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沙县区城关第三小学:厚植劳动育人土壤,为学生成长赋能
近年来,沙县区城关第三小学紧扣“构建充满动力的生命成长乐园”的办学理念,聚焦劳动教育助力“双减”,落实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建构“一主线五课程五融合”的劳动育人体系。
围绕“一主线”,提升劳动实践动力
学校遵循“知行合一,生命律动”的校训,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在历史沿革基础上,提出“动力教育”办学思想,树立“构建充满动力的生命成长乐园”核心办学理念,创设浸润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动力教育文化场,建立“精细、规范、求实、创新”的动力治理模式,建设一支有内涵与素养的动力教师团队,培育动静结合、情智双修、彰显活力的动力课堂。
围绕“动力教育”这一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为快乐学习,将来独立步入社会筑基,培养孩子们成为知行合一、情智双修的动力好少年。
推进“五课程”,激发劳动实践活力
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激活劳动课堂,打造五项课程,提升育人实效,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校园日常劳动课程。聚焦劳动教育主题“我爱学校”,学生分组参与校园日常劳动,共建美好校园,共享美好童年。组织学生参加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校园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鼓励学生在校园内自己动手栽培植物,培养热爱自然与生命的意识。
二是家庭生活劳动课程。聚焦“我爱我家”主题,学生参与家务劳动,融入家庭亲情,感受生活幸福。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开展适当的清洁、清洗劳动,学习垃圾分类投放,整理收纳物品,学习烹饪,正确使用电器等,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爱家情感。
三是社会公益劳动课程。聚焦劳动教育主题“感恩奉献”,组建校级学生公益社团、班级公益小组,深入社区和院落开展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公德心,共建和谐社会。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卫生监督等学校事务管理,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为当地养老院老人制作节日食品、清理卫生,分享节日的喜悦;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空间提供服务性劳动;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开展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活动,形成积极初步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是农耕生产劳动课程。聚焦劳动教育主题“参与农耕”,学校在校园内开辟“开心种植园”和“一米菜园”,在校外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农耕种植,培养艰苦劳动精神。学生走进田间、菜地,参与玉米、长豆、包菜、花菜等种植,整地、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收获……兴致盎然与植物交朋友,体验发扬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五是学习创新创造劳动课程。聚焦劳动教育主题“智慧创新”,探索将学校教育和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知识融合与拓展,使学习、创造、劳动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开展综合性传统工艺劳动和制作,体验与应用新技术,感受现代劳动中的创新精神,在动手、动脑中增长才干,增添智慧。
探
学校在劳动教育工作中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有机融合,以劳动教育为基,创新“五育并举”实践。
一是劳动中树德,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成长。居家劳动清单活动是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着力关注孩子是否能够长期坚持、家长是否共同参与,通过活动增加亲子互动,培养孩子们的孝亲精神。
二是劳动中增智,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型思维。劳育和智育密不可分,学校努力在劳动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在校园的“开学种植园”和“一米菜园”,三至六年级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分别种植不同的蔬菜,学生定期浇水、施肥、观察并体悟。此外,学校尤其珍视学生自发生成的创造性劳动,并鼓励、辅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三是劳动中强体,帮助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教师精心设计劳动趣味运动会,通过在体育活动中增加劳动元素,创设劳动场景来开展运动项目。如更换负重跑的器材,举办提水比赛;将接力往返跑的往返间动作更换为模拟插秧动作,举办插秧比赛。
四是劳动中融美,帮助学生发现劳动的美。提倡在劳动中记录美、创作美。劳动节前夕举办千人艺术展演活动,通过传唱劳动经典歌曲,演艺、绘画劳动过程等形式,提升孩子们的劳动热情,激发劳动内在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