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区虬江街道长红村:“五美”联动,全力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日期:2024-07-05 17:52 来源:三明市农业局
| | | |

  近年来,长红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内核驱动”和“最强引擎”,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按照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容村貌越来越美、村民生活越来越富、乡风民风越来越好。 

兴产业推进乡村“经济富美”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长红村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资源集聚和效益叠加模式,发展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目前,“苦菊”“红美人”“果冻橙”“红心柚”柑桔等种植面积达480余亩,覆盖农户20余户,年产值近200万元,实现户均增收约70万元,一枚小小的柑橘,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助推器”;通过村企联建模式,借力发展,招租引进梅峰助剂等企业4家,和企业达成合作,优先招用本村劳动力,吸纳了1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与5户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优生态推进乡村“田园秀美” 

  长红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借力豆士溪生态水系建设及河道整治项目,融合原生态河石元素,投入110万余元对辖区3.7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提升改造,新建步道750米、生态景观坝2座、亲水景观节点5处,让豆士溪两岸逐渐成为百姓日常休闲健身、生态观光的滨水生态带,为发展近郊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探索“党支部+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模式,由长红村党支部牵头,引入云龙家庭农场,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护和耕种,切实把撂荒地变为“金土地”。截至目前,已流转撂荒地160亩,增加村民年收入近8万元。 

抓治理推进乡村“社会和美” 

  乡村善治,既要集众智、汇众力,更要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忧。长红村牢牢牵住自治“牛鼻子”,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通过召开党员代表会、乡贤座谈会、近邻恳谈会等,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同商一件事,累计收集问题建议32余件,解决30件;依托“雪亮工程”“补点、扩面、联网”,在全村重要道路、区域安装12个高清视频监控探头;充分利用有效利用乡贤、老干部、老党员“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实现“能人”办“难案”,近5年来,调处矛盾纠纷60余件,化解率 98%,村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群体性事件发生。 

展文明推进乡村“民风淳美” 

  乡村美,美在文明。长红村以培育乡风文明、先进典型等工作为重要抓手,厚植乡风文明沃土。大力整合村级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家书屋等服务阵地,组建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用乡音乡语传“党声”,激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干劲;依托“支部带领+村规民约自治”方式,建立完善“一约四会”制度,“规”出乡风文明好景象,“理”出乡风文明新风尚;以“最美家庭”、“最美好婆媳”、“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为契机,让村民身边涌现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模范,引领带动群众崇德向善 

强整治推进乡村“村居洁美”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长红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坚持做好“搞干净、摆整齐”等基础性工作,扮靓乡村“面子”,夯实颜值“底子”。通过党建带头拉资源、找项目,整合一事一议、乡村振兴等资金85万,完成304省道沿线房屋外立面修整,主街景观提升;坚持“党建引领”与“村民主体”同频发力,通过“干部带动、党群互动、全民参与”的模式,把“门前三包、村庄清洁日”融入主题党日,形成全域环境治理常态化;全面推进户厕、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新改建户厕115座,提升改造污水处理站1座,增设垃圾亭5座,做到垃圾定点存放清运、辖区内无生活污水横流、无黑臭水体。 

  文章来源:沙县区乡村振兴办   虬江街道办事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