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日期:2008-08-22 11:20 来源:本网
| | | |

  前 言

  

  “九五”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逐步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三明以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奠定了基础。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是21世纪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也是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把握好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谋划好新世纪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关系到新时期三明发展的战略导向,关系到我市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根据中共三明市委五届十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本着突出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突出规划指标的指导性和预测性的原则,组织制定了本规划《纲要》(草案)。

  一、发展环境和条件

  (一)外部发展环境。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生产、贸易、科技和金融等方面经济联系更加广泛、合作交流更加频繁。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国际市场将全面接轨。这些既为我市充分利用好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提供良好机遇,也给我市产业参与竞争带来风险和压力,尤其是传统农业、林产业、钢铁工业等将受较大冲击。

  2.发展高科技成为各国战略重点。21世纪世界经济将逐步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将产生深刻变化,高新技术的影响日益广泛,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世界各国都在纷纷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科技开发能力低,就意味着竞争处于劣势,对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和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我市,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3.经济结构出现全球性的战略调整。面对世界性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高度重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如何通过增量带动存量,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一般性加工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4.国内买方市场基本形成。我国经济已从供给导向和资源约束为主转向需求导向和市场约束为主,短缺现象已基本消除。今后面临着供给结构升级和需求结构转型,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这种情况,有利于我市转变增长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将给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带来巨大压力。

  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趋于完善。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这些变化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内部发展条件改革开放20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二位数增长,总量接近翻了三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达到万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中央提出的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九五”时期,面临国内需求不足、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等复杂局面,我市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以上;科技、教育、文化、计划生育、卫生、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1.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分别比1980年增长6.9倍和10.8倍,大中型企业由19家增加到40家。一批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已有“永安林业”、“福建水泥”、“福建三农”、“青山纸业”成为上市公司。我市是国家农科教结合示范区、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和全国南方集体林改革试验区,部分行业的技术基础具有比较优势,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食用菌和烟叶研究开发处在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机械和生物制药产品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90年代以来,能源、通信设施发展迅速,交通瓶颈制约得到一定缓解。“十五”时期,京福国道主干线福建三明段高速公路、街面水电站等重大项目进入实施,交通、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将更加完善。为21世纪初我市基础设施由滞后型向基本适应型转变,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3.自然资源相对优越。我市农林、水力、生态、旅游、矿产等资源位居全省前列,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相对集中,为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十五”时期,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促进我市发展。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市参与西部开发,并在争取中央和省对“中央苏区”和山区的政策支持方面,面临新的机遇。

  但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后劲不足。由于区位环境制约、传统观念束缚和体制转换滞后等方面影响,近年来我市与沿海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增长乏力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产业基础仍然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三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薄弱。交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突出;电网网架薄弱,农村供用电质量较差;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相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非公有经济总量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力较弱。四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突出。工农业生产存在物耗大、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浪费等现象;工业污染问题突出,环境整治任务艰巨;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缺乏问题尤为突出。五是劳动就业等社会问题严峻。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难度较大。城乡还有部分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社会治安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实现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程,抓紧建设市区和铁路沿线的永安、沙县经济繁荣带,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支撑、示范和辐射三大作用,坚持法治与德治并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是“十五”计划的主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科技革命和经济结构调整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全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格局,加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要始终不渝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宽广眼界观察形势,把握时代要求,主动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总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的有机统一,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最终实现有速度、有效益、有质量的发展。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主线。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这两个大头,突出以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为重点,加快调整步伐,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市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推进城乡居民宽裕型小康生活建设。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