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风俗习惯荟萃

日期:2008-08-20 09:30 来源:三明市旅游网
| | | |

  1、春节:又叫元日,俗称“大初日”。是日,零点开始就有人早起燃放鞭炮叫“开门”,但门不敞开,鞭炮放完即关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早起,家中人也互相道喜,说吉利话。当天不挑水、不劈柴、不扫地。饭后出门礼拜社稷,曰“出行”。遇人互道“生财”、“添福添寿”,不走亲戚。初二开始走亲访友,至初六止。晚上需放鞭炮“封门”。初三“送垃圾”,每家此日开始打扫全庭院和厨房、过道,把清除的垃圾装在一提竹箕里或大篮里,带上香纸炮烛,派一个家人担着或二人扛着将垃圾倾倒河边。垃圾倒完后,要在河边拾大小石装入竹箕,名曰“拾元宝”,回家后倒在土地神座下,以图招财进宝之吉利,意为倒去垃圾担来元宝。   

  2、立春:“立春”之日,每家摆设香案于大厅前,先日用红纸束好鲜菜一棵,及各色鲜果数碟,全家人顶礼上供“天神”接春,有“新春大似年”之说,“立春”时刻,城乡各地,鞭炮声此起彼落,响彻云霄。

  3、元宵节:俗称上元节。挨家挨户宰牲,买新肉,既是供品又是庆元霄佳肴。如有添男丁,须在正厅悬挂花灯一盏。是日将春节粘贴的“岁纸”撕下焚化。俗云:“烧了上元纸,各个寻生意。”“看了上元灯,各个操营生。”示意新年已过该各从其业了。各地乡村有举行跳灯舞龙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4、清明:家族大开祠宇,具牲醴,祭祖毕,大摆筵席,曰“吃清明”。众乡民具祭品上墓除草、复土、挂纸。解放后,簇伙做清明消失了,个人上墓祭祖依旧。

  5、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数日前,各家陆续包裹粽子,亲友相互馈送。是日,所有门窗悬草蒲插艾条,贴钟馗像、八卦太极神符,以示驱邪避鬼,人人必饮雄黄酒。中午出外采草药曰“采节茶”。城区有龙舟赛。

  6、“中天贶节”和“尝新”。定为农历六月初二,除有“中贶节”习俗地外,其他村落农民为庆丰收,在早稻吐穗时,择辛卯日,摘回未熟谷穗插于神座和土地厨香炉中,宰鸭捕鱼一并供拜,邀亲请友会餐,预庆丰收。

  7、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七月节或鬼节。此日,为追祭行人之日,家家户户必大量点蜡焚香烧纸,做“碱糍”。

  8、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或之前即使是偏僻村庄,也得早日往集市买好“月饼”。各乡村有吃“月饼”习惯。俗云:“五月节裹掉,七月节烧掉,八月节柄(饼)掉”。

  9、重阳节:为九月初九,又叫“登高节”。各家改善生活,扎纸鸢供小孩嬉放。城区有登高、滚坝王窠等习惯。

  10、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有些乡村称此日叫做“十月朝”。一年辛苦,宣告秋收结束,于是打糯糍,设简筵会友聚亲,以庆丰收。

  11、冬至:时日设供,合家跪拜祭祖敬祖,曰“拜冬”。群居氏族,大开祠堂,设牲醴供祭,群拜祖先。

  12、腊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俗称为灶君上天之日,于是家家户户晚饭后,设供祀灶。祈求上天奏好事。延续到正月初三,设供恭请灶君下凡,祈愿下地保平安。腊月择日进行大妇除,俗曰:“扬尘”,在过小年前,各家各户将门窗厨桌板壁等洗刷一新,庭院上下,扎帚扫刷。把庭院、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13、除夕:俗称“三十夜。”是日,家家张贴对联,大小门窗贴上红纸扎好的岁纸,设盛馔,先祀社神祖先,后合家吃团圆饭,给小孩包压岁钱,晚上放炮请年辞岁,守岁封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