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明市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33.55亿元,比上年下降7.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0%。全年共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2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113项、市级298项。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5家,总数318家。当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4家(一年一评定)。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1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2家。建有省级科技孵化器7家;省级及以上星创天地17家,其中通过国家级备案5家。截至年末,全市共有415名县级科技特派员,151名市级科技特派员,300名个人、110组团队和5家法人被选认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全年专利授权2782件,比上年下降9.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34件,增长14.2%。截至年末,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766件,比上年增长19.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7.27件,比上年增加1.27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804项,成交额5.87亿元。
年末全市共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8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件、“中国驰名商标”17件。全年共有120家机构通过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比上年增加1家。共有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1个。全年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132273台(件);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18项,累计全市共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67项、行业标准99项、地方标准286项。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1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0个;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个、风廓线雷达站4个;360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7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共有地震监测综合台1个,基准站15个,基本站12个,水库测震台2个,街面大坝强震台2个,GPS连续观测台8个,GPS观测阵列8个,连续重力观测台2个,流动重力观测点25个,跨断层水准场地3个,地磁台1个,流动地磁观测点19个,地下流体观测站2个,钻孔体应变观测点1个,温泉地球化学综合观测站1个。
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583人,在校生45748人,毕业生14975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051人,在校生11719人,毕业生4518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79万人,在校生2.87万人,毕业生0.9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1万人,在校生5.76万人,毕业生1.58万人。普通初中招生3.91万人,在校生11.16万人,毕业生3.3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2.96万人,在校生21.45万人,毕业生3.88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不含附设班)89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24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15%;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68.74%;幼儿入园率99.54%。全市高考历史组、物理组报名人数1.6万人。全市5917人、14042人次参加自学考试,154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
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12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4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0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2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65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5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31人。全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0个,中国传统村落7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6条;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6个,省级传统村落117个。
全年出版发行各类报纸2种,有作品版权登记和著作权登记数量43205件。
年末共有影院28个,银幕124块,年度电影票房4010.20万元。共有广播电视台11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2.75万公里,有线电视实际用户52.70万户,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66%;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73%,放映公益电影22036场。
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7]6339.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49万人次,增长71.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334.27万人次,增长12.4%。游客旅游总花费540.82亿元,增长15.1%。其中,入境游客旅游总花费1.50亿美元,增长79.3%;国内游客旅游总花费530.14亿元,增长14.3%。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尤溪联合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3个世界级品牌、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3个国家4A级景区和200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60个,其中医院61个,卫生院124个,村卫生室163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家,妇幼保健院(所)12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83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178人,注册护士9823人;乡村医生1636人。共有医疗机构床位16571张,其中医院13083张,乡镇卫生院2771张。
全年我市运动员参加全国性群体比赛177人次,获得2金;参加全省性群体比赛207人次,获得1银1铜。参加国际性竞技比赛5人次,获得2金;参加全国性竞技比赛154人次,获得37金43银44铜;参加全省性竞技比赛2800人次,获得53金45银70铜。全市举办赛事活动375场,共有10万人次参加。全年销售体育彩票6.3亿元。
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水资源总量231.04亿立方米。
全年植树造林总面积23.98万亩。其中,人工荒山造林0.05万亩;人工迹地更新16.29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0.39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7.2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7.12%。商品材产量177.8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2%。
全市共有省级以上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49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7%。拥有风景名胜区7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4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4%。
市区空气质量状况“优、良”天数比例为99.2%,全省排名第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54,优于上年0.14个单位,各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泰宁、明溪、将乐、建宁、清流、宁化等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入全省58个县级城市综合排名前十。
全市主要流域、小流域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流域水质排名全省第二,泰宁、将乐、建宁、尤溪等4个县进入全省62个县级行政区域水质综合排名前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其中优质水比例为90%,比上年下降2.2 个百分点。市区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100%,夜间达标率85.7%;区域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2分贝,属三级(一般)等级;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5.4分贝,属一级(好)等级,超过70分贝路段长比例21.8%,比上年下降5.0个百分点。
我市为全省首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的地级市,将乐县成为我市首个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的地区。全市共有明溪、将乐、泰宁、建宁、宁化等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绿盈乡村”1654个,占全市的95.28%。
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2起,受害面积28.55公顷。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2起、死亡3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22.0%和3.0%;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09人,比上年下降6.9%。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