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综合水质连续3年蝉联全省第一

日期:2023-02-10 16:25 来源:三明市生态环境局
| | | |

  近年来,三明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围绕重点湖库、国控断面、重点流域,深入实施“碧水工程”,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1-12月,我市55个国(省)控断面Ⅰ~Ⅱ类断面水质比例为90.9%,较去年同期提升9.1个百分点;小流域水质达标率100%,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优质水比例为90.8%,同比提高11.9个百分点。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有5个县进入全国县级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前十,数量为全省第一。自2020年起,我市综合水质连续3年蝉联全省第一。

  一、协同治理,改善水环境。一是综合治理,打造美丽河湖示范典型。扎实推进泰宁金湖“美丽河湖”试点建设,已编制完成大金湖“美丽河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专家审查。2021年以来,完成了总投资4.1亿元的11个生态修复保护项目,完成大源村、大田村等1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升改造,7家养猪场已拆除整合,完成河道治理总长63.9公里、疏浚河道80余公里,建成安全生态水系4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5万余亩,以及20余公里的“亲水亲民”步道等。同时,启动金溪“美丽河湖”试点建设工作,目前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因河施策,打造幸福金溪示范样板。策划生成三明金溪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25.08亿元,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成为全国69个主要河流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之一,并已通过省水利厅可行性研究报告行业审查。三是项目带动,打造水土保持工程名片。重点实施了明溪、宁化等4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及尤溪、大田等7个省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推动大田、尤溪、沙县、建宁等4个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项目和13个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95万亩,占计划任务12万亩的116.25%,完成投资5861.64万元,超额完成年度治理任务。

  二、高效监管,留住水资源。一是隐患排查守住水源红线。对可能影响水源环境安全的风险源和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污染源进行排查,截至12月底,已抽查“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55个,“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241个,共发现问题60个,目前已完成问题整治59个。二是电站清理保障河道水量。全面完成1336座水电站核查评估工作,目前正按会审意见开展整改工作。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通过交叉帮扶、专项督导等行动组织检查水电站1537座次,下发责改通知244份,因拒不执行最小生态下泄流量立案16座,形成水电站落实生态下泄流量强大压力,2022年10月以来全市农村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合格率达到100%。三是尾水利用实现生态补水。明溪县探索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策划实施城市生活污水末端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尾水经净化后用于渔塘溪流域生态补水,并于2021年列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获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259万元。目前完成渔塘溪尾水净化湿地29亩,进一步减少流域水污染。 三、长效管控,守好水生态。一是定期调度控水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水环境质量会商、通报等机制,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动态,指定专人每日调研水质数据,一旦发现水质问题,立即组织人员全面排查摸底、采取应对措施,并在每月会商会议上分析研判、精准施策,对整治不力的适时通报,基本形成了水质全过程管控体系。二是帮扶指导促整改。针对问题断面,设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022年组织帮扶专项行动9次,特别是针对宁化县肖家断面、清流鳗鱼养殖企业开展现场帮扶指导,帮助地方找准问题成因,确保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督促地方逐项落实落细整改措施。三是管护模式提质效。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综合管护队伍,全市各县(市、区)已有100个乡镇建立生态综合管护队,约占全市乡镇数的78%,并建立相应工作管理制度及奖惩办法,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巡查工作。2022年,全市生态综合管护队巡查数达239次/人,提供企业违法线索111条,有效从源头控制污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