上海有机所、浙江省化工研究院、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等知名科研机构、协会对接合作,着力在科技招商、成果转化、项目孵化、智库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中试平台建设,推进纳米级LATP固态电解质材料等技术研发,积极申请相关专利,寻求产业化合作。 

  (二)找准关键,做强产业。一方面,加快龙头培育。坚持合算又合规、优惠与贡献对等,“一企一策”全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对接企业控股母公司,共同研究企业发展方向、策划“十四五”实施项目,推动三农新材料含氟功能树脂、海斯福含氟聚酰亚胺、东莹化工五氟乙烷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三化元福公司与昆山立邦合作二期项目年底前动工实施,翔丰华三期项目提速建设,推动产业链往下游走、往精深加工走,力争未来三年吸引上市企业在明投资30亿元以上,壮大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和势能,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快链条延伸。氟新材料产业,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开展精准有效招商,打造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的国家级氟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半导体及芯片清洗材料、5G通信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氟新材料制品、氟新材料产业循环经济等6条产业链。石墨和石墨烯产业,按照“一纵三横”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即围绕石墨深加工的产业发展纵轴,在石墨负极、特种石墨、石墨烯应用等3个子产业,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的企业,构建集采矿—高纯石墨—石墨产品—石墨烯产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稀土新能源材料产业,深化与厦钨集团合作,突破稀土分离指标和稀土采矿证办理,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1万吨稀土分离冶炼项目,重点开发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金属调质剂、稀土陶瓷等产业链,打造全国稀土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 

  (三)夯实基础,做精产业。一是画好蓝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我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氟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2个规划,把握好产业方向、发展路径以及产业布局,突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提质、增量两手抓、两手硬,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二是建好园区。树牢“全市一盘棋”,持续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安全环保保障能力,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氟新材料产业园,按照“一区四园”总体布局,坚持差异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氟新材料产业园发展规划。把握省上在制定新《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的契机,用好政策“窗口期”,指导相关县(市、区)和三明经开区抓紧园区规划调整、加快扩园进度,力争增加园区三类工业用地容量3000亩以上,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按照“一区三园”总体布局,充分发挥项目用地储备、产业引导基金、优惠电价等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争取每年引进或培育签约3个以上技术合作项目。抓住京闽科技和产业合作的机遇,深化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战略合作,加快共建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突出建好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北京中关村品牌效应和集聚优势,全力吸引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产业园。三是育好人才。大力支持新材料企业与市属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联办企业“冠名班”,从全市新材料企业中选派优秀的青年技术人员到市属技工院校进修,着力支持海斯福和三明学院通过“二元制”培养氟新材料产业高端人才。推广明溪引进曹伟博士、永安引进周鹏伟博士的做法,采取“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方式,精准引进一批新材料领军人才、先进技术和创新项目,力求达到“引进一名领军人才、集聚一批创新人才、创办一家龙头企业、形成一条产业链条”的效果,实现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