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13-01-16 10:58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在三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伍成康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三明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进中求快,更好更快”的要求,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较好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坚持发展为先,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一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见势早、决策准、行动快,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通过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调度,出台一系列指导性强、针对性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着力扩内需、调结构、稳物价、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初步预计,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43亿元,增长12.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7.4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9.6亿元,增长21.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7亿元,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4.4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增长16.9%;外贸出口20亿美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比口径)4亿美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9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9436元,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2.3%;城镇登记失业率2.17%;人口自然增长率6.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预计均能完成省下达任务。

  (二)坚持项目带动,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各级各部门积极策划项目,主动对接国家、省资金投向,加大跑省跑部力度,全年共争取中央和省项目建设资金46.8亿元,有力推进了项目建设,全年竣工投产(使用)项目1848个。“五大战役”扎实推进。全市“五大战役”共实施重点项目1226个,初步统计全年完成投资894亿元,增长65.9%。其中: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实施重点项目300个,完成投资461亿元,增长75.7%;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实施重点项目157个,完成投资245亿元,增长23.4%;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实施重点项目468个,完成投资136亿元,增长54%;城市建设战役实施重点项目282个,完成投资140亿元,增长33.6%;民生工程战役实施重点项目72个,完成投资57亿元,增长4.5%。“三维”项目不断拓展。与重汽、国机、中海油、中机院等央企项目对接取得新进展,列入省上跟踪的12个合作项目完成投资6.29亿元,已有2个项目投产;126个民企合同项目开工76个,完成投资50亿元;72个外企合同项目开工建设18个,完成投资2.95亿美元。重大项目取得突破。高速公路当年完成投资25.5亿元,其中:建泰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7.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总量的75.1%;漳永高速公路三明段完成投资1.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总量的25.1%;湄渝高速三明莘口至明溪城关段开工,完成投资3亿元,完成投资总量的10.3%。向莆铁路三明段当年完成投资4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总量的97.2%;南三龙铁路、长泉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三明沙县机场当年完成投资6.8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总量的43.5%。海西天然气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尤溪、沙县、市区分输站和管线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一期)、将乐瑞奥麦特轻合金手机外壳及汽车轮毂生产线、永安新越金属真空镀膜高反射铝镜生产线、明溪美士邦超细氮化硅制粉及制品生产、尤溪闽中公路港物流园(一期)、三明市博物馆及客家民俗文化中心、宁化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或投入使用。

  (三)坚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更加扎实。闽江上游沙溪防洪三期工程、黄砂坑和兴头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动工建设,完成投资9.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8万亩;新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4万人;新增16个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工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八大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60亿元,增长16.6%,占全市规上工业的89%。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家。511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80亿元,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300个。6条产业链7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亿元,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50个。服务业贡献提升。通过做大总量、培植税源,三产税收贡献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三产税收收入61.2亿元,增长15%,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全年新增贷款突破150亿元。旅游产业实力增强,实现旅游总收入83亿元,增长20%。全市90个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三明陆地港、红星美凯龙家居博览中心、清流生态温泉休闲旅游、沙县小吃城三期、6个公路港(永安、三元、沙县、将乐、建宁、尤溪)等3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超80个,20个项目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预备项目;新建18个创新研发平台,9个研发机构升格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坚持统筹兼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工贸区开发取得突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三明生态工贸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特殊政策支持。工贸区11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0亿元,3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35个项目开工建设。区域内四大园区新增园区开发面积9200亩,新增入园企业65家,新增产值160亿元,生态工贸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态势正在形成。县域经济不断壮大。落实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政策措施,县域实力持续提升,永安市继续名列全省县级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大田县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沙县林产加工、永安汽车、尤溪纺织、大田矿产加工等产业集群年产值已达到或接近百亿元。小城镇建设加快。4个省级试点镇和15个市级中心乡镇整体形象明显改观,产业支撑、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年556个项目完成投资136亿元,238个项目建成或投产。省级试点镇的20个连片特色高水平示范区项目,已建成4个。

  (五)坚持开拓创新,改革成效不断显现。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时限统一控制在法定时限的60%以内。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农村住房贷款业务,成立首个直接服务农户的专业性担保公司,在全省率先成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全市所有乡镇基本建成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7万亩。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14个市直部门开展公务卡试点。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福建金森林业、大田县银石坪矿业分别在深圳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市国投公司二期10亿元企业债券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发行,市城投公司首期20亿元企业债券国家发改委已进入行文程序,近期可望获批。健盛食品等30家优质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福建海峡银行三明分行、沙县渝农商村镇银行完成筹建工作。对外经贸合作全面推进。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和促进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外贸出口增幅居全省首位。全年批办外商投资项目43个,合同利用外资2.8亿美元。成功举办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第八届林博会,先后组织了台湾、港澳等地区6场大型招商活动,签约80个合同项目,拟利用外资11.86亿美元。全年招商引资引进内资项目176个,客方已到位资金97亿元。

  (六)坚持利民惠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项目建设加快。以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为重点,加强项目规划,增加投入,全年获得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补助社会事业项目697个,完成投资46.3亿元,开工项目661个,建成586个。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开工9695套,竣工7470套。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GDP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2.3%,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8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6万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尤溪县、大田县“双高普九”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三明学院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全市已有882个行政村开通“周末学生班车”。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实现急诊次均费用、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双下降,药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永安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泰宁明清古民居文化村等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亿元,增长25%。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实施5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1项循环经济项目,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2%。深入实施“四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47.1万亩。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8%,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辖区三条主要水系水质达标率98%。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

  2012年,尽管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取得了较好成效,这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和各位代表、政协委员,依法监督、民主监督、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全市人民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依然欠缺;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显突出等等,这些都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进中求快、更好更快,推进四化同步,融入三群建设,加强三维对接,加快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继续实施“五大战役”,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2%,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以内,完成省里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为实现这些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安排五大战役项目1244个,年度完成投资增长22%以上。采用视频会议点评和现场点评方式,继续深化“10+5”重点跟踪项目管理。保障好煤电油运等要素,落实和谐征迁,推进项目建设。二是抓好“三维”项目对接。继续强化与央企的项目对接,力争年内动工3个项目,投产2个项目。围绕第三届“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举办产业链专场招商活动,力争年内动工45个项目,投产40个项目。进一步明确外资的招商方向,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力争签约、升格一批重大项目。三是抓好重大项目突破。建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续建湄渝高速公路三明莘口至明溪城关段、漳永高速公路三明段、厦沙高速公路三明段,新开工湄渝高速尤溪中仙至坂面段;三明机场完成投资6亿元;向莆铁路9月底全线开通运营,南三龙铁路全线开工建设;海西天然气项目尽早动工,加快推进其他县(市、区)管道燃气前期工作。四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等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实体经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建设。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一是增强消费能力。用好扶持政策,引导创办、领办、联办小微型企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二是促进消费升级。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重要地产品财政补贴、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政策拉动消费。鼓励和支持国家级名优特产品来明设立区域性销售总部;开展商品大下乡等活动,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引导休闲度假、互动娱乐、技术教育、健身康体、养老康复等消费,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三是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商贸流通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年内争取每个县(市)建成一个电子商务项目、专业市场项目和商贸流通项目。市区启动建设建筑业大厦、“金融街”、旅游集散中心。同时,强化监测监管,推进诚信消费,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工业经济扩量提质。突破重大工业项目,全年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550个,其中:年内新开工300个以上,投产或部分投产300个以上,确保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重点突破21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培育产业链条,开展产业链招商,突破一批产业配套或缺失项目,力争汽车及机械制造、冶金及金属制品深加工、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用纺织品、生物医药及生物、氟硅和有色金属新材料6条特色产业链实现产值1985亿元。抓好技改提升,重点抓好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52个,确保完成投资160亿元,年内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200个以上。二是第三产业搞活提速。抓好年度投资116亿元的116个三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内有40个以上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鼓励县(市、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培育20个专业市场。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陆地港、公路港等项目建设,年内13个公路港全部投入运营。争取年内中石化、中石油在我市新建、改建40个加油站。积极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游客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8%以上,推进三明大佑山(瑞云山)-万寿岩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文化产业突出抓好12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在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技术研发等新兴服务业领域实现突破。三是农业增产提效。以防洪减灾、水库水源、流域治理等工作为重点,实施好年度投资24亿元的十大类水利项目。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完成治理面积44万亩。大力实施农业持续健康增收计划,加快大田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建宁高圳智慧农业创业园等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年度投资9.2亿元的33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力争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20亿元。加快农业品牌建设,年内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20个以上,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15个,福建省著名商标20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做大中心城市。加快生态工贸区开发建设,以“十同”为抓手,重点推进年度投资160亿元的18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同城化进程。规划建设205国道改线、306省道改线工程,加快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内的通道建设,为中心城市拓展奠定基础。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公共空间体系,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梅列区重点推进包括贵溪洋新区、徐碧二期、新老六路、徐碧旧城改造、立丰二期、纺织厂搬迁等地块在内的北部新城开发建设。三元区重点推进包括东霞富兴堡片区、台江片区、槐林片区等板块在内的南部新城和白沙片区等地块的开发建设。二是做美县域城区。加强对各地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完成明溪、建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各县突出自然和文化特色,把当地的生态、文化等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县城建设中,规范建筑风格和立面色彩,打造全省知名县城。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事业等重点项目建设。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打造一批新型生态城市,年内每个县(市、区)启动建设一个生态城市综合体。三是做特中心乡镇。全市省级试点镇、市级中心乡镇项目投资完成150亿元以上,继续完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启动区规划的编制。4个省级试点镇年内建成15个连片特色高水平示范区,市级中心乡镇全面启动示范街建设。实施产业项目300个以上,加快形成各省级试点镇、市级中心乡镇的“主心骨”产业、拳头产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争取年内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

  (四)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适宜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我市产业布局,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建立绿色低碳产业结构,控制好相关功能区的开发强度,实现空间结构的合理开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是推进生态市建设。以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努力建设美丽三明,重点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进生态城市、生态村镇(街道)、绿色创建等工作,实施“四绿”工程,力争完成造林绿化48万亩,年内3个县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9个县(市、区)达到省级生态县(市、区)标准,力争全市6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80%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标准。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重点抓好28家省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建设,完成3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20个循环经济项目,淘汰150万吨落后水泥产能、2.2万吨造纸产能。实施30个重点减排项目,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促进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五)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是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上重点突破,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改革。继续加快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沿海意识,对接海洋经济,抓好明台交流与合作,推进林博会、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和台商投资区等平台建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重点发展3家以上出口超亿美元的龙头企业,培育10家以上出口超千万美元的生产型出口企业。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围绕第十一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深化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建设,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力争全市有70个以上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新增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推动10家以上研发机构升格为省级研发机构,组建技术创新创业战略联盟2家以上。四是推动融资扩张。做大信贷总量,确保全年银行新增各类贷款150亿元以上;扩大融资规模,力争1-2家企业实现上市,确保1-2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发行;积极引进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兴业银行、农发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在县(市)设立支行或分支机构;完成沙县农信社改制工作;力争新增设村镇银行2家以上。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一是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点抓好市职教园区、徐碧学校等33个教育项目建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医药总费用增长率控制在5.5%,加快市儿童医院、三明妇幼医院等56个卫生项目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两馆一宫”综合大楼等25个文化事业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市少体校新校区等10个体育项目建设。二是稳定物价总体水平。继续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中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模式,继续清理和取消涉企、涉农的不合理收费,落实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的“绿色通道”政策;加强重点商品价格监测,完善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预案。三是强化社会保障。更加注重增加民生财政投入,确保新增财力大多用于民生事业发展,补齐民生发展短板。扩大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加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五险”扩面征缴力度,深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6800套。四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强化组织领导,深化综治“三机制两体系一平台”建设,全面落实执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创建社会管理创新品牌,实现综治“三覆盖三提升三拓展”工作目标,在深化平安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13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听取各位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自信自强、攻坚克难、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