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日期:2010-12-31 10:57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十一五”期间,我市提出“四市”发展战略,其中“科教兴市”直接与文化建设挂上了钩,把文化建设置于三明发展的整体框架中,通过文化力量增加三明软实力,推动三明文化产业发展。

  5年来,我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重点,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文化市场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打造“文明城”、“闽学大师(杨时·罗从彦·朱熹)”、“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石壁客家祖地”等一张张“文化名片”。

  创新观念、深化改革、增强文化市场活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建设三明特色文化名城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体制改革添活力

  “十一五”期间,为了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我市不断深化文化单位内部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

  在各新闻媒体全面实行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三明日报社积极探索自办发行改革,完善营销网络,提高传递时效,创办了三明网、《三明日报》手机报,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电台、电视台、三明侨报、三明广电报也全面实行新闻宣传和广告经营分离。同时,在文化事业单位着力改革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我市歌舞团是率先在福建省推行专业文艺团体竞聘上岗等内部改革的文化单位。其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思路,对人员进行分流辞职补助的同时,把一些岗位面向全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身份付酬为岗位和业绩付酬,取得了良好成效。

  改革激活了歌舞团的青春活力,给歌舞团员工带来大变化,在充分调动演职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也改变了歌舞团经济常年不景气的窘状。2006年歌舞团全年演出收入不足30万元,第二年达到145万元,到了2008年已突破200万元,今年1至5月收入接近120万元。2009年,歌舞团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市歌舞团人事改革的成功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石,也带动了三明日报印刷厂、三明电影公司等单位的人事改革步伐。同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也在组建,这些举措都将推动我市各县(市、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繁荣我市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特色铸品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市各县、区都保留了绚丽多彩的特色文化,除了名胜景地和文物古迹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风情和民俗活动,造就了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抓住“十一五”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整理特色文化,注入时代发展内涵,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是近年来我市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

  弘扬传统文化。随着永安古琴、竹笛,将乐“三绝”(擂茶、龙池砚、西山造纸),明溪“三宝”(宝石、宝剑、宝扇),尤溪奇根雕刻,沙县肩膀戏等具有三明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我市不断推陈出新,植入时代元素的传统民间艺术,频频出现在各种大型展览会上,走进人们的视野。

  弘扬客家文化。每年一届在宁化举办的“世界客属石壁客家祭祖大典”及11月举办的“海内外巫氏文化节”以及每年在泰宁和台湾各举办一届邹氏宗亲会,无不是紧紧围绕客家文化并加以宣传。此外,我市还以出版客属名家画册、文集,举办客家文化研讨会,成立客属协会,创办《客家祖地乡讯》,成立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等方式打造客家祖地品牌。

  弘扬朱子文化。今年11月10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诚信促进会主办的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朱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尤溪县召开,进一步向外界展示我市朱子文化品牌。此外,举办朱熹纪念邮票首发式暨“千年古县”揭幕仪式、中华传统文化两岸集邮展等系列活动;加大朱子商标开发使用,成功注册朱子、朱子故里商标80件;将朱子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中,成立闽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尤溪县1-11月接待游客人数20.8万人次,比增21.32%;旅游收入1.31亿元,比增20.79%。

  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出品牌。在宁化县客家祖地发现仍然存活于世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艺,距今有800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今年以来,古老的宁化木活字印刷在不少博览会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已经应邀到北京参加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到深圳参加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为三明的知名文化品牌。此外,我市泰宁梅林戏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县肩膀戏等2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桂世界顶级文化品牌。北京时间8月2日5时,巴西利亚传来喜讯,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省泰宁等地组成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正式表决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泰宁继2005年荣膺世界地质公园后,再次折桂世界顶级品牌。

  文化惠民筑和谐

  “十一五”期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重点,全力推进“文化惠民行动”。

  眼下,我市的农民可以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基层服务点的电脑和投影仪前欣赏精彩的文艺节目,在宽敞阔气的乡镇文化站里参加学习培训、娱乐健身,这得益于农村文化阵地的进一步夯实。

  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也成了三明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

  全市“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新、改建了市博物馆、三明影剧院、人民影剧院、市艺术馆新馆、万寿岩文物园区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全市有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被列为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扶持资金2649万元。

  县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新建了永安市“三馆一院”、沙县影剧院、明溪宣传文化中心、建宁宣传文化中心、建宁反“围剿”纪念园、宁化革命纪念园、将乐苏区纪念馆和杨时纪念馆、梅列区文化馆等一批县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推进了全市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农家书屋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成效显著。农家书屋工程已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投入不断加大,全市已建成869家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逐步解决农民朋友看书难的问题。而连续举办了四届的“全民读书月”活动,积极推动全市学习型社会活动的开展,农家书屋、职工书屋读书、用书活动在城乡之间广泛开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卓有成效。沙县、永安市列入国家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将乐县、尤溪县列入省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

  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深化。连续举办了十五届的广场文化、流动舞台车文化下乡巡回演出等一批社会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文化交流助发展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充分发挥文联、文化馆等组织作用,组织文艺骨干精心创作一批优秀的书画、摄影、文学、歌舞等文艺作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文艺创作群体。我市通过创作具有三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以扩大文艺交流,展示三明文艺家风采,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以将乐“三绝”中的擂茶为背景而创作的《客家擂茶谣》参加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获得了十大金曲奖。永安的小品《我爱我家》代表我省参加第八届华东地区小品比赛获金奖;在全省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现代戏剧本征文活动中,我市作者创作的《橄榄树》获剧本奖;我市画师作品中国画《春到客家》入选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国际美展。此外,市书画院9位画师的作品分别入选第二届兰亭奖、全国首届草书奖、全国首届百名中青年名家书法展、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等国家级、省级书画展。

  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举办了三明市第二届、第三届音乐舞蹈节,历时时间长,参与演职员3000多人,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大型活动,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发现了一批文艺人才。举办了“厦门—泰宁两地书法作品联展”和“画说三明—百名画家画三明”活动,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爱贝通杯”舞蹈比赛三明分赛。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三明的文化走出去,把外面的文化请进来。

  对台交流巧打文化牌。我市以两岸客家文化、朱子文化交流为重点,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据统计,仅宁化县就搜集各种客家文献资料2000余册(份)、5000余万字,获得全县姓氏、族谱、宗祠的基本数据,并建立了资料信息库。此外,我市积极开展赴金门开展“画说三明·走进金门”两地书画家书画展览活动;组团参加省里举办的“闽台笔会”、“海峡诗会”、“闽台教育讲坛”;组织21姓族谱赴台参加闽台宗亲交流暨姓氏族谱展等文化交流活动,开拓对台文化学术交流渠道。

  “十一五”期间,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实现了“两水”、“两园”对接,“两湖两水两岸情”推动两岸各项交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三明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寻根谒祖、探访民俗、走亲问友、休闲安养、领略文化的重要区域。

  联动管理促繁荣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我市各部门联动出击抓文化市场管理,多形式、多层次、健康有序的文化出版市场逐渐形成。

  开展网络文化市场、歌舞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和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不断完善“扫黄打非”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加强“扫黄打非”队伍建设,强化出版物市场监管,不间断地开展专项整治,出版物市场秩序规范有序,监管成效显著。5年来,共查缴和销毁各类非法出版物60多万件。市文化与出版局、市公安局被全国扫黄办评为办案有功集体,泰宁县公安局被省扫黄办评为办案有功集体。

  报刊和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平稳发展。出版物审读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了舆论导向的正确。“十一五”期间,新增设一家侨刊乡讯《时代三明》,目前我市正式报刊出版单位共有6家,报纸4种、期刊2种,年出版2000万份(册);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单位24家,一次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230种,总印数约85万份(册)。与2005年相比,报刊出版期数增长5%、平均期印数增长10%、总印数增长6%。印刷业发展迅速。

  一个个文化舞台精品,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一项项文化设施项目……回首“十一五”,三明市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也让三明更加魅力四射!(苏莉 俞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