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1-01-26 11:19 来源:三明日报
| | | |

——2021年1月18日在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三明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五比五晒”成效显著,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初步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重大项目建设滚动接续。落实“五个十”重大项目市领导挂钩服务机制,持续实行“一月一协调、一月一调度”项目推进机制,全市31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6.3亿元,82个“五个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3.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新增“五个一批”项目2406个、总投资4249.4亿元,新增开工数居全省第1位,新增项目总数、投产项目数居全省第2位;我市和大田、泰宁分别获得全省“五个一批”项目综合考评正向激励。“项目攻坚年”取得实效,784个攻坚项目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6次,共集中开工项目564个、总投资1397.6亿元,集中竣工项目188个、总投资235.8亿元。三明三钢球团生产项目、莆炎高速公路永泰梧桐至尤溪中仙段及明溪至建宁段、国道534线三元槐林至荆东段等79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创新招商项目推介方式,积极参与全省重大招商项目集中“云签约”活动,全市共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321.92亿元。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林博会、厦门“9·8”文旅康养产业专场招商推介会、上海特色现代农业招商推介会,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2253个,总投资2959.49亿元,其中开工落地项目1678个,总投资1930.93亿元。

  (二)“四篇文章”持续做实,发展态势更加强劲。红色三明品牌更响。持续唱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开展红色故事宣讲79场次,红色三明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我市及5个原中央苏区县落地实施,37名对口支援挂职干部挂钩帮扶工作有序开展。创立并举办“中央苏区三明讲坛”14期,持续开展政策对接、学习培训。我市12个县(市、区)扩展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范围,三明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建成。全市共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175亿元,比增11.93%。工业三明基石更牢。持续做优“工业基地·活力新城”品牌,畅通产业链“线上+线下”循环模式,成功举办行业“手拉手”对接活动7场次,签约金额46亿元。加快实施新一轮技改行动计划,96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改重点项目库,全年完成投资55.11亿元。常态化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加大“一企一策”帮扶力度,新签订“一企一策”56家、累计总数达155家,带动新增投资项目110个、总投资300.56亿元。落实减税降费、电价优惠等政策,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35亿元。能耗“双控”工作取得实效,预计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5%,能源消费总量下降2%,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绿色三明环境更优。持续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将乐县和三元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被国家四部委评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年市区、10个县(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100%,全省第一;泰宁、将乐、明溪等8个县进入全省58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主要河流Ⅰ-Ⅱ类优质水比例100%,全省第一;国(省)控和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泰宁、将乐、明溪等7个县进入全省62个县级行政区水质排名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河湖长制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将乐县打造“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受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典型经验表扬。建宁、宁化成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建设项目全部完成,代表福建省接受国家年度绩效考评获得优秀等次。文明三明形象更好。我市连续三届、沙县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持续深化“满意在三明”品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基本完成“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建设,沙县、泰宁列入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通过省人大批准并于12月1日实施。上线运行市民文明积分平台,纳入积分管理市民累计达118.9万人。深化中国“志愿之城”试点城市建设,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训基地落户三明。三纺国企改革与异地改建遗留问题处置、徐碧荆东“城中村”改造等历史征迁难题得以解决。强化城区精建细管,全市各类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440套、基本建成690套,新建绿色建筑占民用建筑的比例达94.14%,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1.3万平方米,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三)疫情防控科学精准,经济社会稳中有进。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学应对疫情防控形势,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两张网,全市疫情在1个月内得到初步遏制,14例确诊病例于3月5日前全部治愈出院。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务院指导组的充分肯定,“数字抗疫”经验被公安部肯定。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动态优化完善防控体系,2月17日至今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新增确诊病例。强化疫情分析研判。组织专班深入研判疫情对我市经济运行的冲击和影响,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统筹抓好经济运行工作,按照“稳一产、促二产、救三产”的总体思路,梳理16条百亿产业链,实行“一产业一方案”“一企业一专班”,全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争取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及时出台扶持政策。严格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促“六稳”30条、提振消费12条、支持中小微企业12条、加快项目有序开工复工18条、打通“五难”操作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分别从加大财政政策支持、提升金融普惠力度、减轻企业运行负担、扶持企业复工复产、完善企业服务机制等方面,帮扶企业应对疫情,渡过难关。梳理汇总疫情防控期间国家、省、市三级发布的各类惠企政策117项,形成《三明市惠企政策汇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稳企纾困等一揽子政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持续抓好稳价保供。扎实做好防疫物资供应保障,全市财政累计投入3.97亿元直接用于疫情防控,积极发动社会各界捐赠,紧急采购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红外线额温枪等防护设备物资,多渠道保障全市防疫物资需求。全市设立各级粮食价格监测点32个、应急供应网点158家,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应急粮食供应网点全覆盖,启动平价商店活动,切实保障商品市场销售供应和价格稳定。精准发力纾难解困。组建401个服务专班,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疫情防控、交通物流等各方面难题2878个;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投产达产。3月10日起,全市重点项目、规模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复工率均达100%,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做法成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典型案例。举办重点建设项目建材供需“手拉手”对接会,各类钢材采购签约金额达6.86亿元,进一步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组织召开29场融资对接会,有效授信153亿元,发放纾困专项资金贷款13.89亿元。全市累计发放各类稳就业奖补资金1.46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资金17.05亿元,兑现“一企一策”“一业一策”财政奖补资金4.38亿元。

  (四)产业发展稳健有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方面。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集中资源抓好“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26个,全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620亿元。打造“林深水美茶香—三明生态茶”公用品牌,首个“国际茶日”福建省系列活动在大田启动;三元西际蜜桔、明溪黄桃、永安小陶明椒等3个产品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宁通心白莲、尤溪茶籽油、宁化河龙贡米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先进制造业方面。工业项目投资加快增长,预计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5%、居全省第2位,技改投资增长30%、居全省第4位。工业领域重点项目加快落地,闽光大数据中心、科顺建筑新材料生产基地、安砂水泥二期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三化元福氟化工、贝特瑞深瑞墨烯导热膜等项目部分建成投产。启动“6+1”科技创新平台新一轮建设计划,着力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加强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科技和产业合作对接,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签约项目57个,投资103.49亿元。现代服务业方面。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成功举办首届“全闽乐购·乐购三明”直播节活动,销售额超亿元,发放消费券3000万元,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7%,增速居全省第2位。完成9家3A级物流企业评定,6个企业冷链物流项目和10个物流标准化项目建成运营,商贸物流行业提升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启动施工,带动社会投资额超1亿元。泰宁、尤溪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万寿岩文旅小镇和永安安贞堡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五)改革创新推深做实,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医改”方面。积极探索三明医改3.0版,完善采购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97个国家谈判药品、87个国家集采药品、13个省集采药品和4类耗材纳入采购目录,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1.35亿元。三明医改案例被收录《中国医改蓝皮书》;医改工作受到国务院第5次通报表扬。大田县医养服务中心列入国家卫健委首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林改”方面。制定并印发《三明市林票管理办法(试行第二版)》,加大林票制度改革试点推广,全市建立试点村152个,面积10.61万亩,制发林票总额1.05亿元,惠及村民14054户、58903人。创新推出“林权按揭贷”“林权支贷宝”“福林贷”“益林贷”等系列林业金融产品,全市累计发放各类林业信贷140.7亿元、占全省1/2以上。“金改”方面。我市建设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获省政府批复同意,建成全省首个“金服云”平台绿色金融专区,实现线上融资对接。建立融资担保“白名单”制度,推广批量担保业务,降低担保费率,全市13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24.35亿元,放大倍数2.33倍,为历年最高。新增融资担保额21.97亿元,超过历年总和。国企改革方面。市属企业三大集团研究制定《做强做优做大三年发展规划方案(2020~2022年)》,聚焦新兴产业、信息产业、文旅康养、现代物流等领域,计划投资项目105个,总投资1078亿元。全年市属国有企业共投资项目109个,完成投资126.1亿元,比上年实际投资增长62.98%,贵溪洋片区路网等城市基础设施、莆炎高速公路(三明市境)项目、市区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简政放权便民高效。政务服务改革扎实推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政务服务环境位列全省第2位。市直38个部门各类审批服务事项承诺时限压缩率达84.89%,达到全省最短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基本实现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体系、监管方式“四个统一”,全流程审批时限控制在90个工作日内。积极推广“e三明”,注册用户数达121万,“网上办事”板块累计办理业务13.5万件,群众满意度达100%。落实“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制度,梳理公布总事项1642项,“两跑”事项达1638项,占审批和服务事项99.75%,位居全省前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效果显著。研究制定“诚信三明”建设工作方案,将全市各短板弱项以台账方式逐项分解落实到12个县(市、区)和50个市直部门,压实责任,确保实效。截至11月底,我市综合信用指数位列全国261个地级市排名中第35位,较去年底提升129个位次,省内排名第2,连续7个月保持城市综合信用排名前百名。

  (七)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新增签约入园企业6家,新增投资14亿元,安德凯重工等一批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65.4亿元。加强明港澳台合作,积极引进侨智侨力,全年新批办台资企业16家、港澳企业10家,总投资1.13亿美元。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深入实施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补植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5813个,燃气实现“县县通”,城市供水水质明显提升,市区出厂水合格率100%,水质督查检测项目合格率达99.8%。全面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第一批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64个,获得上级补助资金2.91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农村新型住宅小区集中建设试点,已规划用地1452.27亩,可规划村民建房2431户。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退出。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打造精品示范村12个,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7.45%,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清流县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永安、将乐、沙县获评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22个乡镇入选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47个村入选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八)社保体系日趋健全,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643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09人。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33.48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51.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4.46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12.3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在全省率先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最低工资标准的45%,累计实施社会救助55.78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3.18亿元,其中发放低保资金2.87亿元、惠及城乡低保救助21483户41410人。启动实施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年共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574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42万人次。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100个,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28515个,继续摘得高考理科、艺术类美术专业全省第一名,被教育部确认为全省唯一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9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93亿元。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全市各类养老床位数增至2.09万张,养老工程包年度完成投资超2亿元。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21%;设立全国首个市级网络生态治理中心,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总体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发展较为困难,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受疫情影响,规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未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产业结构不优,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偏低;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区面积、人口、经济实力均居全省后列。对此,我们将通过更实的改革措施和更快的发展步伐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并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提升“三明实践”,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

  为完成以上目标,建议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深化“五比五晒”,扎实推进项目攻坚。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调整优化“五比五晒”考评方案,进一步完善指标考评体系,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紧紧围绕“项目攻坚年”,重点聚焦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城乡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以及新型城镇化等领域,谋划一批省市重点、“五个十”等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带动效应和稳投资稳经济作用。优化协调服务,继续实行月度协调和市领导挂钩服务工作机制,挂图作战,责任到人,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合算合规”,注重强化项目产业方向、投资强度等关键指标,把土地、资金、人才等有限资源落实到重点项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储备和实施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大盘子。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培育壮大生物制药、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全力稳住工业投资基本盘。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力度,为全市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统筹全市招商资源,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围绕全市16条百亿特色产业链,突出“建链补链强链”,重点抓好220个重点项目招商推介。紧盯“433”产业发展新体系,用好用活“招商地图工作法”,力争全年签约项目投资总额1500亿元以上。

  (二)做实做足“四篇文章”,全面打响优势品牌。红色三明方面。继续讲好红色三明故事,立足“一区三地”,加强红色题材文艺创作,建立红色三明故事宣讲题库,常态化开展晋京赴省赴外宣讲活动。全面梳理长征文物资源,深入推进“红色+”,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发掘利用,整合红色文旅资源,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军民融合、红色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完善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持续更新苏区政策诉求项目库,积极争取苏区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工业三明方面。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持续深化“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落实落细“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力争2021年“一企一策”企业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升级,聚焦钢铁与装备制造等工业领域9条百亿特色产业链,力争2021年实现产值3000亿元以上。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新增省级重点技改项目80个以上。绿色三明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持续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三钢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点行业VOCs综合整治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试点,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继续开展养殖行业、饮用水水源地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一批水体生态修复项目,确保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三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农村生活污水长效治理。狠抓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市、县领导挂钩督办工作机制,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整改。文明三明方面。拓展“满意在三明”品牌内涵,深入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志愿之城”为统揽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力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样板。持续开展城市名片宣传推广,加快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训基地(三明)等项目建设。用好文明积分管理平台,深化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机科院海西分院等“6+1”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力争年内引进及孵化科技企业50家。完善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在全市遴选800家具备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开展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打造一批双高、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力争2021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备案30家。优化“科技贷”服务,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力争全市R&D投入经费同比增长18%以上。做强先进制造业。开展企业梯度培养专项行动,打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成长链条,力争新增入规企业100家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工业新增长点。紧盯千万元重点投资项目,持续做好“一对一”服务,力争实施千万元重点投资项目500个以上,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30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加快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力争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速保持在12%以上,技改投资增速保持在16%以上。做优现代服务业。围绕消费升级和服务创新,着力拓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模式,规划建设市区核心商圈,持续开展“全闽乐购·乐购三明”促消费专项行动,力争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020亿元,增长9.0%。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加快推进名成果蔬预冷集配中心、客家食朴、兴锐冷链物流等在建项目。推动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以休闲旅居、山地运动、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为重点,着力推进大田桃源睡眠小镇、三元格氏栲、泰宁境元、尤溪古溪星河等20个森林康养基地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文旅融合项目培育力度,力争培育3-5个区域标志性文旅产品。做精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林深水美茶香”系列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项目建设,策划实施以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为主的新一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加快推进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庭院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农业重大项目招引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农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全年滚动实施农业重点项目50项,力争新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40个,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0个以上,实现特色现代农业产值1700亿元。

  (四)聚力改革开放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医改各项措施走深走实,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医保打包支付政策,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区域健康管护组织,有序推进医防协同融合。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林票制度改革,引导村集体和林业经营大户与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经营,全面实行“林长制”。试行林票市场化交易,力争2021年注册成立三明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加快推进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推进国企、开发区改革,做大做强做优三明生态城、经济开发区、泉三装备产业园,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力争全流程网办事项达50%以上,持续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常态化实行“五办工作法”,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推动市县两级同步落实惠企政策兑现工作。加快“e三明”网上办事板块向县、乡延伸,简便办事流程,丰富应用场景,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百米”。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深入推进闽西南产业协作,主动对接福建自创区和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大技术交流、成果转化、产业对接、研发平台共享等方面合作,力争泉三、厦明产业园新入园企业20家以上,投资4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点项目建设,策划生成一批新项目、好项目。积极防范重点领域风险。持续防范化解信贷风险,落实新修订的涉金融案件企业“白名单”制度,帮助“互保链”企业解链脱困、化险发展。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和监管效能,建立1000万元以上重点风险项目库,动态跟踪管理,保持不良贷款率在合理水平。

  (五)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合理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坚持“山水城”“人城市”融合发展理念,加快中心城市和“小县大城关”建设,推进省级试点小区改造工作。加快城区道路、停车场地、公厕改造、污水管网等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确保市容环境持续向好。优化大城区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品位,组织实施土地成片开发,重点抓好徐碧旧改、六路商圈、三纺地块、陈大、荆东、台江东霞片区等项目建设,不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一个不落下”和“四个不摘”的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探索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注重发挥试点村、精品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跨村联建、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等模式,着力打造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打造美丽乡村的“三明样板”。加快两岸乡村融合振兴,重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办好第十七届林博会。

  (六)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着力提升民生保障质量和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落实上级最新就业创业政策,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力争年度培训提升各类技能人员2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实施社保精准扩面行动,推动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构建困难群体分层、分类梯度救助帮扶体系,深化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机制。加大各类紧缺急需人才招聘引进力度,做好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认定和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工作。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任务,保障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增强应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健康三明体系建设,实施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业务用房建设和改造工程,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功能,推进闽西北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强基、壮腰、筑梦”三大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争创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加快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增强学位供给能力,力争实施公办幼儿园14个、中小学建设和教育补短板项目31个,新增学位15550个。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全市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300张以上,完成养老工程包投资2亿元以上;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乡镇敬老院床位使用率。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挖掘提炼三明红色、客家、朱子、生态等文化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实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规范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动农村“居安工程”建设,提升市网络生态治理中心功能,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社会治理双向互动、线上线下融合、社会协同治理新模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三明。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机关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加快新时代新三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