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境域南词戏的传入

日期:2005-10-20 15:53 来源:本网
| | | |

  南词最早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原系一种坐唱曲艺。清代中期从浙江传入将乐县,境内城乡组建班社坐唱戏文,演唱者5~10人不等。在长期演唱实践中,此曲艺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吸收民歌小调之精华,逐步形成带有地方韵味的南词剧种,如将乐县南词道白采用“土官话”(将乐方言腔普通话),唱词曲调为八韵,每韵由7字组成,一曲8句。腔调变化以八韵为中心展开。乐器使用扬琴、琵琶、三弦、苏笛、京胡、二胡、板胡、笙、镜锣、铜钹、渔鼓等。民国初期,将乐县南词盛行,并逐渐在舞台化妆演唱,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和富贵人家喜庆寿诞中必唱南词。曲会讲究,挂桌帘,摆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两边,各执乐器,按生、旦、净、末、丑行当扮唱。演唱内容多为折子戏或戏剧片断。由于南词表演形式单调,艺人多为半农半艺,艺术难以精进,逐渐衰落。50年代后一批业余南词艺人又重新恢复南词演唱活动,如将乐县文化馆在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南词清唱晚会。1961年,在省文化局建议下,将乐县南词着重以曲艺形式发展,强化说唱表演功能。表演形式设计为1个演员化妆,身前架凡鼓(两面中心突出,腹背可击),手执小鼓槌,击鼓说唱,并以手势动作表演,旁边加小乐队伴奏。此后,编演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节目,但基本上属旧曲谱套新词。南词演唱《赵顶良书记治水》曾被选送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出。1962年冬,省音乐家协会派员专程到沙县收集记录了南词《花魁袖吐》、《疯僧扫秦》、《花亭相会》、《昭君和番》、《杨雄醉酒》、《断桥相会》、《借衣劝友》选段和南词小戏《姑嫂打渔》、《卖草垫》、《花子过关》、《烟花自叹》、《放风筝》、《秋江》等剧目。“文化大革命”初期,南词老曲目被视为“封、资、修”毒草而打入冷宫。1973年,恢复南词演唱。创作剧本《扎根记》曲谱有所创新,在三明地区会演中获得好评。80年代后,随着新文化品种不断增加,南词演唱越来越少,文艺晚会偶尔有一二个南词小节目,质量不高。至1992年三明市境内收存南词传统曲目有《断桥相会》、《合钵收妖》、《芦林相会》、《昭君和番》等“四大曲王”和其他剧目及折子戏、小戏等18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