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社会发展
(数据来源:2019年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2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2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42元,增长8.8%。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0%,城镇居民为33.2%。
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2.77万人,比上年增加1.80万人。其中在职44.40万人,离退休人员18.37万人,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数14.09万人,全部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35.53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1.44万人, 比上年增加0.3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21.29万人, 增加0.0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29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
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610人,比上年增加33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2849人,增加 2272人;城乡特困人员4616人, 减少115人。全年全市脱贫11户38人,“造福工程”搬迁82户344人。
年末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增至19457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8.9张。全市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站)199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490.55万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4727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9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3852 人,在校生32969人,毕业生7273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560人,在校生736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94万人,在校生2.52万人,毕业生0.8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54万人,在校生4.67万人,毕业生1.57万人。普通初中招生2.89万人,在校生8.48万人,毕业生2.6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87万人,在校生21.39万人,毕业生2.85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2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61万人。
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62.15%。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8.86%。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3-5周岁幼儿入园率98.76%。全市高考文史、理工类报名人数1.55万人。全市5747人、12404人次参加自学考试,7200人次获得单科合格证书,43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5%[4]。全市共申报各类科技项目80项,获上级科技部门批准立项和支持的项目45项。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总数118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2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6家,总数124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1家。全市共建成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44家,其中3家经国家级备案、9家经省级认定;建成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其中7家经省级认定、14家经省级备案;共建成省级星创天地10家,其中7家经科技部备案。全市专利申请3826件,专利授权220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16件,发明专利授权115件。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33件,比上年增长13.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84件,比上年增加 0.32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8项,成交额0.23亿元。
全市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个,“中国驰名商标”19件。年末全市共有115家机构通过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比上年增加1家,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个。全市累计获得1822张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1个,全年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9.3万台(件)。全年制修订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8项、地方标准4项,累计全市共制修订国家标准108项、行业标准79项、地方标准217项。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11 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7个;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个、风廊线雷达站3个;283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7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共有地震监测综合台1个,测震台7个,强震台3个,烈度速报台9个,GPS基准站16个,流动重力观测点25个,跨断层短水准场地3个,地磁台1个,流动地磁观测点12个,电磁波观测站1个,地下流体观测站 2个,钻孔体应变观测点1个。
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 4个,公共图书馆 14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13 个,非国有博物馆 1个。博物馆举办38个基本陈列和94个临时展览,共有201.64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68.43万人次。举办社会教育活动 372次,共有 8.97万人次参加。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54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9 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1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4处。出版发行各类报纸3种,期刊2种,有作品版权登记和著作权登记数量778件。全市馆藏文物共25151件/套,不可移动文物4729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46 个,国家级5个、省级39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2人,其中国家级 4人、省级29人。
年末共有影院 22个,银幕85块。广播电视台 11座。有线电视实际用户51.54万户,数字化率100%。年末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8.62%;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37%。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04个,其中医院 54个,卫生院123个,村卫生室1762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753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332人,注册护士 7631人。年末共有医疗机构床位15034 张,其中医院11308张,乡镇卫生院2745张。
全市参加全国性群体比赛682人次,获得18金;参加全省性群体比赛398人次,获得78金53银61铜。参加国际性竞技比赛18人次,获得18金7银2铜;参加全国性竞技比赛108人次,获得40金24银25铜;参加全省性竞技比赛825人次,获得25金36银28铜。全市举办赛事活动502场,共有16.5万人次参加。全年销售体育彩票 3.95亿元。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植树造林总面积20.18万亩,其中,人工荒山造林1.06万亩;人工迹地更新14.38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0.71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 3.89万亩,林冠下造林 0.1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8.73%。商品材产量129万立方米,增长6.3%。全市城市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70.40公顷,绿地率39.72%;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0.5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83平方米。
全市共有省级以上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3.7%。有风景名胜区7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4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7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8 %。泰宁县、将乐县、明溪县等3个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全市污水处理率91.26%,其中市区达91.92%,分别比上年提高1.43个和1.81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8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市区达100%。三明市辖区三条主要水系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状况为“优”。市区空气质量状况(AQI)“优、 良”天数比例为99.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05,优于上年0.09个单位。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2分贝,比上年下降0.2分贝,噪声超过70分贝的路段占23.4%,与上年持平。
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9起,受害面积157.9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85‰,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4起、死亡 73人,其中较大生产事故3起、死亡 9人,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8人,比上年下降4.1%。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表1数据按201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
[4]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所列数据为2018年数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