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一五”流通领域跨越发展综述

日期:2011-02-14 09:37 来源:三明日报
| | | |

  才挥手告别的去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市流通经济佳绩可彰:

  三明市、清流县全国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和永安市、将乐县省级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分别通过了部、省组织的验收,其中三明市本级试点在全国第二批考核评估的4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总分排名第六位。

  全市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8万台(件),发放补贴资金7393.21万元,按财政部计算口径补贴兑付率99.94%,居全省第一。

  全市已布设769个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网点,乡镇网点覆盖率达100%,销售网点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我市首次举办了林博会林产品订货会,本市19家重点林产品供应商和省内外134家林产品采购商、大型超市、建筑企业参加,共签订贸易合同24.8亿元。

  列入省经贸委“大干150天”重点推进的我市6个流通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被列入全省“十二五”重点培育的10个区域性大市场之一……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工作面不断拓宽,流通领域跨越发展。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试点城市,被商务部列入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城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9%,超出“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速的5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势头,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2007年增幅居全省第四位,2008年居全省第三位,2009年居全省第一位。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53亿元,增长18.8%,超额完成年初市里确定17%的增长目标任务。其中:全市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4.54亿元,比增11.5%,增幅居全省第三。全市新增年销售亿元以上商贸物流企业10家,新发展限额以上流通企业108家,限额以上流通企业总数达到448家,实现销售额75亿元,增幅达35%,占零售总额比重达32%,市场份额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

  惠民政策落实处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自2007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试点城市以来,全市流通工作沿着“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一批现代大型商业、规模专业市场和强势流通企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商贸项目建设,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城乡市场,培育消费增长点,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呈现出市场繁荣稳定、产业发展加快,消费拉动明显的良好态势,全市流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家电下乡工作开展是从2009年2月开始启动的,随着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政策不断深入,全市家电下乡市场旺销,屡创销售高峰。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8万台(件),销售金额5.98亿元,发放补贴资金7393.21万元,按财政部计算口径补贴兑付率99.94%,居全省第一,确保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国家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会同财政部门加快补贴兑付,我市大力布设销售网点,有效推动了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截至12月底,已在全市布设769个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网点,乡镇网点覆盖率达100%,销售网点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从2010年6月实施,截至12月底,全市落实中标的销售企业21家,完成231个销售网点的备案,销售新家电1.23万台;中标的家电以旧换新回收企业24家,完成179个回收网点备案,回收旧家电1.54万台。三明市废旧家电拆解处理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从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实施,全市共办理汽车以旧换新1379辆,发放补贴资金1937万元。随着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征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去年全市汽车销售量达2.36万辆,比增30.5%。全市汽车流通企业销售、售后服务收入31.68亿元,比增35.36%,上缴税收总额1992.5万元,比增36.65%;税务部门汽车购置税征收2.68亿元,比增60.45%。

  城乡市场建成网

  我市着力培育专业市场,列入省经贸委“大干150天”重点推进的我市6个流通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进展非常顺利,全年预计完成总投资30.93亿元,占计划的35.5%。其中: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五大功能区建设进度快,引进了红星美凯龙等国内知名建材商贸企业,被列入全省“十二五”重点培育的十个区域性大市场之一。汽车专业市场建设继续推进,三明市汽车综合服务集中区、品牌汽车营销服务中心、三明(沙县)汽车城累计建成汽车4S店20家,汽车商圈聚集效应明显。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列入市政府“五大战役”考核的三明城市物流园等9个商贸物流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海西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逾亿元,完成了三明陆地港、棉纺物流等20多个项目土地征用补偿协议的签订。三明城市物流园区已有41个项目签约入驻、10个汽车4S店正式营业,明易物流、盛辉物流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三明陆地港项目于2010年10月正式动工建设,与福建电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陆港信息平台软件技术开发项目合同,货物仓储中心、集装箱仓储中心和报检中心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和规划设计。

  在完善城市流通设施的同时,积极构筑农村流通网络。去年以来,全市新建或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39个,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335个任务;新建配送中心5个。全市已累计建设农家店1878个,农家店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78%建制村。2007-2010年,我市把集贸市场升级改造作为便民网点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精心规划,统一布局,累计按照省上标准改造34个集贸市场。积极推进建宁溪口莲子专业市场、清流花卉市场、大田吴山和洋茶叶交易市场等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产品的交易环境。

  在拓展明货市场方面,开展了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抱团开拓市场、农超对接等活动。2010年初及年尾举办了两届三明市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全年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12场会展活动。首次举办了林博会林产品订货会,我市19家重点林产品供应商和省内外134家林产品采购商、大型超市、建筑企业参加,共签订贸易合同24.8亿元。通过一系列的办展、参展,有力地扩大了三明地产品的销售,提高了知名度。

  市场供应有保障

  为进一步确保我市商品市场的繁荣稳定,制定了《三明市商品市场供应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三明市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副食品供应应急预案,围绕副食品市场异常波动的防控要求,建立了蔬菜、猪肉、禽蛋供应保障工作流程,落实责任机制,明确纳入政府调控的市场主体,促进副食品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按照要求做好市场保障工作。精心组织搞好节假日、重大灾害期间的市场供应保障工作。在“6·18”洪灾期间,我市的泰宁、将乐等重灾区的副食品供应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市经贸委积极组织各副食品基地调运肉、蛋、菜等副食品供应灾区,满足抗灾部队和灾区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基地提供给抗洪抢险部队的副食品是第一批送到泰宁的救灾物资。在去年下半年市场物价上涨较快的时期,特别是针对主要蔬菜品种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市经贸等部门加强了市场指导监测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市场调控措施,各副食品基地和骨干流通企业则充分发挥调控市场的主体作用,保证了副食品供应量足、价稳、质优、便民,迅速平抑了市场价格,保障了市场供应的平稳运行,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专项试点出成效

  2009年6月我市被商务部列入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专项试点工作在我市扎实推进。截至去年底,市区累计建设“绿色回收站”50个,完成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同时,对每一回收站在明码实价、守法经营、热情服务等方面进行动态考评,实行不定期的巡检制度,推行量化管理,取得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效果。作为省级再生资源回收试点的永安市也按照试点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2009年10月我市和清流县被商务部列为全国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市(县)之后,永安市、将乐县被省经贸委列为全省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县(市)。一年多来,试点工作开展顺利,完成了12312工作平台和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在市区和所辖10个县(市)统一12312服务热线。各县执法机构迅速成立,并有力承担起牲畜定点屠宰、酒类流通、成品油市场管理等执法职能,实施了肉品、酒类、成品油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试点进程中,为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探索建立了市县两级执法联动机制,开展了一系列联合执法行动,形成行政执法合力,同时建立了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的案件协作、移送机制,加强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2010年全市累计查处商务违法案件56起,违法经营案值460万元,其中两起案件移送公安部门查处,下发整改通知书71份,罚没款16万元,群众消费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三明市、清流县全国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和永安市、将乐县省级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分别通过了部、省组织的验收,其中三明市本级试点在全国第二批考核评估的4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总分排名第六位,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和省经贸委的充分肯定。(郑祥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