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大田乡:“123”工作法助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质增效
泰宁县大田乡户籍人口7200余人,常住人口3000余人。近年来,大田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理念贯穿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结合本地特色,逐步形成了“123”化解矛盾工作法,即,树牢“一个”目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搭好“两个”阵地【“说理亭”“文明积分商铺”】,建好“三级”【“红、黄、蓝”】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打造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大田乡先后荣获“福建省级无邪教示范乡镇”“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称号。
一、树牢“一个”目标,矛盾排查到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细化“乡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共产党员户—群众”的组织体系,将全乡7个村划分为55个小网格。积极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民意、倾听民声,针对问题单一、涉及面窄、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直接由网格员调解,力争矛盾纠纷早预测、早发现、早化解。同时,把普法工作贯穿于矛盾排查化解的全过程,通过张贴标语、入户走访、集中宣传、发放宣传书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引导群众建立“法为上,理为先,和为贵”的法治理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搭好“两个”阵地,服务群众到位。一是打造协商议事“说理亭”。将全乡7个村11处的休憩凉亭打造成“说理亭”,作为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载体,从乡村干部、乡贤、“五老”人员、致富能手、法律明白人等5类人员中组建“说理夜谈服务队”,针对每个村的实际情况,设立“说理议事日”,由村“两委”主要干部主持,包村干部全程参与,做好群众需求收集、意见征求和调查研究等工作,精准开列服务清单,建立“分类派单销号”机制,切实将服务清单落实落细。二是建好“文明积分商铺”。实行文明积分制度,把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具体行动变为可量化的积分,制定积分兑换物品清单,村民可以选择通过参与政策法规宣讲、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获得积分,也可以通过“明心通居民群”等线上渠道实时反映村情村貌,曝光不文明现象,以此获得积分。
三、建好“三级”机制,分类化解到位。在建立台账的基础上,乡综治中心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型,依照“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专业力量、提高化解效率”的原则,将矛盾纠纷按照“红黄蓝”分级分类管理调处。一是坚持依法专业化解“红色”等级高风险突出矛盾纠纷问题。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等一时难以化解的问题,建立由包村领导负责,包村干部、民警、村“两委”三位一体的调处稳控机制,定期持续开展稳控。深化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将49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培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村民。同时,与专业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顾问协议,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8个,通过微信群发送以案释法案例,提供线上法律咨询等服务,为“红色”等级的高风险的突出矛盾纠纷问题注入律师力量,从情、理、法等全方位入手,提高矛盾化解的专业性和成功率。二是坚持多元联合化解“黄色”等级中风险矛盾纠纷问题和隐患。对关系复杂、诉求多元、涉及专业领域的疑难复杂纠纷,以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信访案件等矛盾纠纷,由乡综治中心启动综治“1+N”联动机制化解,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村“两委”、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进行多元化调解。三是坚持主动高效化解“蓝色”等级低风险矛盾纠纷问题和隐患。针对问题单一、涉及面窄、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明确由村“两委”、综治协管员、网格员等人员实行常态化管控和调处,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文章来源:泰宁县乡村振兴办、大田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