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19-01-23 09:38 来源:三明日报
| | | |

——2019年1月8日在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谢家芹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三明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六稳”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执行较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2亿元,增长7.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5亿元,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亿元(同口径),增长8.8%;服务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11亿元,增长11.0%;外贸出口161亿元,增长9.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64亿元,增长6.8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874元、16581元,分别增长8.1%、9.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6%,城镇登记失业率2.39%。

  (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和产业提升四大行动计划,出台培育壮大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等政策措施,构建起产业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粮食安全基础持续巩固,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90万吨。新增市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单位52家,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3个。建宁县列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4%和20%。新兴产业快速发展,125个投资千万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0亿元,7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稀土、氟新材料、石墨(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80亿元。全市技改投资增长15%,华橡自控、中机焊业等2家企业被列为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全域旅游、金融、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2亿元,三明被列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沙县小吃文化城列入省第三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个县获评中国县域电商示范百佳县,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8家、3A以上物流企业5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家,全年接待游客33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分别增长20.5%和32.5%。数字经济稳健发展,5个“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有序推进,建宁县、宁化县列入“十县百镇千村”信息化示范建设试点。

  (二)项目工作展示新作为。深入开展“五比五晒”项目竞赛活动,全市新增省级“五个一批”项目3660个,总投资4523.1亿元。开展“五个一批”项目攻坚冲刺100天活动,攻坚期间谋划、招商、开工、竣工的项目总数达402项,解决了122个项目推进过程的困难和问题。288个省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396.9亿元,7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120个重中之重项目实行挂牌服务,完成投资106.1亿元。一批重大项目提速提效,南三龙铁路、尤溪兴头水库、厦钨新能源三元正极材料等项目建成投入运营,三明信息产业园、三化电子级氟化氢等项目开工建设,武夷新区至沙县高速公路(三明段)、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积极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设立市政府招商顾问,强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市县联合招商和以商引商机制,全年新签约项目1077个、总投资1071.6亿元,其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12个、总投资707.3亿元。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全市13个总投资527.36亿元项目列入第一批协同发展区重大项目台账。

  (三)三大攻坚战实现新突破。精准脱贫方面,牢牢把握“两个确保”的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预计建宁、清流等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可实现摘帽。全市造福工程易地搬迁653户2813人,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贷款4.69亿元,扶持1.06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实现信贷风险有序防控,全年化解不良贷款40亿元,不良率降至1.91%。引导银行业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全市小微企业贷款433.75亿元,增长2.78%。污染防治方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成6项年度改革任务,将乐县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88个试点项目完成投资20.5亿元。全市完成国土绿化20万亩、森林抚育161万亩、封山育林41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8万亩,宁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入选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99.2%,7个县空气质量进入全省县级城市前十名;全面深化河长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项目31个,在全省率先消除Ⅳ类及以下水体,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辖区三条主要水系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四)城乡发展呈现新气象。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优异成绩通过年度测评。着力打造“现代山水名城”,完成“城市双修”总体规划编制,实施47个“城市双修”项目,完成投资16.67亿元。实施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969个,全年新增改建城市道路186公里、新增绿道143公里,新建、改建供水管网169公里、污水管网150公里、雨水管网150公里,新增燃气管网146公里,新增城乡公共停车泊位7309个,新建改建公厕615座。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125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全市520个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治理常态机制,全市完成9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新建改造3.3万户农村三格化粪池,梅列区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五)改革创新释放新活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我市连续第三年被国务院评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城市。推行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和住院费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将17种国家谈判抗癌药品纳入医保目录。成功举办绿色金融论坛,持续推广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福林贷授信13.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1.5亿元。推进林权规范流转,全市林权流转1596起、面积20.02万亩,流转金额4.32亿元。金融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推广工业园区资产按揭贷款,新增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26.52亿元。强化创新驱动,新增省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3家,178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

  (六)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28项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1.84万人。社会保障有序推进,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21.25万人、122.8万人、43.54万人、40.35万人和21.1万人。实现城乡标准一体化,在全省山区市率先开展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工作,已有99户131人实现脱困增收。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深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100%,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80%以上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农村幸福院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54%的建制村。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25套,基本建成1496套。推动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广播电视融媒体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基础教育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实施普惠性幼儿园、中小学扩容、薄弱普通高中建设等基础教育补短板项目118个、52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增中小学学位5600个、幼儿园学位7020个。实施医疗卫生项目68个,第一医院外科病房综合楼等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能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主要指标增速趋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项目好项目不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偏少;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未根本缓解;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依然不足,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的短板仍然存在,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攻坚克难的毅力,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增长8%左右。相应计划安排: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外贸出口增长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

  确定上述目标,是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需要,是应对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需要,是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需要,是为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打下决定性基础的需要。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好“一十百千万”工程,夯实三明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继续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工程,用好用足技改基金和技改补助资金,全力抓好300个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开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加快“机器换工”步伐,力争全年实施“机器换工”300台(套)以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完善“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园区、一套扶持政策”机制,发挥首期5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实施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推动稀土、石墨(烯)、氟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资源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9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继续推进1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或部分建成30个以上。大力推进三钢闽光大数据中心、三明兄弟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三明公路港、沙县小吃文化城等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依托三明品牌景区营销中心、深呼吸旅游联盟、大武夷旅游联盟等区域协作平台,持续打响“中国氧吧·悠然三明”旅游品牌,打造南三龙动车城际旅游、“三线建设”文化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科技创新实力,力争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速达到22%、占GDP比重突破1%。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力争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建成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平台90家以上。认真筹备和参与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大力孵化培育数字经济企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企业。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推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清理违规中介服务收费。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和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弘扬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让民营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深化“五个一批”项目建设。开展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竞赛活动,力争全年新增亿元以上“五个一批”项目1000个以上。扎实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交通方面,重点推进浦梅铁路、兴泉铁路、莆炎高速三明段等项目建设,力争武夷新区至沙县三明段开工建设,续建普通国省道公路95公里。能源方面,加快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三明段、三明铙山(建宁)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深化三明核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水利方面,加快推进尤溪县汶潭水利枢纽、沙县双溪水库、永安溪源水库、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等项目建设。城建环保方面,重点推进三明列东污水处理厂异地搬迁扩建、沙溪流域明溪段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建设,新建改造各类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网500公里以上,新增城乡公共停车位2500个、绿道120公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产业链招商,探索协同招商,聚焦产业链缺失环节,下大力气引进一批带动力大、支撑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全市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1400亿元。激发民间有效投资。全面落实民间投资平等市场主体待遇,进一步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扎实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一门办理”“一次办成”“多审合一”,为企业投资提供便利。

  (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培育乡村振兴主体。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全年28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49亿元。推进农业品牌产业化基地建设,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积极推行“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全年新增市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单位50个。实施“一革命五行动”。打造生态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年新(改)建农村公厕120座。推进明溪县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建设,逐步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加快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力争全市所有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展农房整治,推动实施60个农房整治示范点。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村庄房前屋后整治。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改扩建农村公路200公里以上。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国家、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镇)建设,组织实施好建宁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扎实推动5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成三明市空间规划编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升完善“河湖长制”。深化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及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改革,加大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力度,提升生态管理与保护水平。推进生态修复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推动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围绕五大重点工程实施一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国土绿化和森林经营195万亩、安全生态水系建设107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万亩。加快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30个和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20个,力争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实施三钢超低排放改造及环保提升,进一步提升市区空气质量。继续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力争各流域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Ⅱ类水质比例进一步提升。推进三明市土壤环境保护示范区、尤溪县和大田县土壤风险防控试点建设,启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采样,推进农用地修复试点建设。

  (五)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医改”方面,继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住院费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方式和基金打包支付政策,形成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动态调整机制。“林改”方面,建立“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完善林权流转管理制度,继续推广林权按揭贷款、林权支贷宝、“福林贷”等产品,开展林业“投保贷”一体化探索。“金改”方面,着力发展绿色金融,争创国家绿色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强化关键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市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年内完成市国资委管理企业的公司制改制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三明”平台建设和应用,实现各类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全面落实联合奖惩制度和“双公示”工作,进一步提高“诚信三明”建设水平。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海丝”核心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深化同国外和港澳台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扩大我市工程机械、汽车、化工等优势产品在“一带一路”市场的出口,办好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加快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实施好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调融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共保等领域开展合作,着力推动协同区重大项目建设。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村集体与贫困户“双增收”机制、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机制和统筹解决城乡贫困机制。因户因人落实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加大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强化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加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创业农户培训,确保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1个贫困空壳村、2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摘帽退出。织牢社会保障网。办好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帮扶重点人群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8万人以上。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扩大低保覆盖面,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积极提升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扎实推进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及建宁、泰宁和宁化3个县农村养老服务试点,力争农村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55%。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持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房棚户区改造开工50套,基本建成940套。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公办幼儿园、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等教育补短板项目78个,新增学位1.16万个,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56人及以上大班额现象。补齐薄弱领域的医疗卫生资源短板,全市医疗机构新增床位600张。加强县域医疗服务“三平台六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60%以上。加强红色文化遗址、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推进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和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雪亮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加强安全生产隐患防控和系统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全面完成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严厉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逃废债、虚假租赁等违法行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务监管,维护金融运行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进一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各位代表!要完成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计划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传统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而不懈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