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区俞邦村:巧用“一二三四”模式,促进乡风文明新风尚

日期:2021-12-03 10:39 来源:三明市农业局
| | | |

  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是革命老区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辖4个自然村,共309户、1112人,党员28名,林地面积2572亩,耕地面积813亩。2020年,村财收入17.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23560元。先后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文明村。近年来,夏茂镇俞邦村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打造“一个平台”、开展“两项活动”、建立“三支队伍”,深挖“四张名片”,夯实乡风文明的“里子”,赢得乡村发展的“面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抒写“俞邦经验”。

  一、打造“一个平台”,乡风文明可“触”可“感”

  建设俞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通过推行“站联点、点联户”工作模式,聚焦百姓,精准服务,探索让文明实践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一是设点覆盖全。以自然村、合作社为单位,设立4个自然村、1个合作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由村党小组组长、星级文明户、新乡贤、离任村主干、身边好人担任实践点负责人,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二是阵地用心选。活动室选择负责人的住家、老人活动场所、宗祠、村卫生所等群众常聚地,利用群众集聚、串门开展活动。三是服务精准化。及时收集群众需求,发布对点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点对点”宣讲、“面对面”服务,做好惠农政策、移风易俗、禁毒、健康知识等宣传,把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到农户家里去。实践站成立以来,开展活动20余次,收集需求300余条,解决群众困难280余次。

  二、开展“两项活动”,乡风文明有“声”有“色”

  一是开展耕读学堂活动。俞邦建设了全区首个乡镇耕读学堂,活动地点设在小吃民俗文化馆,馆内布置了祝寿大厅、婚嫁、洞房场景,讲述做寿、婚嫁习俗,提倡喜事简办,倡导移风易俗。通过开展红色文化、经典诵读、礼仪传习、民俗体验、劳动技能培训等“五主题”思想教育活动30余次,引导未成年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开展乐龄学堂活动。坚持“共学、共餐、共伴”的“三共”原则,采取“老少共学,老少同乐”的模式,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活动,让老人小孩欢聚一堂,一起学习,共同进步。通过活动开展,不仅丰富了学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将正能量传递给家人,形成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新风尚,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目前,累计开展活动80余期,留守人口受益人数突破2400人次。

  三、建立“三支队伍”,乡风文明常“抓”常“新”

  一是建立党员先锋队。成立俞邦村提升发展项目攻坚组,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村,搭配省派驻村第一书记、镇村干部,建立一支由10余人组成的党员先锋队,推动应急提升改造项目实施,积极协助村两委做好村级事务,切实整合现有“六大员”职能、队伍、经费,推行“党群服务+便民服务”双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土地流转、农房审批、社会保险、民政救助等“一站式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高规格推进“三明实践”后半篇文章有序开展。二是建立村民理事会。充分发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妇女代表、乡贤等村民组成俞邦村村民理事会的群众自治组织,负责村内矛盾调解、移风易俗、评先树优等各个方面的村民自治。积极评选“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好儿媳”“好邻居”“最美家庭”等,把移风易俗加入到评选条件中,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榜样引领推动乡风文明。三是培育调解委员会。建立俞邦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设立法律服务联络员,成立“法律明白人”队伍,整合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资源,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常年聘请律师为法律顾问,以“四加X”配备模式配备调解员,采取现场观摩、以会代训、以案说法等方式,提高调解员的理论业务能力,确保身边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四、深挖“四张名片”,乡风文明走“深”走“实”

  一是深掘“小吃名片”。借助习近平总书记莅村考察的机遇,大力发扬小吃优势,继续研究、提升小吃文化,编制小吃技艺和民俗故事图文书册,推介“舌尖上的俞邦”。以“总书记来到咱们村”为主题,以“引领风骚”为核心和落脚点,以“一首歌、一幅画、一篇文、一文创”全方位策划,开发“小吃源乡,寻根追味”“第一抹红,初心闪耀”“自然生态,乡愁记忆”系列文创产品,打造新思想新理念宣传阵地。二是深挖“生态名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俞邦主村有100余亩山林,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樟树达26棵。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总有部分人到后山偷砍偷伐。为保护这片绿山林,村党支部征集民意后制定保护生态“禁伐公约”,聘请专职巡山人员,加大宣传造势,广泛发动群众治理监督乱砍伐树木等问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觉悟渐渐提高,形成爱护环境的文明乡风。2014年以来,俞邦村又先后实施了古樟树保护工程、建设了3公里后山森林步道、3个休憩亭,打造了后山森林公园……如今,人行其上,徜徉其中,可感“路虽芳径转”,可感“叶共晚禽飞”,可感“鸟啼猿不见,花落树犹芳”。三是深掘“和谐名片”。村口还有一座廊桥,名为“龙凤桥”,是俞邦村最重要的文化注脚。2015年,村党支部计划修建仿古木廊桥,可资金成了一个大问题。按照估算,廊桥建造费用至少76万元以上,如按传统“分摊式”捐款,全村每人500元,总额不上60万,远不够造价,且上级明文规定人均超过80元的捐款属于“乱摊派”,即便是自愿也属违规。经过村党支部认真商讨,最终采取“认捐”的方式。廊桥共有64根立柱,每根一万,立柱上署认捐者芳名。想不到,方案一出,前来认捐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有俞邦人,也有松林、王厝、大坑、陈厝、岭尾等龙峰溪溪流上下游“流域”的村民,除此之外还有流域外的“外村人”。他们中有小吃业主、私企老板、企业主管、还有公务员、农民、医务人员、人民教师很快60根立柱被认捐完毕,于是又“扩捐”到横梁,最后认捐的金额突破70万……就这样,在不违反政策和法律情况下,建造“龙凤桥”的资金的解决了,也因一座廊桥的建造,村民们通过共建共享、筹资筹劳的方式,近了人心,浓了乡情营造和谐乡风,如此,龙凤桥不仅是交通桥,还成为村民沟通交流的联络桥,干群联系连心桥。近年来,俞邦村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组织村民通过共建共享、筹资筹劳等方式,先后完成了龙鳞坝、吊索桥、瓜果长廊、沿河步道等基础设施,获得省级旅游金牌村、省级森林村庄、“绿盈乡村”高级版、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四是深挖“尚书名片”。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俞邦村深入发掘南宋户部尚书俞肇崇文尚德、清正廉明的良好家风,注重“找故事”,完成俞肇尚书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印制工作;注重“说故事”,制定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家风家训展文明,创星级文明户亮乡风”主题创建活动,将优秀尚书文化融入日常,发扬光大;注重“拓展故事”,依托南宋户部尚书俞肇历史文化资源,护性修复尚书老宅,建设以廉政为主题的尚书阁和将军路、府尹路两条文化长廊,加以宣扬“尚书文化”。

  来源:沙县区委乡村振兴办 夏茂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