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一五”发展现代农业回顾

我市“十一五”发展现代农业回顾
日期:2011-01-05 09:55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先看看“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几个提要:

  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会2010年6月在我市成功举行。

  全市共有2.4万户农户参加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11万户;实现经营收入15.6亿元,盈余8500万元。

  全市人口的1/10涉茶,茶业总产值达15亿元。

  全市所有县(市、区)“十一五”期间都先后被列入国家测土配方项目单位,农民节本增效38631.9万元。

  农村户用沼气连续几年列为农业部、省委、市委为民办实事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8739口,总投资17058.6万元,其中中央、省级、市级共投资补助资金6279.94万元。通过沼气项目的实施,实现年节柴17.05万立方米,年可保护林地24.35万亩,年产沼气2337.6万立方米,年增收节支1948万元。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大胆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态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沃土工程”、商品粮基地等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园地和标准鱼塘,土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大力实施“六千”水利工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形成了蓄、引、提并举的水利灌溉体系。大力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为农业电气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实施了“农村路网工程”和“村村通客车工程”,基本实现建制村水泥路全覆盖和村村通客车。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业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我市已从传统农业转向,呈现出现代农业的雏形,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得更新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应用体系的建设,良种(苗)繁育和推广体系、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日益完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全市所有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所有建制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建立包含市级和12个县(市、区)农业155网站、21个乡镇“三农”服务中心、76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全市已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获省级以上农(林)业科技成果奖25项,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流动站1个,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项目358个。

  以种子产业为例。

  “十一五”期间,我市种子工作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继往开来,奋发进取,全面完成种子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需要和用种安全,促进了我市种子产业的发展,为我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市每年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465万亩,更新更换良种15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更新更换一次以上。2010年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2%以上,水稻优质品种(国标三级以上)种植面积达50%,果品优质率达66%,比2005年的50%提高了16个百分点,名优茶产量从21%提升到34.8%。

  种子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2005-2010年我市选育引进农作物品种有69个通过审(认)定,其中水稻56个、蔬菜8个、玉米1个、果树4个,比“十五”期间增加24个。获国家品种权保护的品种有20个,其中杂交水稻9个、恢复系7个、不育系4个,比“十五”期间增加16个。

  种子产业集中度略有提高。国有种子公司2008年全部退出种子市场,全市现有持证种子企业7家,其中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企业1家,注册资金500万元的5家,注册资金100万元的1家。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005年达6.5万多亩,产量达1300万公斤,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6.07%和25.97%。种子经营量达651万公斤,经营额7783万元。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取得全国经营许可证,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福建名牌产品”(淘金牌杂交水稻种子)、“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

  老产业实现新跨越新产业带异军突起

  水果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期间我市果业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加强区域规划与品种结构调整,积极引导生产,努力开拓市场,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市果树面积115万亩,比2005年增2.3万亩,年均增0.575万亩,年均增幅0.5%。果品产量稳步增长,2009年全市果品总量达88.7万吨,比2005年增19.5万吨,年均增4.9万吨,年均增幅7.0%。果树生产进入了面积相对稳定,产量稳步增长的时期。

  在保持面积稳定的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市的水果业实现了质的变化:

  区域布局逐步优化,优势产区初步形成。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两带一区”的生产格局,即,武夷山东坡南段的建宁、宁化、泰宁、清流、明溪西北部和将乐北部以南方优质早熟梨为主的落叶果树带,沙溪、金溪、尤溪中下游的永安、三明市区、沙县、将乐和明溪南部以柑桔为主的常绿果树带,戴云山西北麓的大田、尤溪的常绿、落叶果树混栽区。我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落叶果树生产基地、第二大柑桔生产基地。

  品牌创立得到加强,竞争力不断提高。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和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及生产、加工、流通大户创立地方品牌和企业品牌。全市拥有“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金柑之乡”两个特产之乡,“建宁黄花梨”被授予福建省名牌产品,永安“川溪牌”脐橙、三元“竹州牌”脐橙、尤溪“甜乐牌”脐橙、建宁“山雪牌”猕猴桃饮料等5个产品先后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尤溪金柑于2007年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现了我市果树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全市有4家省级龙头企业,有各类果品专业合作组织106个,进行“三品”认证的企业达65家,认证面积4.7万亩,产量6.7万吨。现在,我市每年有近3万吨果品进入国际市场,70余万吨果品销往国内市场,我市果品的市场知名度及竞争力大幅提高。

  如果说果业通过优化布局,打响品牌,使老产业焕发新生机,那么“十一五”期间茶产业则是异军突起。

  2010年9月25日,吴山乡阳春村干部、种茶大户等到前坪乡下地村,与“同根同祖同致富”的前坪乡下地村结成种茶友好兄弟。

  原来,7月28日起,下地村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组织前坪乡下地村受灾群众,到吴山乡阳春村学习造福工程与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来,在近两个月的沟通、交流、互访的基础上,阳春与下地两村结成友好兄弟,用发展生产来引导下地村受灾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力争通过3年时间技术扶持、销售引导等,使下地由受灾村向茶叶村转变。

  像这样因茶结缘的事例还有很多。

  茶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它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繁荣城乡经济不可或缺的朝阳产业,涉及到社会、文化、生活等多个层面,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具有一业带百业的特点。我省“十一五”期间把茶业列入9个特色产业之一,为此,三明茶产业在本期间内得到了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基于三明独特地域气候、良好生态环境、宜茶丘陵山地多、多茶类生产基础坚实,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茶农积极性空前高涨,市政府把茶产业列入“重大农业特色产业项目”。

  “十一五”期间,三明茶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市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从2005年的19.98万亩、1.79万吨、2.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6.17万亩、2.55万吨、7.38亿元,分别比增30.98%、41.89%、192.85%。其中名优茶产量、产值从2005年的0.4万吨、1.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0.87万吨、4.1亿元,分别比增117.5%、192.8%;名优茶产量、产值占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分别从21%和47%提升到34.8%和57.7%。2006年以来,借助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平台,在第2~6届林博会期间组织开展了三明市第1~5届茶文化活动、组织龙头茶企业参加第1~4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目前,全市有60%的乡镇产茶,千亩以上的产茶乡镇70余个,自有茶园在50亩以上的专业户或茶厂有480余个,其中,100亩以上的有200个,1000亩以上的有10个;年加工规模2.5吨以上茶企业的有500余家,其中产茶5吨以上的茶厂有250余家,50吨以上的有30家。直接或间接参与茶产业生产、产销、文化等的人员约达27万余人,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涉茶总产值达15亿元。

  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合作社带领农民致富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各2家,品牌农业金奖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2009年,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07.98亿元,比增15.3%,带动农户44.6万户。先后有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累计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4枚。农业“三品”有效用标企业164家、278个产品。

  如果说产业化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身边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就成了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尤溪县梅仙镇脐橙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78户,脐橙园1800多亩,年产优质脐橙鲜果2000多吨。合作社生产的“甜乐牌”丁地脐橙,以果香、味甜、色鲜优于同类产品而著称,2006年获得农业部“绿色农产品”认证,合作社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专业合作社。2008年获得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工程单位和首期种植业产品可追溯制度试行单位。2009年,合作社的“甜乐牌”脐橙获得福建省著名农产品品牌。2010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合作社的脐橙产量比2009年增加10%,合作社生产的脐橙三分之二已被果商收购,价格比2009年也增长了30%,社员收入增加了,一提到合作社就开心地笑了。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指导。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正式施行,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全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妥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得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至2009年底,全市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858家,占全省同期注册合作社4505家的19.05%。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种植业、养殖业起步,发展到目前涵盖了畜牧、水产、林业、园艺4个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提高了农民的质量品牌意识,增强了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能力,推动了“一村一品”发展,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陈光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