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专项规划

日期:2007-06-10 09:41 来源:本网
| | | |

三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〇〇七年六月)

前 言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成就。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污染比较严重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是我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根据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开展我市“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明政办〔2005〕40号)的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三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牵头编制《三明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专项规划》,使之与其它有关规划相衔接,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三明市经济社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48亿上升到2005年的392亿,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五位,按可比价格,四年平均增长率为9.5%;人均GDP由2000年的9285元增加到2005年的14850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2005年的24∶39∶3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9%,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33.8%。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逐步实现小康。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7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5.7%。生态与环境建设步伐加快,荣膺中国旅游城市称号,泰宁国家地质公园进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环境保护的各项指标好于预期。三明市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唯一的试点,获准成立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同时,三明市被确定为福建省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全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我市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的基础条件。

  组织保障。三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组织编制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专项规划,并初步确定了行政主管部门,为三明市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和初步的工作思路。

  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工作基础。多年来,在节水、节能、节材、环保、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工业产品的物耗、能耗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各类炉渣(包括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达70%;煤矸石大量应用于发电和建材生产;清洁生产的工作成效,使三明市被确定为福建省清洁生产试点城市。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和经验。

  社会基础。社会公众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加强,对产品和消费的环保与绿色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媒体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已经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经验借鉴。兄弟省市开展的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浙江富阳市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等经验,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按照三明市委提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三明市提升为带动内陆、连通沿海、沟通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矛盾凸现期。加快发展仍然是“十一五”期间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十五”期间经济运行的各种特征仍将在一定时期持续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模式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资源瓶颈的制约日趋严重,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市一次能源匮乏,无油、无气,缺少烟煤资源,2005年地产一次能源的自给率仅为59%。预计到2010年,全市能源总需求将达到1097万吨标煤,其中原煤930万吨,成品油65万吨,一次能源的自给率将下降到47%,供给形势严峻。国际国内能源价格仍将延续大幅上涨的状况,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十一五”期间,三明市的经济运行格局将有所改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工业化进程对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凸现。生态省建设的全面推进,使生态环境质量将趋于优化。但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承载将产生更大的压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既要持续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又要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我市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到国内省内大环境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在生产环节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消费环节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与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水平,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产品环境友好度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地区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的主要障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开展绿色战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三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6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3500元。如果继续延续传统的发展模式,环境负荷(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将成倍增长,是环境容量所难以承受的。我市经济要保持快速增长,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供应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和谐,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三明市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落后的生产工艺造成的结构性污染比较严重,长期以来解决环境问题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只有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模式,健全和延伸产业链,减少废弃物排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正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仍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我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不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水泥、火电等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行业技术水平不高。一些小水泥、小造纸、小冶炼等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未能全面得到有效控制,成为我市结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集聚水平低。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企业规模小,多数是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小型企业。多数企业属于原材料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不够,资源存量无法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整体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关联度低,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产业区域吸附能力较弱,形成规模优势和明显集聚效应的产业不多,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严重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我市的工业企业多为高耗能、重污染型,一些企业耗能大,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部分工业产品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三废”物资还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成本高,对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环保工作认识还不足,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障碍。

  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负荷沉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2005年全市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总量分别为8.23万吨、2.06万吨,比2000年增加114%和11.9%。导致部分地区已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酸雨面积扩大,市区空气属中度污染。水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沙溪河三明、沙县段水质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超标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森林结构不尽合理,低效次生林多且造林树种单一。企业产品环境友好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城镇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城市生产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不足。危险废物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处置方式存在安全隐患。

  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三明市的工业企业多为高耗能、重污染型,能源消耗大,环境问题突出。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水泥企业74家,年水泥粉尘排放量近5万吨,给环境带来极大影响。个别地方矿产资源无序开发,造成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秸秆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对局部流域和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同时,现阶段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认识上的局限。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缺乏正确认识,狭义理解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局限在环境和生态保护上;个别地方和部门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思想观念滞后。一些国家优惠政策难于落实。国家虽然出台了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规定目录和条件的企业可享受减免税收的政策,但由于我市符合目录和条件的企业产品较沿海地区多,而整个地区税源又比沿海地区少得多,给企业产品的申请认定和退税等带来较大的困难。

  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有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评价体系、执法体系尚不完善;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管理运行体制不健全。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力度不够,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尚未将发展循环经济内容纳入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推行。

  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不少企业还没有真正走上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保持主导地位;企业开发、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发展循环经济的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政府专项引导资金有限,对重点项目、示范工程的扶持力度不强;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支持。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都比较落后,要进行节电治污等方面的改造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许多企业显得力不从心。

  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薄弱。以节约资源、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特征的技术支撑体系还未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装备水平不高,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有待不断创新和突破。

  信息支持体系不完善。尚未构建科学的循环经济信息支持体系,未能有效地对全社会物质流、能量流进行监控和管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与措施。有关信息交融不顺畅,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无法构建完整的物质交换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