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集力 乘势而上——三明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综述

日期:2015-11-12 15:20 来源:三明市残联.
| | | |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五年,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并取得较大突破的五年,是残疾人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残联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的五年,更是全市人民与广大残疾人一道携手并进、共同前进的五年。具体体现在:

  ――残疾人事业发展意识更加主动。五年来,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率先在全省将盲人按摩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刷卡结算,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进辅具适配补贴制度,率先将残疾功能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率先开展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社会化运作模式,引进社会力量进入残疾人服务领域,先行先试的工作思路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残疾人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五年来,我市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残疾人白内障无障碍城市”等荣誉称号。市残联获得“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创先争优”考评优胜奖,连续两年获得市直单位党群部门绩效考评优秀。

  ――残疾人专享政策更加坚实。五年来,我市相继建立实施了三类残疾人以人为单位纳入低保、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盲人按摩机构纳入医保结算单位、部分康复项目列入医保范围、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补助等专享政策,极大提升了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满足了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残疾人受益范围更加广泛。五年来,全市共有1万多名残疾人纳入低保,3.2万名残疾人领取困难生活补助金,9000多名残疾人领取护理补贴,5300多名城乡贫困残疾人获得危房改造,5万多名残疾人享受意外伤害保险,4万多名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直接为3000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项目扶持,为1万多名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扶持新建37个残疾人扶贫基地,扶持1.7万名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为2500名(人次)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教育,为3000多名残疾学生提供教育资助,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6.2%,为2600多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办理残疾人法律救助案件749件次,挽回损失或取得利益1200余万元。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基本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服务更加多样和便利。

  ――残疾人事业发展后劲更加强劲。五年来,全市12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残联,机构单列,残联理事长专职,为当地正局级单位。全市142个乡(镇、街道)成立了残联,1885个村(社区)成立了残协,选聘2044名联络员,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健全。同时,市本级和12个县(市、区)残联全部完成新一轮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或福乐家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75亿元,总建筑面积6.15万平方米,为开展残疾人托养、康复、职业指导、文化体育等服务打下基础。建成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16个、残疾人康复站145个、残疾人辅具服务机构10个,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实现了残疾人康复服务向基层、家庭延伸。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更加规范,市本级和12个县(市、区)残疾人就业中心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

  ――残疾人参与社会更加深入。五年来,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涌现出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江华、柯金伟,全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傅强、罗玉明、柴裕财,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平、吴焕英以及残疾人创业之星等一批残疾人的杰出代表。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更加活跃,成功举办残疾人艺术汇演、特奥会、运动会,培养、输送了柯丽婷等一批国家级运动员,五年来,三明籍残疾人运动员获得各类国际、全国性奖牌52枚。残疾人艺术创作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艺术作品得到社会认可,周建波等一批文艺工作者逐步登上国内、国际舞台。残疾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更加踊跃,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成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社会扶残力量更加强大。五年来,全市各界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营造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各级党政领导走进残疾人家庭,为特困残疾人排忧解难;各级残工委成员单位将残疾人工作列入本部门发展规划,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扶持;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积极开展“爱心助学”、“仁爱三明”、“安居工程”等慈善助残项目,为残疾人提供生活、助学、就业、住房等帮助;全市助残志愿活动蓬勃发展,注册志愿者2.5万余人,永安爱心联盟被中残联授予阳光助残基地、市助残志愿者分会被省残工委评为扶残助残先进集体。(黄文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