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介绍

日期:2020-04-24 10:02 来源: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 | | |

  近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有关部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文件和要求,通过文化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有三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市珍贵的、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9年6月在三明市艺术馆挂牌成立,与三明市艺术馆合署办公,是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下设有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每周二至周日正常对外开放。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方式方法,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的工作力度,多策并举,在项目申报、资源普查、社会宣传、保护扶持、产业运作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目前,我市有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龙舞(大田板灯龙)、竹纸制作技艺、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泰宁大源傩舞、沙县肩头棚等50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宁化石门山祁剧、大田华溪稻草龙等147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泰宁梅林戏黎秀珍,永安大腔戏熊德钦、邢承榜,竹纸制作技艺刘仰根4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泰宁大源傩舞严建华、永安安贞旌鼓罗立根、闽北南词(将乐)刘怀中等29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泰宁大田蚯蚓灯黄茂生、清流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巫财旺等52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积极完成各项非遗保护工作之外,每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结合当年宣传主题举办各类非遗展演、展览、比赛等系列宣传活动,邀请邯郸市、咸阳市、呼和浩特市、山东省滨州市、泉州市等省内外国家级非遗项目来我市交流展演,加强南北非遗文化交流;开展“三明非遗走进三坊七巷”等活动让三明非遗走出去,不定期开展非遗展演,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非遗巡演等活动;编撰出版“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系列书籍,并通过网站、微信、电视台专题报道、报刊等各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为市民了解三明传统文化提供了各类平台,发扬三明非遗的传统文化魅力。 

  我市代代相传的客家山歌、三明龙船调等,经千百年来人们口头流传,生生不息,不断焕发出民间艺术常青光彩;大腔戏、小腔戏、南词、打黑狮、龙灯等,以表演艺术形式流传于广大城乡,兴盛不衰;宁化客家祭祖大典、朱熹祭典(尤溪)、跑马将军等,以节庆礼仪方式,记录人们社会实践;西山纸、龙池砚、龙凤神剑、明笋生产、客家擂茶、肉脯干制作等手工技能,则是三明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结果,仍闪烁着智慧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