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02-12-24 15:34 来源: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 |

  —2002年12月3日在三明市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叶继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三明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本届政府自1997年12月组成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决议,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基本完成了既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过去的五年,是求真务实、稳中求进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业绩的五年。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围绕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奋斗目标,按照紧抓“两个抓手”、抓好“四个增长点”的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292.77亿元(2002年数字均为预计数,现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1997年增长51.5%,年均增长8.7%,人均达到10920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7亿元,比1997年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4.6亿元,比1998年增长4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15亿元,比1997年增长62.7%。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3.17亿元,在连续两年扎实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比1997年增长26.7%;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67亿元,比1997年增长42.9%,保持了收支平衡。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0.5亿元,比1997年增长90%;各项贷款余额157.6亿元,比1997年增长47%。

  (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30.2:39.4:30.4调整为25.0:41.5:33.5。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由1997年的61.4:38.6调整为56.4:43.6,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97年的14.7%上升到19%;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4家,初步形成林竹产品加工、莲子系列加工、粮食转化加工、果蔬产品加工、畜禽业加工等产业链。关闭一批“五小”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集中力量扶持发展重点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30家列入省百家重点和省、市级成长型企业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有115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62个产品通过产品质量认证,获得30个省名牌产品、15个省著名商标和4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称号。旅游、商贸流通等服务业长足发展,200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4.3亿元,比1997年增长60.5%;已有9个重点专业市场年销售额超亿元,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会计咨询、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逐步发展完善。个体私营经济完成产值和营业收入110亿元,比1997年增长109.5%;实现税收5.7亿元,比1997年增长195.3%。开展建设“三明的泉州”活动,着眼比较优势,着力于资源开发,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县域经济规模,县级财政总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97年增长43.8%、38.2%,分别占全市的61.8%、74.8%。

  (三)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得到加强。持续开展“项目年”活动,集中力量抓好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建设,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逐步得到缓解。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9.1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40.7%,共建成或基本建成重点项目110个;改(扩)建和新建了三钢高速线材、三明金叶复烤厂、三农固体草甘膦和建宁铙山纸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项目),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有32个项目列为省“十五”计划重点大中型项目、14个项目列入国家技改计划、81个项目列为国债项目,实现了项目滚动发展。全市新增二级公路596公里、电力装机容量47.2万千瓦、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8.7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8万门,建成了一批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和10.5万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特别是我市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工程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到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6.8亿元,完成总概算的57.3%,二期工程获批开工。尤溪街面水电站、三明至泉州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市区建成了江滨公园、夜景工程,兴建了西江滨路及配套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完成了列东街等路段和城关大桥拓宽改造,开工建设列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加强县城的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建设和小区开发,因地制宜推进重点集镇和新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坚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到2002年全市503家国有企业已改革438家,改制后盈利的企业占79.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237亿元,比1998年增长11.6%,劳动生产率73800元/人,比1998年增长121%。如期完成了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健康有序进行,供销社改革逐步完善。组建了市级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构,初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企业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分别达到96%、95%,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基本完成,住房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改革逐步实施。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方位、大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五年来,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3家,外商投资实际到资28869万美元;进出口总额66901万美元,出口商品结构逐步改善,地产工业品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44.7%提高到60%;新增出境劳务2990人次。进一步开展与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和海内外客属的联谊活动,扩大了三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紧紧依托闽东北、闽西南等协作区和厦门市的对口帮扶,不断加强内联与山海协作,着力在机械、轻工、食品、化工、医药、旅游等领域加强项目合作,五年来共新办、续建、技改、扩建山海协作项目1552个,区外实际到资65.1亿元。

  (六)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贫困重点村、重点户的扶贫攻坚力度,扎实开展城市贫困居民、下岗失业职工解困工作,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五年来,实施“造福工程”,搬迁2145户、8579人,建立“三条保障线”制度,基本做到了城市贫困居民“应保尽保”,农村低保逐步展开。全市共安置城镇劳动力就业96136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有41559人实现了再就业。调整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的标准、“三条保障线”和“五老”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及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及时开展救灾赈灾,灾民生活妥善安置,灾区恢复重建顺利实施。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农民负担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6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38.3%和24%。市区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49.5%下降到38.6%,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0.7%下降到46.9%。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受益面大的实事,五年来先后实施了“110”指挥系统、“120”急救中心、城区防洪堤工程、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村的“五通”、市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及城乡电网改造等48个项目,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七)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全市共有16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取得国家专利授权209项。科普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按一区二园(金沙园、尼葛园)加快建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列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全市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教育“两基”目标,学校布局调整和中学扩建迈出新步伐,薄弱学校面貌有明显改观;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德育工作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创建了108所省级达标学校和省示范小学;组建了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建院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结构较完整、专业门类较齐全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社会力量办学有较大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了“三为主”目标,连年完成省下达的人口与计生责任目标,2002年全市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2%,比1997年提高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10.2‰,比1997年下降2.31个千分点。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全市列入“一控双达标”考核的工业企业于2000年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工业固废排放量逐年削减。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土地市场逐步健全,耕地占补平衡,矿业秩序整顿和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加强。文化工作取得新的成果,又有4个县分别获得全国、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县称号,万寿岩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被列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新闻出版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市11个县(市、区)初保工作达到部颁标准,逐步推行了乡、村卫生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水平不断提高,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5%、98.4%。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5%以上,老年人体育有较大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全面完成了省、县界线的勘界任务,完成《三明市志》编纂工作。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得到重视与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交通战备建设、人民防空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成绩。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不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先后荣获和保持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同政协进行民主协商,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作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年来,市政府及各部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695件、政协提案1540件,办结率均达到100%。落实《乡镇工作纲要》和《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并实施了《依法行政的实施规划》,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建立了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监督,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狠抓事故隐患的整改,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治理“餐桌污染”,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经济犯罪行为,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严打”和打击邪教等各种专项斗争,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维护了社会稳定。

  重视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现了市县机构改革的预定目标。坚持广开言路、开明治政,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面达58.5%。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持续开展行风评议,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过去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最根本的在于,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领导下,一切从三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矢志不渝开拓前进。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注意牢牢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五年来,紧紧咬定发展不放松,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围绕“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奋斗目标,按照市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研究制定并实施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着眼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努力寻求和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二,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国有经济调整作为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布局的优化升级,做到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优化升级中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第三,始终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落实扩大内需方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滚动推进一批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抓项目、打基础、增总量、添后劲,集中力量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效改善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第四,始终坚持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正确处理三者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以发展为目的、改革为动力、稳定为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又高度重视和努力化解影响改革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第五,始终坚持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首要目标,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着眼于群众的受益面,实行民主决策,注重实际效果,反对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忧难,下大力气做好扩大劳动力就业、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第六,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相结合,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建设与民主法治一起抓,改革开放与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一起抓,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干部和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各位代表!五年来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辛勤劳动、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支持,市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积极参与,中央、省属驻明单位、驻明部队和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干部的大力支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外友好人士和来明投资者的真诚合作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和为三明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同胞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因工作需要,本届政府有一位市长、两位常务副市长先后调离三明。他们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尽心尽力,勤奋工作,为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谨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不足和缺点。主要是:内需不足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交通瓶颈制约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与沿海的差距仍在拉大;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严峻,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增长还不适应;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还不同程度存在,经济发展环境亟待改善。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深,措施不够有力,有的工作落实还不到位。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基本任务

  各位代表!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指明了胜利前进的方向,开启了新的伟大进军的征程,未来几年正是处在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展望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前景,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这次会议将要进行政府换届,新一届政府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制定和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把三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围绕“强市富民、发展三明”奋斗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再上新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根据这个总体要求,今后五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适应,人口出生率年均控制在1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6%,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控制在5%以内,为到2020年实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奠定坚实基础。为此,要突出抓好事关全局的几项重要工作。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三明综合竞争力。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着眼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品质的同时,围绕烟草、林竹、畜禽、果茶、食用菌五个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改造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把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机械、化工、林产加工三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项目推进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为重点,突出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工业园区,实施一批有后劲的重点技改项目,扶持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在同行业有影响的优势企业,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大力培育旅游主导产业,加快旅游资源开发转化步伐,重点打造市区周边旅游圈、大金湖、客家祖地三大旅游精品,建设面向全省、连接长江与珠江两个“三角洲”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基地,提升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并运用现代流通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业和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积极拓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服务业。要深化建设“三明的泉州”活动,按照“三个层面”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加快市区和铁路沿线的永安、沙县经济繁荣带建设,加强尤溪、大田与福州、泉州的经济对接,促进西北部各县加速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实现“三个层面”梯次推进、联动发展。强化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监督力度,抓好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培育完善,加快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的小城镇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强化重点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不懈地深化“项目年”活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重点项目。要加快高速公路、入闽通道及延伸线和战备机动路等建设,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确保在“十五”后期全面建成通车;开工建设三明至泉州高速公路,并基本完成路基工程;继续完善乡村路网建设,不断提高路面等级;开展三明至龙岩高速公路、三明至江西石城高速公路和永安至长汀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深化三明沙县民用机场前期工作,重点是做好如何有效减弱飞机起落的噪音对周边地区群众的影响,以及单飞跑道如何切实保障飞行安全的科学论证工作。抓好尤溪街面水电站等大中型水电项目建设,完善城乡电网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及质量。加快道路交通、人防工程、供水排涝等设施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防洪、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防灾抗灾体系。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和投资结构,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加大生产性项目的储备、开发和建设力度,形成多主体、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力争开工并建成三钢结构调整中厚板项目、福建纺织化纤年产10万吨VAC暨5万吨PVA技改项目、三化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扩建项目、华橡群控子午胎液压硫化机技改项目、建宁鑫达年产10万吨莲籽系列绿色饮品项目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改革促调整、促开发、促发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重组,完成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任务。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和有效履行政府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培育大集团与搞活中小企业并举,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并鼓励、促进中小企业加强与大企业的协作和配套,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进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民营企业“小巨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加快木材流通体制改革,完善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推进金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投资体制,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大力提高联内引外水平,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继续把扩大开放作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全省“三条战略通道”建设,努力在构建山海协作通道方面发挥腹地作用、在构建对内连接通道方面发挥纽带作用、在构建对外开放通道方面力求有更大作为,把我市建成东联闽东南、西接“大京九”的开放腹地。牢固树立“区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强与台港澳侨的交流,不断提高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水平;大力拓展山海协作、区域协作,强化与厦门市的结对子工作,主动接受沿海辐射,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促进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大工业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招商引资的力度,扩大农业和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外大公司、大财团,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方针,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掌握和运用现代营销策略,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扩大对外劳务合作的同时,积极鼓励和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世贸组织规则的学习和应用,实行积极进取和有效防御相结合,分类指导和扬长补短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力度,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加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成果,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统筹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多形式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继续大力发展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科学等各项事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提高城乡环境综合质量,打造三明秀美山川。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推进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搞好库区移民安置和开发建设,促进库区繁荣稳定。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关心和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做好老龄人口社会保障等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发展创“五城”成果。大力支持军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拥军支前等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决议,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认真落实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全面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坚持从严治政,实行标本兼治,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入手,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措施,大力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2003年政府的主要工作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扎实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朝着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提质量,抓合作、促开放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外贸出口增长6%,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按照“减粮、扩林、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扩大优质稻、专用粮生产,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订单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比较效益。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建设,抓好扶持培育、做大做强、整合优化、外引内联、领办创办“五个一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畜牧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着力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扶持发展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林竹开发大户、营销大户和加工大户,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坚持科教兴农,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与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入开展“农业155”、“村会协作”等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正确引导农户承包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继续落实以发展特色项目、优势产品、非农产业、劳务输出等为重点的各项措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强化各级政府“一把手”责任制,坚决把农民负担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防止涉农负担案(事)件的发生。

  (二)大力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围绕三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坚持分类指导,认真落实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和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冶金和矿产品加工业,积极改造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运用高新技术培育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和壮大27家省、市级成长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轻纺、建材、商贸、物资等行业的国有资本逐步从劣势企业中退出,积极支持和推动各类企业寻找有实力的伙伴开展形式多样的优化重组,盘活死滞和低效资产。加强市、县属企业与中央、省属企业之间,上、中、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依托,形成群聚协作效应。以深化建设“三明的泉州”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各县(市、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强化区域合作与协调,打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界限,促进产业整合与分工,加快资源重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参与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农业开发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帮助、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扶持重点私营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推进个私经济增总量、增效益。加快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工业小区的建设步伐,加强与国内、省内产业的对接,加快园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各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包括年薪制、期权制等多种方式的激励机制,抓好授权经营企业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和保值增值责任的落实。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加强扭亏增盈工作,深入开展厂务公开,不断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

  (三)发展壮大服务业。始终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进一步巩固扩大“创优”成果,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和旅游精品建设,着力解决旅游交通瓶颈制约,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档次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运用信息技术、仓储运输技术等现代流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加快连锁超市、专卖店的发展步伐,推进百货店的业态创新和转型,组建商业集团、物资集团、食品集团和医药集团的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重点专业市场建设,按现代流通方式和市场准入要素组织明货促销,扩大地产品流出量和名优产品流入量。改善农村消费条件,科学引导消费,激活农村市场。加快建立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鼓励个私企业开展各种社区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并逐步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重要的新兴产业。

  (四)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深化“项目年”活动,安排市级重点项目60项,其中在建重点项目、预备重点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各20项,充分发挥重点建设项目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的建设,确保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0亿元,二期工程完成投资6亿元;扎实推进交战公路、普通公路建设,继续完善乡村路网建设。抓紧做好三明至泉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批复立项;开展三明至龙岩高速公路、永安至长汀铁路、入闽通道和交战机动路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有新的进展。抓好尤溪街面水电站、将乐大言水电站等大中型水电项目建设,实施县城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抓好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加大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实施在建35项、新开工35项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促成省属几家企业生产性技改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完成技改投资17亿元。加强市区道路、沙溪河两岸夜景和园林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市区“南拓北扩”和县城、小城镇、新村建设,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3亿元。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开发,推出一批有较好投资回报的项目,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吸引外商资本、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促进项目滚动开发、良性循环。

  (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认真落实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措施和全省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部署,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区外资金、人才、管理、技术和产业转移的吸纳能力。深化与厦门市的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与沿海的协作交流活动,大力扶持山海协作企业发展,深入开展区域合作,促进内联和山海协作向纵深发展。继续抓好招商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准备,以企业和项目业主为主体,大力开展小型、专业、分散、自主的招商活动,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方式,降低招商成本;积极探索并试行直销式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推进招商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支持办好现有“三资”企业,推动二次招商和增资扩股,增强招商实效。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认真抓好出口主体培育、出口市场拓展、出口商品组织三项重点工作,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有潜力市场的开拓。强化口岸部门和生产、中介服务部门以及各通关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货物通关效率。鼓励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拓展进出口经营业务,下力气培育一批民营外经贸经营主体,加大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不断扩大出口规模。满足市场对较高层次劳务人员的需求,扩大对外劳务合作,增加劳务收入。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台工作部门和驻外机构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认真研究反倾销、反补贴、突破技术壁垒的应对工作,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自己、发展自己。

  (六)认真做好财税金融工作。进一步理清培植财源的思路,有效运用积极财政政策,适当集中财力,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成长型企业,支持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骨干财源。进一步盘活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加大土地招标、拍卖、租赁、入股的力度,做好“以地生财、以城聚财”的经营城市文章,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严格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查处偷、逃、骗税行为,清理欠税,抓好非税性收入和纳入预算的基金收入。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财政支出顺序,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加强支出预算管理,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实行“票款分离”和单位综合预算。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运行。强化审计监督力度,严肃财经纪律。严格界定政府举债范围,加大债务清收力度,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促进银企有效合作。灵活运用各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加大对重点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出口创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人消费助学的有效信贷投入。大力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积极推行农户小额贷款,做好信贷支农工作。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打击逃废债务行为,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维护金融安全。努力改善外汇服务。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三明。

  (七)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搞好老少边地区和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开发,重点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加大“造福工程”搬迁力度,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宽裕型小康试点乡镇、试点村建设,推进农村小康进程。认真落实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尤其是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岗位,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深入开展再就业援助,千方百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扩大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妥善安排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受灾群众、优抚对象、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进一步做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等项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努力减少集体越级上访现象。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基层治安防范,依法严厉惩处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治理“餐桌污染”工作,高度负责抓好安全生产,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按照群众受益、量力而行的原则,一以贯之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

  (八)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大义务教育实施力度,依法保证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步伐,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发展优质高中,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加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建院工作;扎实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稳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继续抓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职能,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水平。加大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创建力度,进一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积极推进人口与计生工作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居)和合格村(居)协会活动,提高计划生育的整体水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强化耕地保护,加快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严格矿产资源管理,培育矿业经济增长点。加大主要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力度,认真执行大气、水体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加强万寿岩遗址等重点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抓好市博物馆和三明影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顿和规范文化出版市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广电网络功能的开发利用,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质量,确保广电网络安全。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市第三届运动会,完成列东田径场改造。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深化城市民兵工作改革,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抓好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气象、水文、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高度重视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的各项政策,保证他们安度晚年。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九)着力改进政府工作。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一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把时不我待的压力化为奋发有为的动力,把党的十六大召开掀起的激情变为迎难而上的实际行动,把各项工作新举措落到实处。热情鼓励干事创业,积极支持改革创新,正确对待探索过程出现的问题,营造一个大胆探索、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良好氛围。增强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切实对人民负责,努力创新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明确部门职责,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强化审批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合理、科学、高效、规范的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和失职追究制,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保证政令畅通。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讲信用,凡是对社会、对群众作出的承诺,必须说到做到,一诺千金。严格依法行政,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严治政,反腐倡廉,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展望新的征程,我们夺取新胜利的信心更加坚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三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