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明溪县实验小学:“善劳”教育 筑牢育人根基

日期:2022-12-13 10:10 来源:市教育局
| | | |

  明溪县实验小学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融合”之法,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围绕“善劳”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形成了“343”劳动教育工作法,深入实施劳动教育。 

三项保障措施,保障劳动教育“全过程”

 

  一是机制保障。学校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以新的《劳动课程标准》为指导,制定完善《明溪县实验小学“善劳”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二是课时保障。根据劳动课程课时要求,开足开齐劳动课,安排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劳动教育课,由科任老师进行劳动技术指导,保证课时与质量。三是课程保障。依托教材中的项目与实际进行专题拓展,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创新劳动等,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按学段进阶安排,构建了劳动实践为主的课程结构体系。   

四种劳动资源,拓宽劳动教育“全空间”

 

  学校围绕劳动实践目标,开拓“校外、校内”两大实践阵地,开发劳动教育“四个资源包”,不断拓宽劳动教育阵地,让学生体验劳动教育区域“全空间”化。 

  一是家庭劳动资源。学生与家长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家庭劳动岗位,如:洗衣服、做饭炒菜、清理卫生、倾倒垃圾、收拾房间、管理花草等,积极主动在家庭生活中参与劳动。同时,利用学校配发的劳动记录表,记录劳动过程,撰写体会,分享劳动成果。

 

  二是校外公益性劳动资源。学校与社区对接,给学生一定的社区服务劳动岗位,学生利用双休日与社区工作业人员一起参加劳动;每周一次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小区参加公益性劳动。 

  三是班级劳动资源。通过打扫地面、拖洗走廊、抹净窗子、整理课桌、擦黑板、清扫校园、捡拾垃圾等10多项班级劳动,让学生接受劳动锻炼。学校还将班级原有的“值日生表”改为“班级劳动岗位表”,每人一个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掌握劳动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劳动目标任务。 

  四是劳动实践基地资源。学校内设立了一亩地的“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实践活动由学校政教处总体负责,定期安排一至六年级学生参加种植劳动实践。邀请经验丰富的菜农参与现场指导,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实践空间。 

三条育人主线,串联劳动教育“全链条” 

  一是抓住“氛围”主线。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标语、主题班会、学校公众号等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劳动的意义。通过开展“每周一技”家务劳动实践、“我是劳动小能手”技能赛等活动,创新劳动形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二是抓住“积分”主线。每年开学初发出“学会生活”自理倡议,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各年级安排不同的家庭劳动技能指标,配合“明伦少年”评价机制,建立劳动档案,以“积分”方式,累计劳动“积分”,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 

  三是抓住“专题”主线。将每年的五月设立为劳动专题活动月,五月的第二周为劳动专题周。配合专题月、专题周,累计开展劳动实践项目40余场/次,参与学生2000余人次。学生在劳动技能展示比赛活动中, 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内涵与意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善劳”教育活动,学生初步学会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获得了劳动的成就感,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