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2-01-12 09:05 来源:三明日报
| | | |

——2022年1月5日在三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三明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三抓一促”、深化“五比五晒”、建设“一区六城”,奋力追赶超越,全市疫情防控总体平稳有序,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千方百计保稳促增添后劲,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初步预计(下同),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000亿元,增长7.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51亿元,增长2.1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1.62亿元,增长8.9%;外贸出口113.8亿元,增长6.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亿元,增长70.2%。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顺利出炉,永安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将乐、清流、建宁、明溪4个县入选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二)政策争取取得重大突破。持续开展苏区政策诉求对接争取,建立健全苏区政策项目诉求库,成功争取“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发展沙县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纳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明溪、清流、宁化、泰宁、建宁5个县纳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我市召开。《“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将三明列入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三明市区与永安组团发展、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事项列入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体系文件支持范围。“十四五”期间,我市全域普通国道和水路建设项目中央资金投资补助执行西部地区标准。

  (三)招商引资攻坚再掀高潮。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好商”攻坚战役,实施“1+11+N”招商政策体系,聘请81名招商顾问,瞄准“五大片区”驻点招商。预计我市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90个、总投资2495.92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56个、总投资841.11亿元,总投资115亿元的华润(永安、清流)绿色高新建材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联积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创新设立“三明企业家日”,福建省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暨三明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25个民营产业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27.22亿元。与省属国有企业召开项目对接会,共洽谈对接项目57个,其中,达成合同和协议项目34个、总投资401.05亿元。

  (四)重点项目建设位居前列。持续深化“项目攻坚年”活动,扎实推进“三大一重”项目建设。预计全年全市新增“五个一批”项目1918个、总投资8094.2亿元,新增项目数、投产(建成)项目数均居全省前列,我市两次获得市级奖励,尤溪、大田、三元获得县级奖励。预计310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464.2亿元,超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141个项目年度投资超亿元,投资项目综合考评居全省首位。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浦梅铁路三明段、兴泉铁路兴国至清流段建成通车,闽江沙溪口至三明台江航道整治工程(沙溪口至沙县明光桥)建设基本完工,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福州-三明段)全面开工建设。要素保障强劲有力,全市获批用地总面积7660.4亩,获批成片开发方案50个,累计可新增各类产业建设用地20080.31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6709.9亩、闲置土地1999.4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180个项目获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16.15亿元支持,泰宁获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专项3000万元(全省唯一)。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稀土、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值增长20%以上。143个、总投资294亿元的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83亿元,福建景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床及汽车螺旋锥齿轮生产、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工业设计及钣金制造等56个项目建成投产。注重培育产业集群,石墨和石墨烯、生物医药等2个集群列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氟新材料等7个产业集群、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等8个产业园区、中机院海西分院等4个创新平台列入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深化京闽(三明)科技合作,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企业105家,与360集团、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深化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合作,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共累计签约企业55家、总投资253.7亿元,19个项目开工建设。扎实推进“6+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转化科研成果45项,新增产值4.36亿元。

  (六)城乡建设品质稳步提升。城区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中心城市“一区三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市区32个“依法和谐征迁”攻坚重点项目已圆满完成,征收土地2577.5亩。90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投资80.5亿元,其中,20个重中之重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7%。开工建设城乡品质提升项目772个、完成投资236.85亿元,麒麟山栈道、贵溪洋生态公园水系治理等5个样板工程建成。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21个,整治乡村既有裸房7014栋。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新改建城市道路47公里、雨水管网86公里、供水管网60公里、污水管网1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070公里。新(改)建公厕45座,5016个智慧停车泊位投入运营,34个儿童微游乐场所改造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建成各类“串珠公园”“口袋公园”和立体绿化128处,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40.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5.19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四个第一”,我市被评为全省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将乐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保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国仅5个地市)。

  (七)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医改成为全国样板,深化拓展“三医”联动,完善区域健康管护组织,构建医防融合新机制,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共建闽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三明成为全国首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推广基地。24个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比例80%。林改保持全国领先,颁发全国首批林业碳票,成立全省首个林业碳中和基金,发放全国首笔林票质押贷款、开发林票贷等金融产品,全市累计制发林票1.51亿元,惠及村民15657户、65733人,198个试点村村财年增收5万元以上。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免费服务。深化全省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编制发布全省首个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评价认定办法和地方标准绿色金融融资统计办法,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电力绿色贷、首单VCS林业碳汇交易等3项创新成果全省推广,全市绿色融资余额185亿元、比年初增长50%。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入选全省唯一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探索实行成熟分校退出机制和优质分校再带分校的“二级总校”模式。3所职业院校入选省“高水平职业院校”,12个专业群入选省“高水平专业(群)”。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八)社会民生事业协调发展。主动聚焦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办成办好一批“关键小事”,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8.7%。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年初确定的30项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强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实施公办幼儿园、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建设等项目89个、总投资18.05亿元,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8460个。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实施三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明溪县总医院门诊综合楼等项目14个、总投资11.46亿元,新增病床位883张、每千常住人口病床位达到6.49张。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建成11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个长者食堂、14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5张。公共文化、体育健身服务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夜三明”百姓大舞台等8个市区夜间经济重点项目交付使用,建成全民健身中心、智慧体育公园共4个。政务服务更加有速度、有温度,全面推行“周六便民服务”、设立“办不成事”反映专窗,973个便民事项“省内通办”、16个审批服务事项“秒批秒办”、18个弱势群体服务事项上线“e三明”。突出关注特殊群体,建立“周末早餐会”制度,成立三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中心。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全市生猪存栏120万头,粮食播种面积241.97万亩,粮食总产量95.21万吨,原粮储备13.13万吨、食用油储备1000吨。“平安三明”建设持续深化,荣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综治“长安杯”。

  在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总体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大项目好项目较少,特别是重大生产性、税源性项目不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规模小,传统产业和煤炭消费比重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面临环境、碳排放、能耗等更多约束;区域发展还不够协调,中心城市人气不旺、辐射带动力不够,城乡一体化步伐还需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群众收入与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通过更实的改革措施和更快的发展步伐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扎实做好“三抓一促”,深化“五比五晒”,推进“四个再出发”,打好“八大攻坚战役”,建设“一区六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对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议重点做好“五个坚持、五个推动”:

  (一)坚持稳中求进促预期。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抓发展,充分用好中央和国家部委以及省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措施,谋划出台我市相关政策措施,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措施。加强经济运行跟踪分析,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细化工作举措,全面抓好落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科学合理确定预期目标。立足发展新起点,科学合理确定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增强预期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实践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相应计划安排: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外贸出口增长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作示范。配套制定出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在国家支持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抓紧研究制定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细化示范区建设年度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等方面,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出经验、作标杆、起示范。加强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加强对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投资补助、金融优惠、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以及差别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完善苏区政策项目诉求,争取一批事项纳入“1+N+X”政策体系文件和中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支持。深化与科研机构、智库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强化“援县促市”,建立健全中央国家机关及央企对口支援三明工作机制,定期组织谋划对口支援项目,完善对口支援策划项目库,加快推动前期已达成共识的项目尽早落地建设。

  (三)坚持抓大招商育动能。增强招商引资的主动性。坚持以项目论英雄、凭招商比能力、从落地看作风,发挥招商引资特别贡献奖激励作用,出台全市招商专项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干部参与招商、主动招商的积极性,全力引进一批好项目和大项目。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市指挥部、八个工作组、市县两级、五大片区驻点招商专班之间联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招商引资效率。跟进对接要素保障,建立滚动涵盖全市地、林、水、电、用工、金融和产业发展等情况的投资要素库,精准服务招商引资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围绕16条百亿特色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缺失领域,瞄准五大片区,发挥驻点招商和招商顾问作用,精准绘制招商地图,引进上下游企业,力争年内签约项目投资总额1800亿元以上,落地开工亿元项目230个以上。依托海创会、“9·8”“11·6”、进博会等招商平台,市县联动组织开展央企、省企、民企、外企等专场招商对接活动10场以上。

  (四)坚持抓实项目强后劲。持续开展重点项目攻坚。深入打好重点项目攻坚战役,开展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社会民生项目攻坚,加快推进市委党校迁建、徐碧“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重汽海西汽车产业提升等50个左右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年度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300个以上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市重点中开工建设、竣工投产项目各100个左右,年度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持续落实“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力争2022年新增“五个一批”项目1500个以上,新增项目总数、开工项目数、投产项目数保持全省前列。组织实施三明经济开发区、三元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落实“能耗双控”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紧盯国家提前布局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加强储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组织推进100个以上“两新一重”重大项目,力争年度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重点推动兴泉铁路清流至大田段、莆炎高速公路三明段全线建成通车,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福州-三明段)基本建成,武夷新区至沙县高速公路(三明段)、明溪胡坊至三元岩前高速公路、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田安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昌(福)厦高铁、长汀至永安铁路、泰宁至邵武铁路、鹰厦线三明市区外绕改道工程、三明市域(郊)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

  (五)坚持抓强产业助转型。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围绕“433”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16条百亿特色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深化拓展“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开展企业梯度培养专项行动,力争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计划,推动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00个以上,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库20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家。提升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共建水平,力争泉三园、厦明园新增投资亿元以上入园企业13家。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积极培育卫星数据应用产业,计划再参与发射3颗低轨道光学遥感小卫星,建设三明“海丝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创新区块链应用,打造林改、医改、城管、农业等10个区块链应用场景。推进产业数字化,持续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力争到2022年累计建设7家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52家市级以上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建设,以福建顺源纺织、永安万年水泥等企业为典型示范,带动产业集聚区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化治理,搭建智慧城市平台,建成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发展网络和信息安全产业,做好泰宁“数字金融开源数据实验室”等项目落地承接,打造三明“中国红谷”。加快促进服务业增量提质。围绕消费升级和服务创新,着力拓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模式,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0家以上,滚动接续1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补齐冷链物流短板,推动福建现代农产品(种业)冷链云仓储物流中心、韵达(永安)电商产业园、建宁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电商快递仓储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打造闽西北快递物流集散中心。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合作,实施沙县小吃生态数字化平台、蚂蚁链(区块链)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促进三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十九条措施。充实完善高新企业培育储备库,力争2022年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2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20家。完善拓展“6+1”科技创新平台功能,深化京闽(三明)科技合作,力争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企业150家以上。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联合资助项目,鼓励支持设立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组建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我市自主创新的科技实力与技术水平。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增加服务主导产业的科技特派员比例。开展特殊贡献人才奖励,推行“军令状”“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选贤任能,用好“人才编制池”,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六)推动重点改革再出发。推动医改再出发。深入实施医改“六大工程”,加快推进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工程,完善医保支付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推进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市传染病医院和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闽西北中医重点专科康复与治未病中心大楼建设,持续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闽西北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组团式”推进县级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县域综合服务实力。实施医防融合提升工程,逐步建立“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全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推动林改再出发。深入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加快实施林改“八项创新”,完善林业金融产品体系,全市年新增林业信贷额5亿元。建立林票风险隔离制度,深化林业碳票制度改革,推进海峡(三明)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实行公司化运营。推深做实“林长制”,优化林木采伐审批和林权登记管理衔接,完善不动产登记系统与林权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闽中(尤溪)绿色发展林业示范园等一批林业专业园区,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19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880亿元,新培育2个省级以上林业品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推动高校应用型内涵式发展。落实“双减”政策,扎实推动义务教育减负提质。深化“总校制”办学改革,持续探索成熟分校退出机制,推行优质分校再带分校的“二级总校”模式,新建1个市直属优质分校、各县(市、区)优质分校新建1个二级总校,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试点,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班)绩效工资总量核增至不低于普通学校的30%。推进中小学“书香墨香校园”建设,力争创建8所“书香校园”等新时代特色学校,打造书香墨香特色的校园文化。

  (七)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致力打造数字化营商环境。以打造数字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持续深化“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加强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应用,持续提升e三明平台,大力推进场景式、个性化网上办事服务,建设覆盖市、县、乡(镇)三级“一网通办”平台,全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三明”。致力打造集约化营商环境。深化“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推进电子政务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全面融合,实现更多事项集成办理。建设“秒批秒办”平台,实行全流程不见面、“零跑动”“智能审批”服务新模式。推动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域通办。致力打造便利化营商环境。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卡壳的“痛点”“堵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持续精简优化企业开办时间环节、纳税申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涉企审批事项,清理不合理的审批前置事项和特殊环节。梳理“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提高“两跑”事项比例达到99%以上。

  (八)推动绿色经济攻坚再发力。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旅经济,推进三明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积极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万寿岩文旅小镇等文旅标志性项目建设;支持建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沙县、永安等地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县县有4A”。持续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着力打造3-5家市级森林康养典型示范基地,探索建立全国低海拔原始森林自然科学研学中心。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建设三明中国稻种基地。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进森林固碳储碳工程建设,争取全市累计开发三明林业碳票碳减排量10万吨,营造碳中和示范林11片、2000亩以上。推进核电、风电、生物质、太阳能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新型用能方式,加快抽水蓄能电站以及沙县区、宁化县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充电桩建设200个。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改革。积极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产品和市场体系、信息披露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三明农商银行创建绿色银行,力争2022年绿色信贷余额、绿色信贷客户数增速均高于20%,建成2-3家“碳中和”营业网点。推动绿色融资服务和产品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九)推动城乡融合再提速。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高标准编制《三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规划》,推动“三沙永”组团发展,统筹抓好三沙生态旅游区、三明生态新城、瑞云智慧新城、荆东教育新城等重点区域开发,推动三沙生态大道、长深高速垄东出入口等项目开工建设,市委党校、市疾控中心(一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组织实施陈大、碧湖、贵溪洋、洋溪、富兴堡至槐林等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围绕“现代山水名城”建设目标,有序推进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创建。提升“9+2”专业特色园区建设水平,力争三钢产能置换高炉技改等100个以上的“三沙永”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50个以上。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全市农村相对贫困家庭2022年底前全部实现解困。全面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沙县小吃“五项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百镇千村”12个特色乡镇和110个试点村建设,集中打造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完成农村公路新建改造100公里以上。深入实施“跨村联建”党建模式,全面深化“居民夜谈会”制度,切实以有温度的党建带给群众有质感的幸福。加快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特色农业、森林康养、乡村共建共治、两岸交流合作等四大融合行动,推进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泰宁耕读李家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城乡品质提升攻坚战役,持续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市区“一河两岸”夜景照明修复亮化、智慧停车等33个城市管理项目建设。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力争年内建设高速公路77公里以上。加快国省干线提级改造,续建及新开工项目11个、111公里。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加快中山公园防洪排涝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河长90公里,实施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综合治理河长100公里。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建设运营全覆盖。

  (十)推动民生福祉再改善。持续改善提升群众生活。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继续落实一次性稳定就业奖补、失业保险稳岗补贴等政策,保障企业用工稳岗。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扩大养老工伤保险覆盖面,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0元。持续深化城市管理“五难”治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600个,新(改)建公厕9座。实施市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2个。坚持租购并举,探索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实施陈大片区棚户区改造(一期)、明溪猴子山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1133套。扎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动国家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围绕“一老一小”,推进三明市康复疗养院医养结合服务、生态新城养老护理院、三明市运动宝贝托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市年内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900个,新增各类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公办园项目和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设项目12个以上、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建设项目2个,进一步增加学位供给,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快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建设2个公共文化服务新型空间,建成2个全民健身中心和2个智慧体育公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优质生态资源“变现”,拓宽富民增收渠道。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程,加快三钢、清流南方水泥等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以及大田、尤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餐饮油烟、施工扬尘、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水等专项治理,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确保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工作。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开展平安建设攻坚战役,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三明。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农村建房等领域安全监管,做好防火防汛、地震、水文、气象等工作,提升防灾救灾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粮食、能源安全保障,做好煤炭、电力、油气安全稳定供应,推进粮食仓储物流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坚决落实好地方储备粮任务。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九项能力”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本土病例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坚定信心、苦干实干,为建设“一区六城”、奋力谱写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