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赖坊镇:做好乡村振兴四篇文章
近年来,清流县赖坊镇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全面深化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做好“人才、古厝、旅游、文化”四篇文章,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诠释千年古镇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担当,续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一、引才用才结合,做好“人才”文章。一是下足引才功夫。以入选省住建厅2024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为契机,引入台湾团队提供为期1年的驻村“陪护式”服务,成功申请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补助资金50万元,全力打造闽台融合发展“新模式”。二是发挥人才作用。引入一支市场运营团队对樱花园进行经营管理,投资8万元布局微景点20余处,成功吸引游客打卡超15万次。通过抖音、快手、美团等互联网平台,销售门票逾3万张,游客数量达10万余人。三是服务人才队伍。打造海峡两岸融合振兴交流中心、海峡两岸青年创业(清流)生态康养试验区,建设赖坊镇人才驿站、台企台胞服务专窗,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累计解决台企台胞项目用地、施工协调、生活保障等难题170余个。
二、开发保护并行,做好“古厝”文章。一是还原古宅风貌。探索建立“闽台设计驻地团队+政府+原住民”模式,利用原有材料,恢复建筑原始格局,使用原有工艺,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文物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对古建筑开展“针灸式”节点改造,完成奉茶亭等23处提升改造、55处古建筑保护性修复。二是数字创新驱动。对赖坊镇106座古民居建立数字模型,同步建设古民居“数字消防管理系统”平台,采取音频、视频、图文等形式,对古民居的非遗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故事进行数字化保存,形成28份“永久档案”,实现文物活态保护传承。三是合理开发利用。由村集体与产权人签订协议,采取“30年承租期+修复款抵用租金”方式获得古建筑使用权。投入1200万余元,将部分古建筑与南山小学原址,建设为“文、农、旅、研”四位一体的文旅产业基地,吸引客流量超10万人次,解决周边100余名群众就业难题。
三、强基服务兼修,做好“旅游”文章。一是引进台湾技术。在赖坊樱花园引入台湾雾社樱、三色寒樱2种新品种,樱花品种数量由18种增至20种。引进台湾农业专家团队,举办闽台合作茶叶培训班等活动,围绕产品选育、品质改良等内容进行技术指导。二是优化交通布局。在完善姚家停车场设施的基础上,于樱花山景区外围新增东山、赖武停车场并配备2辆接驳大巴,提供景区至停车场接驳服务。同时,在景区周边实施车辆单向通行,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交通通畅,提升游客体验。春节期间累计2万余名游客享受接驳服务。三是完善旅游要素。在樱花文旅广场增设清流特产展销区,突出展示沙芜溪鱼、赖坊花生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引入音乐喊泉、樱花许愿牌、围炉煮茶、樱花书屋等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项目,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平台。2024年樱花季期间,举办首届闽台樱花文化节、“‘樱’为有你 幸福一生”集体婚礼、第三届樱花跑等大型活动4场,累计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
四、传承发展共进,做好“文化”文章。一是做好红色文化。整理汇编《为红军部队引路》《红色交通站》等革命故事,投入24万元,实施红军作战指挥部、红军药铺等升级改造,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展览体验馆,为千年古镇增添“红色印迹”。二是做好闽台文化。聘请两岸乡村团队为新建南山南主题餐厅提供场景元素设计、布局方案;同时,指导当地群众对传统餐饮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和传承,用新配方、新工艺研发樱花酥、樱花奶茶等独具赖坊特色的美食产品。三是做好非遗文化。坚持在学习中传承,在使用中保护,组建由非遗文化传承人与当地从业人员10余名组成的专业传承队伍,设立赖坊漆艺馆和赖坊大漆工艺传习所,2023年以来,通过与厦门大学、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中心等学校、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承接非遗传承研学活动80余场次。每年正月期间举办走古事、冲炮阵等非遗民俗活动,年均超过2万人次参与。
文章来源:清流县乡村振兴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