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 沙县区城关第三小学:多途径衔接 助力入学适应

日期:2022-09-13 15:47 来源:市教育局
| | | |

  沙县区城关第三小学根据《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精神,紧扣“构建充满动力的生命成长乐园”的办学理念,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

  入学体验 开启小学生活

  学校以“树家长教育新理念,帮新生无障碍入小学”为目标,每年在秋季开学前,一年级新生提前进入小学参加为期三天的小幼衔接体验活动,熟悉新的校园、自己的班级,同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适应性活动:邀请消防大队教官对新生进行队列训练;围绕学校安全教育、文明礼仪及作息时间等方面引导新生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进行一日常规训练;诵读经典,用音乐配上优美舞蹈动作的方式,把经典诗词背起来,唱起来,动起来。

   

  家校共育 合力做好衔接

  针对“小幼衔接”召开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新生家长进行培训。校长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等方面向家长做专题讲述;骨干教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给家长做讲座;班主任就新生的入学必备清单、行为习惯等方面提出要求,让家长通过新生家长会,既了解学校,又认识老师,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正确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解除幼升小的疑惑,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教育合力。

   

  多彩课程  搭建适应阶梯

  学校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结合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等方面入手,设置小幼衔接过渡性活动课程,以有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一是仪式课程,童蒙养正。学校充分挖掘沙县本土习俗内涵,在开学仪式上,为新生开启人生第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仪式——七夕蒙学仪式,让孩子送糖塔、送福袋,寄予美好的期望,让学生在富有仪式感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

   

  二是劳动课程,能力进阶。学校在幼儿园劳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生入学适应期劳动课程,注重儿童的知识和能力衔接,着力以劳树人,培养具有独立性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儿童个体。

  开展书包“慧”整理。教师引导儿童根据课程和活动安排,学会独立整理书包,收纳学习用品;课间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的书本和学习用品;放学时收拾整理好个人物品等。入学适应期,学校以新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着力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落地“一米菜园”。学校在校园内给一年级新生开辟“一米菜园”,采取班级管理、家长和老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整地、播种、浇水、锄草、捉虫等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小学生活的新奇,在收获中循序渐进地向“小学生”的身份认知和素养能力进阶。

   

  三是体育课程,特长延续。学校在体育课程中设置小幼足球衔接课程,和幼儿园建立小幼足球联盟,由学校足球教师承担足球教学任务,幼儿每周定期进入小学校园训练。入学初,足球社团队员带领一年级小队员玩转足球。孩子们在熟悉的运动中释放压力和焦虑,逐步适应,同时,在活动中建立了自信,缓解了入学的紧张,特长得以延续和发展。

   

  长期以来,沙县区城三小学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如何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变儿童适应小学为小学适应儿童。

  “双减”不是一阵风,而是教育大变革政策的组合拳。下一步,学校将更用心地做好“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让“双减”落地生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