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三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日期:2008-08-22 16:47 来源:本网
| | | |

  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451.59亿元,比增13.1%,为1998年以来最好水平,完成年计划103.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13亿元,比增6.5%,为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完成年计划10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9.9亿元,比增24%,为近15年以来最好水平,完成年计划10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29亿元,比增46.6%,为近13年以来最好水平,完成年计划1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99亿元,比增14.4%,为1998年以来最好水平。完成年计划103.1%;外贸出13总额5.38亿美元,比增16.8%,完成年计划10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2亿美元(历史可比口径),比增13.7%,完成年计划101.2%;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03亿元,比增13.9%,完成年计划10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7元,比增11%(实际增长10%),完成年计划104%;农民人均纯收入4585元。比增8.9%(实际增长7.6%),完成年计划104.3%;城镇登记失业率4.98%,为2001年以来最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01.1%,人口自然增长率5.4‰。均控制在年初预期目标以内。

  (一)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制定实施《三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纲要(2006—2010年)》。投入资金4.1亿元,实施富民工程、基础工程、素质工程、安居工程和保障工程,夯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基础。以“132”计划为重点,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突出抓好12个市级试点镇、30个示范村、200个整治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投入资金1.27亿元,推进市级试点镇建设。把“十件实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投入资金3.24亿元,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以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六项服务”为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新农村建设服务质量。

  (二)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21.2%和9.7%,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9:38.3:36.8调整为23.5:40.7:35.8。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5.2:44.8调整为55:45;粮食总产量129.7万吨,比上年增加1.5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2.21万吨,比增5.9%;水产品产量8.57万吨,比增3.9%;109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9.O3亿元,带动农户37.7万户。产业集聚效应增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1家;“3+1”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56.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3.2%,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7%,其中,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39.85亿元,比增18.9%;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6.76亿元,比增35.5%;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产值74.95亿元,比增34.4%;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08亿元,比增11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9.3%,实现利润总额20.16亿元。服务业加快发展。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比增11.6%,9个县(市)被国家商务部列为“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试点,建设“农家店”674个;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比增9.4%;房地产市场较快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99.26万平方米,销售额22.55亿元,分别增长1.3%和22.4%;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6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03亿元,分别增长31.8%和46.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8.42亿元,比年初增加62.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8.05亿元,比年初增加52.62亿元。品牌建设取得突破。获得2项中国名牌产品、1项中国驰名商标、1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3项国家免检产品,省级名牌产品超过百个。

  (三)投资带动效应显著。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6.71亿元.增张49.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6.38亿元,增长80.8%,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重点建设投资进度较快。42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5.34亿元,比上年增加15.45亿元,增长30.97%。市级9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1.81亿元,超计划11.81亿元,增长27.39%,其中:50个在建重点项目有沙县大亚木业刨花板、永安汽车厂重卡生产线、将乐黄潭水电站等33个项目竣工投产或投入使用;永武高速公路永安段、厦工三重易地扩建、三明实验中学等27个预备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并有三明丰润化工白炭黑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10个重大前期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明市科技会展中心动工,向莆铁路“工可”已通过中咨公司专家组评审,永安火电厂“以大代小”扩建项目核准申请已报国家发改委。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印发实施《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清理和审核行政审批项目。市直单位保留行政许可项目20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77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在媒体上公开发布;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行政审批流程提速,取得较大进展;完成市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明医药股份有限

  公司和三明路桥集团公司等企业的改革重组,集体林权制度及配套改革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林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年底基本完成,海峡两版三明)林业合作试验区各项工作持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乡镇机构等改革试点不断推进。开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先后组织赴香港、广东、上海、江苏招商,参加“9·8”投洽会,举办“11·6”林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共签约外资项目226个;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3家。外贸出13持续增长,全年出13总值比上年净增7800万美元,新增出13企业31家,出13达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48家,出口万美元以上企业11家。成功举办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林业合作论坛。

  (五)生态建设与资源节约得到加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4.7%.S0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11.9%。环境保护继续加强。启动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20个乡镇、485个行政村开展农村垃圾污染整治,推进沙县夏茂镇垃圾处理场建设,3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60.8%和93.5%;全年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 69个,组织实施清洁生产试点企业64家;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启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推动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实施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限期整治计划,解决饮用水源安全隐患;制定《三明市区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加大突发性污染事故防范力度。

  (六)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应用和推广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分别有17个、24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4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69项专有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实现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净育的超级稻新品种,刷新全国水稻单产新纪录;成立复旦大学一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三明市产学研(机械、汽车)研究基地。新建2家博士后工作站;永安、泰宁被评为福建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并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永安市被列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平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组织形式多样的专场推介会,实现“6·18”活动常年开展,项目对接工作常年实施。第四届“6·18”全市对接合同项目501个,总投资104亿元,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合同项目42个。至2006年底,合同项目进入实施378个,动工率达75.4%。

  (七)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继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376元和123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0.54亿元,比年初增加29.87亿元。就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8万人,完成年计划118.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9万人.完成年计划124.8%。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21.7万人、32.2万人,分别完成年计划101.9%、10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27万人,比增13.14%;城乡贫困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累计为29039户72560人发放农村低保保障金3265.17万元,为9592户24243人发放城市低保保障金1589.88万元;开展永安、将乐、泰宁、建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4县(市)农村人口参合率分别达到83.4%、81%、90%、85%。

  (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继永安、三元、梅列、泰宁之后,沙县又通过双高普九省级验收;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高考综合考评全省第一;抓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进一步落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实施6个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82个第二期第三批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9所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4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设施项目列入国家、省专项建设计划;三明学院和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继续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19所乡镇卫生院列入全省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建设计划,4个县级医疗机构业务用房改扩建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专项建设计划,实施全市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改造和10所乡镇卫生院急诊科改造;医疗机构门诊人均费用和住院费用连续2年实现零增长,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连续15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6个县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文化、体育、旅游事业稳步推进。宁化、建宁红色旅游景区、将乐玉华洞、沙县大佑山森林公园、三明万寿岩遗址博物馆、14个农村文化场馆项目列入国家、省年度专项建设计划;建设永安“三馆一院”、沙县影剧院、明溪、建宁宣传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三百广播工程”(100个墟日、100个社区、100个站点)建设任务;我市运动员在亚运会、省运会等参赛项目中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显著提升。人口与计生工作进一步落实。全市人口出生率9.02‰,政策符合率95.36%,连续16年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目标任务;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难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