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SM00100-0300-2021-00299
  • 备注/文号: 明政办〔2021〕61号
  • 发布机构: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 2021-12-10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失效
  • 有效性:废止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
明政办〔2021〕61号
来源:市政府办 时间:2021-12-30 08:4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三明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10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三明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

  专项规划

  2021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5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7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 7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11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基本原则 15

  三、规划目标 16

  第三章  主要任务 18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8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22

  三、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29

  四、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33

  五、构建全社会共同应急格局 35

  第四章  重点工程 38

  一、推进应急管理基础工程建设 38

  二、推进安全风险防控工程建设 40

  三、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42

  四、推进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45

  五、推进应急文化提升工程建设 46

  第五章  保障措施 47

  一、加强组织领导 47

  二、加强经费保障 48

  三、加强宣传引导 48

  四、加强监督评估 49

  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表 50

  前  言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谋划部署应急管理工作,新组建应急管理部门,开启了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新篇章。

  “十三五”期间,三明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机构改革,调整优化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实施综合防灾减灾,统筹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了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时期是三明建设“一区六城”、奋力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统筹谋划今后五年应急管理工作,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三明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三明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是指导三明市今后五年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专项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三明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等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三明市高质量发展超越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应急管理体系调整优化。“十三五”期间,深化机构改革,调整应急管理体系。整合安全生产监管、森林防灭火、水旱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救灾等相关职责,新组建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推进了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相关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调整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机构及其办公室的设置,实施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体制改革,组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军地联动、全民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和安全生产应急联动机制。修订《三明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三明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一批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共享防汛抗旱指挥中心设施设备,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和感知网络等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网实现部-省-市-县四级初步联通,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新提升。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十三五”期间,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着力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保安全。压紧夯实各级属地责任、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部门安全生产工作清单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风险分级管控、隐患分色治理成效明显,党政领导干部挂钩红色隐患、安全生产巡查、挂牌督办、年度绩效考评等制度全面落实。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序推进,全市产能在9万吨/年及以下的58座煤矿关闭退出,8座非煤矿山尾矿库闭库、2座头顶库清库,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四级以上)及涉危工艺感知网络和尾矿库(三等别以上)感知网络接入全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实施,一批隐患问题车辆淘汰报废;涉氨制冷、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三项治理”和硝酸铵等爆炸化学品、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打通消防“生命通道”等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年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事故死亡率、较大事故起数分别比“十二五”下降13.1%、44.2%、33.3%。2016年、2018年、2020年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

  (三)综合防灾减灾成效明显。“十三五”后期,承接机构改革职能,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要求,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水平。全市新建防洪堤134.7千米,完成63条91个河段361.8千米的中小河流治理,实施4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和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抗灾的基础更加坚实。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70个,将350余处地灾隐患点的1569户群众进行了搬迁。实施非工程措施建设,建成防汛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完善了高清视频会商系统、防汛指挥决策系统、洪水预警报系统、山洪灾害预警平台、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林火预警监测系统等。实施基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将抗震设防措施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新建、改扩建及加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均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积极应对2019年“5·16”“6·10”等重大洪涝灾害和“尼伯特”“莫兰蒂”“鲇鱼”“玛莉亚”等台风灾害,以及2016年的泰宁县“5·8”特大型泥石流、明溪县3.1级有感地震。全市因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低于1%;年均森林火灾受害面积145.95公顷、受害率0.079‰,均控制在省定指标内,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四)应急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顺应机构改革,统筹各类资源和力量,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水平。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为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队伍后,成为地方“全灾种、大应急”的主力军。在水利、交通、煤矿等重点行业领域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基层加强半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全市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已达267支、5384人。承办了2019年福建省首次内陆水域大型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举办了三明市首次抗洪抢险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和无人机救援等专项演练。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建有自然灾害避灾点2300个、应急避难场所82个,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3个,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生活救助等物资保障能力提升。累计下达中央和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0560万元,发放帐篷、棉被、棉衣、折叠床等物资开展救灾,帮助562户农户完成了住房重建,全市农村住房保险及附加室内财产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累计理赔5800多万元。

  (五)社会应急意识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科普培训、示范社区创建等活动,增强了社会应急意识,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消防宣传月”“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等期间,多形式多渠道推动安全生产教育、防灾减灾知识和转移避险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不断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2019年三明市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月”先进单位。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气象信息员、地灾监测员、灾害信息员等实现“市县乡村”全覆盖,对居住在地质灾害、低洼地带、高陡边坡、危旧房屋等危险区域的家庭约4.5万余人建档立卡,建立转移避险工作机制。全市已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3个、“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1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省级科普示范校”12所、“消防主题公园”7个。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三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急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一区六城”、实现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目标来推进和提升。总体看,“十四五”时期,三明市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态势没有变,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种风险相互交织,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任务艰巨。

  (一)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三元、明溪、清流等地化工园区(集中区)聚集发展,危化品领域安全风险高、管控难。钢铁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氟化工、石墨和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运用多,各级监管措施跟进慢。煤矿、非煤矿山规模小、安全基础薄弱,停用尾矿闭库销库难。工贸企业点多面广,综合风险复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货车超限超载、违章驾驶、农用车载客、小型客车非法载客等行为屡禁不止。建筑施工领域的非法违法建设、违章冒险作业现象依然存在。消防“生命通道”存在死角,民房“小火亡人”时有发生。安全监管合力还不够强,“三管三必须”落实不到位,执法监督存在“宽松软”。企业主体责任压实难,部分企业“重发展、轻安全”,安全基础不扎实,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三明是内陆山区,境内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溪流密布,河谷与盆地错落其间,河道纵坡大,降雨易成灾。地跨福建三大构造单元,地质结构上存在五条断裂带,震情形势不容忽视。三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且分配不均,5、6月降水较集中,易引发洪涝、山洪、地质等灾害;一般台风影响不显著,但强台风与其它天气系统相结合,亦能产生特大暴雨。三明是重要林区,全市森林覆盖率78.73%,林木以易燃性强的杉木、马尾松针叶林为主,林分结构不合理且新造林多,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使得三明存在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特性。“十三五”期间,全市遭受风雹、台风、洪涝、地质、干旱等较大灾害60多次,森林火灾57起,受灾人口累计达130余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约73亿元。

  (三)城市安全风险日益增多。中心城市发展提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人员密度加大、关联因素增多,遇灾害事故易引发连锁反应、叠加效应。在城市拓展、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削山平谷改变了原有山体、水系结构。城市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城市综合体不断增多,城中村、危旧房屋仍有存量,地下管网不完善,违章违法建筑治理难,城区部分堤防防洪标准低于20年一遇,城市的消防安全、防洪抢险、抗震救灾压力不小。人流、物流、车流持续加大,而老城区街道窄、设施不齐全,交通安全隐患大。城市安全风险底数难摸清,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未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不健全。“十四五”时期三明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加快“三沙”和永安城区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安全水平面临新课题。

  (四)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应急指挥体系不够完善,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机制不健全,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权威性不够,指挥机构内部、上下之间联动不够顺畅、高效,各类资源和力量尚未统筹到位。气象、水利、水文、地震、林业、自然资源等监测预报系统尚不完备,离精准精细预报预警要求尚有差距。应急指挥信息网联通建设步伐慢,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运用不充分,应急救援队伍、储备物资、企业风险隐患等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地方救援力量的协同作战、指挥调度、信息共享等机制不完善,专业救援队伍力量和装备不足,社会救援队伍少、救援能力弱,还不能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生活救助等物资储备品种少、标准低、数量不充足。

  (五)基层基础存在短板弱项。受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力等因素影响,乡镇未设置专门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县、乡应急工作对接难、效能低。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意识不强,自然灾害风险底数不清,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不彻底;防灾减灾、安全监管人才匮乏,基层队伍不稳定,专业能力不足。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2000多个,部分农村住房不设防,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水土流失总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1%,局部地区水生态脆弱;河道防洪工程体系不够完善,需工程治理的点多面广且难度高、投入大,短时间内难以治理到位。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有的预案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农村青壮年人员外出多,留守的老、弱、妇、幼人员转移避险的意识不强,自救互救技能弱。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应急管理的新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根本上消除事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化解安全风险、筑牢发展底板为主题,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深化改革、健全机制,稳固根基、补齐短板,强化保障、高效处突,建强队伍、提升效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为建设“一区六城”、奋力谱写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协同高效。把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坚强领导贯穿到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全方面、全过程,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构筑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系统治理。运用底线思维、系统观念,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坚持关口前移、精准施策,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对灾害事故的综合治理能力。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精准治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五是坚持依法管理、社会共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三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基本实现法治化、科技化、信息化,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基本建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应急综合保障满足需求,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迈上新台阶。

三明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2025年预期值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2

重特大事故起数

不发生

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

≤1%

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3

7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人

  注:表中第1-4项为约束性指标,体现“十四五”期末与“十三五”期末的下降比值;第5-7项为预期性指标,为五年平均数值。

  (二)分类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25年,领导体制、指挥体系、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协同机制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配备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预案体系基本完备,各类预案科学合理、相互衔接、管理规范。应急管理跨区域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

  ——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按期完成、目标实现。到2025年,风险分级管控、隐患分色治理纵深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乡村道路交通事故长效防控体系基本建成,建筑施工、工贸等领域安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社会火灾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防灾减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3年,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本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到2025年,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90%;初步建成全方位、综合性的监测预警网络平台,灾害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持续推进,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提高。

  ——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明显提升,领导指挥体制不断优化,地方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比较完备,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数量增加、队伍壮大,装备配备、后勤保障有效提升。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市、县应急指挥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天地一体、互通共享的立体化应急通信服务保障有力。预报预警的精准度提高、预见性提前。各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生活救助等应急储备物资品满足应急响应需求。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100%。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全社会共同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以上。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及附加室内财产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全覆盖,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100%。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一)健全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健全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事权和责任明确,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加强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建设,充分发挥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健全议事规则、联席会议、会商研判、指挥调度等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推进部门协同、军地协作、社会参与、区域合作,健全工作规程,增强应急联动能力。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完善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应急新闻发布制度,提高舆情引导应对能力。

  (二)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加强专业指挥与专家团队建设,打造专业化指挥员和专家队伍。健全完善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的指挥体制,推进指挥部组织协调、统筹调度、指挥决策与地方现场调度、应急处置相结合,构建上下联动、扁平化指挥的工作机制,实现科学、精准、高效指挥。完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加强应急值守与响应指挥工作,建立健全值守应急工作网络。严格事故灾害信息报告制度,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三)加强应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系统梳理和修订我市应急管理方面规章制度,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时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普法工作,提高依法应急、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标准体系应用,研究制定实施细则、规章制度。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制定分类分级监管执法办法,建立“局队合一”监管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健全监管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制度,不断提高执法队伍专业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双随机、一公开”等制度。统一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制式服装和标志,加强执法设施配备以及工作经费和条件保障。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完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联合执法机制,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及时修订、规范各级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明确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重点,构建完备、规范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之间的衔接融通,推进应急预案的数字化应用。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培训、演练、修订、评估等工作。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和应急预案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预案的知晓率、参与率。认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推进各类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战化、常态化。坚持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相结合,强化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突发事件防范应对水平。

  (五)健全基层应急体制机制。深化乡镇体制机制改革,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岗位职责整合、优化,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考核机制,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立应急管理机构,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完善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落实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整合应急管理力量和资源,纳入乡镇综合执法改革,配齐配强安全监管执法力量。建立健全乡(镇)安全生产网格督导员制度,加强乡村灾害信息员、地灾监测员、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灾害事故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健全气象、水文、地质、森林火灾等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应急广播系统。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社区网格化的重要内容,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应急管理格局。

  (六)推动应急部对口支援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1〕15号)文件精神,健全完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围绕《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对口支援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促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2年)》,从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防范水平、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加大人才支撑培养、扶持培育特色产业、协同用好红色资源、援县促市推动发展七个方面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三明市宁化县促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着眼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着力化解风险隐患存量、防范风险隐患增量。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以及省、市实施细则,完善、细化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持续开展领导干部挂钩红色隐患整改工作,全面推进安全生产考核考察、责任追究、倒查事故责任等制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法人、实际控制人的法定责任,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企业安全投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举报奖励、教育培训等工作,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和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专业人员力量。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挂牌督办制度。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分色治理机制,强化风险排查治理预防机制,严格执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隐患整改不落实追责制度,并做好跟踪督促指导,确保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二)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规划,合理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统筹推进地上、地下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危化品等重大危险源项目安全准入,禁止已淘汰的高风险产能转移三明。紧密结合“433”产业,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文旅康养等特色现代农业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动煤矿、非煤矿山、钢铁与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物医药、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等产业安全管理水平。持续开展灾害事故风险辨识评估,建立健全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编制城乡重点安全风险管控图;组织第一次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深入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跟进制定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助推中心城市安全发展。强化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系统,切实把各类风险化解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三)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纵深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查找各行业领域最大风险隐患,划出防范控制底线,坚决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加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物品安全整治。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区)实施精准化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分类建立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安全、环保、质量、节能、土地等政策措施,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规范达标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依法退出一批。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强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完善“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自动化控制水平。做好重大危险源排查治理工作,落实重大危险源责任人和管控措施,通过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动态监管。强化烟花爆竹经营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储存、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安全整治,实施民爆物品生产、流通、运输、使用全过程“一体化”监管。

  加强煤矿安全整治。严格准入门槛,规范产能核定工作,推进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严防退出煤矿“死灰复燃”。加大煤矿水害、瓦斯、顶板冒落等重点灾害治理。督促企业建立重大灾害治理机构、队伍,配备各类安全设施设备,提升煤矿安全事故防控能力。推进煤矿开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到2022年底前全市一、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达标煤矿占比70%以上。完成市、县两级监控平台的升级改造,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煤矿的安全监控、人员位置监测、工业视频监测等数据接入国家、省级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远程安全监管,提升煤矿安全运行管理和监测预警水平。

  加强非煤矿山安全整治。严格非煤矿山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安全生产许可管理,整顿关闭不符合安全条件的非煤矿山。落实尾矿库闭库销库奖补政策,对不履行闭库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联合惩戒。采取等量或减量置换等政策措施对尾矿库实施总量控制,确保全市尾矿库只减不增。禁止新建独立选矿厂尾矿库,禁止产生新的“头顶库”,禁止总坝超过200米的尾矿库。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大力推进地下矿山机械化,推行尾矿充填采矿法,新建四等、五等尾矿库必须采用一次建坝。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所有在用尾矿库实施在线安全监测,地下开采同时作业30人以上地下矿山要健全人员定位系统和监测监控系统。加强尾矿库汛期安全的监控和管理,巩固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成果。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违法采矿专项行动,严防私自开采、非法盗采行为。

  加强消防安全整治。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公共建筑及新建住宅小区按标准划出消防车通道,已建成住宅小区推进消防车通道标识化、规范化管理。持续开展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厂房仓库、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消防安全治理,大力整治学校、养老服务机构、文化娱乐场所、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文物建筑、医疗机构、宗教活动场所等火灾隐患。加快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步伐,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人居环境治理,完善城乡消防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新材料、新业态的火灾风险预估预判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生产、销售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行为,开展违规搭建、违规采用易燃可燃材料的彩钢板房专项清理活动,认真管控电子商务、物流业、新型商业等新业态消防安全风险。加强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建设,同步实施“智慧消防”建设,推进火灾防控精准化、应急救援智能化。及时编制和修订城乡消防规划,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救援站、消防供水、消防装备、消防训练基地和消防力量等纳入“多规合一”,结合三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修编消防专项规划。

  加强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安全整治。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隧道桥梁等重点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整治。推进隐患车辆专项整治,加强隐患源头治理,调整客车引导淘汰、强制报废等政策,加快老旧客车的淘汰报废步伐,推进“两客一危”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持续排查货车、专用车生产企业、车辆维修企业等隐患,严厉打击车辆非法改装行为。加强旅游客运、校车、城市工程运输车等的安全管理。严查严处货车超限超载、小客车违法载客、酒醉驾、“三超一疲劳”等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推进科技治超系统建设,提高国省干线信息治超水平。建立道路运输领域安全生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综合客运枢纽、民航、邮政寄递、水上交通与渔船等安全治理,巩固、提升铁路沿线环境专项治理成果。

  加强城乡建设安全整治。持续开展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力推进危房改造或加固,对公共设施开展安全专项检查,依法查处“四无建设(无正式审批、无资质设计、无资质施工、无竣工验收)、擅自改变使用功能、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和布局、擅自开挖地下空间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完善地下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广电等各类管线、管廊以及地下通道、停车场、人防等信息,消除设施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城市建设品质。加强燃气安全检查,抓好餐饮场所用气使用环节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瓶装液化石油气非法经营和违规使用。开展房建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着力整治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高边坡等隐患,健全房建市政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制度,严厉查处违法发包、转包、分包、挂靠等行动。全面推行县乡村“房长制”,加强农房建设安全管理。

  加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整治。制定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措施,规范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项目准入,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内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工业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工业园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对安全风险等级评估为A级(高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集中区),原则上不得批准新、改、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并纳入重点治理和监管范围,限期整改提升,2021年底前仍为A级的化工园区予以关闭退出;对安全风险等级评估为B级(较高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集中区),原则上限制新、改、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2022年底前仍未达到C级(一般安全风险)或D级(较低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集中区)予以关闭退出。

  加强危险废物等安全整治。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重点整治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督促企业对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组织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和隐患排查治理。

  推进其他行业领域的安全整治。冶金等工贸行业方面,突出涉氨制冷、粉尘涉爆、有限空间、铝加工(深井铸造)、冶金煤气、金属冶炼等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取缔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旅游安全方面,推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流量控制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常态化检查封闭式场馆建筑和消防安全、大型游乐设施设备运行安全、大客流聚集集会安全。教育行业方面,完善校园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完善学校内外各类活动场所的安全设施,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师生校内各项学习、生活、活动安全。农业生产方面,排查设施农业隐患,督促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禽屠宰企业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严防发生农村沼气安全事故。其他各行各业要对危及人身安全的风险隐患进行深查、细查、严查,不断补短板、堵漏洞、扫死角,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一)提升防洪保障能力。坚持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坚持“库堤结合”,加强流域防洪工程建设,调整优化沙溪流域防洪布局,谋划安砂等重点水库功能调整及加高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实施重要城集镇调查评价,建立危险区动态管理清单。优化整合自动雨水情监测站,探索采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升级改造已建监测站点、视频图像站点,加快建设小型化、低功耗、免维护的雨水情监测站点,提高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实施闽江上游防洪提升、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新建或加高改造堤防,推动河道疏浚,不断提高流域沿线的防洪能力。山洪沟较多的县(市、区)要按照不低于10年一遇防洪标准,开展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二)提升城镇防涝能力。建设城市防洪防涝工程,采取修建防洪堤、新建排涝闸泵等措施,将三明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提升至30年一遇,县级城区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以上。加强城市更新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推进城市“双修”工作,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实施水库除险加固,科学管理、调度水库。完善城区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提高城市应对超标准洪水能力。完善城区、主要河流、水库防汛行政责任制度,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度汛。强化水库、堤防、在建工程、河湖长制、水土保持、监测预警等监管,持续开展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清理行动,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

  (三)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强化地质灾害排查及监测,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治理,在地灾易发区域布设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实时监测地灾点动态,强化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构建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按照“查得细、防得实”的总体目标,在对已登记造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核实、排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实和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清单,逐点落实地灾防范措施。实施地灾综合治理,到2025年通过地灾工程治理和地灾排危除险工程包治理再消除地灾隐患100处以上。推进预警信息社会化,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地灾风险短信平台、“村村响”等发布山洪、地灾预警信息。

  (四)提升森林防火能力。坚持地方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协作原则,大力推行“防救一体化”森林防火模式,完善森林防灭火责任体系,加强防灭火一体化建设。完善森林防火网络化管理,提高森林防火巡护能力。修订、完善森林防火等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乡规民约,强化森林可燃物管理,严格野外火源管控,管住“老、幼、痴、呆、傻”等重点人员,推进森林防火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持续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深入排查林区及其周边城镇、村屯、居民点,风景名胜区、重要目标,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等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林区输配电、通信等设施的森林火灾隐患。加强林火预警监测系统、林火瞭望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等建设。推进森林防火卡口宣传覆盖面达60%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下,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扑火人员伤亡事故。

  (五)提升防震减灾能力。贯彻实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加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事中事后监管。排查建设工程地震安全风险隐患,不断提升抗震设防能力。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完善地震应急响应保障预案,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健全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强化区域联动协作,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水平。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优化测震观测和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布局,实现集约化智能化观测。健全地震预警业务系统,提供陆域、近海海域地震监测速报预警信息,提升地震长中短临和震后趋势预测能力。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空间,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精准开展地震速报、预警信息、地震安全保障等防震减灾服务;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六)提升气象预警防灾能力。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三明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国家级天气站(骨干站)观测要素和更新升级区域自动站,完善农村气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精准度。建立市县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多部门协同预警发布和响应处置机制,实现与社会媒体和社会信息传播资源的对接、共享,推进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到人。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建设,开展人工增雨、防雹效果评估检验,提升生态保护型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在山区、道路等关键区域部署雨雪冰冻观测系统,建立不同道路的道路结冰和典型结冰等气象指标,以及道路交通低能见度灾害风险区划。积极防御气象干旱,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抗御旱灾能力;推进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实现城市供水双水源保障目标;推进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合理布局抽水泵站、蓄水池、应急井等,强化抗旱骨干水源的调度管理,增强抗御农业干旱能力;加强工业节水减排,淘汰落后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建设节水型企业。

  四、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一)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要拓展队伍职能,完善功能定位,优化力量布局和队伍编成,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和志愿消防员,加强装备配备,开展“全灾种”应急抢险救援演练,提升应急实战能力。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金属冶炼、城市燃气、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推动各行业领域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独立或联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将三泉矿山救护队建成三明煤矿和非煤矿山应急救援的支撑力量。乡镇要注重消防救援队伍和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后备森林消防队等救援队伍建设,引导志愿者、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坚持问题导向、训战结合,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不断强化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主力、以武警部队为突击、以民兵队伍为协同、以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的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按照福建省应急救援航空中心部署,依托三明市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打造“航空+”新模式,开展航空应急救援工作,推动应急救援航空中心区域站建设。加大无人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无人机应急救援支持。

  (二)加强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优化应急物资管理,规范应急物资分类、生产、采购、储备、装卸、运输、回收、报废、补充等工作,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及信息化管理,推行应急物资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跨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标准,加强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自然灾害避灾点的改造建设。加强物资实物储备,结合三明风险和灾情特点,开展既有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基础调研,明确应急物资装备和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及模式;按照满足本级自然灾害救助Ⅲ级应急响应的需求,保障市、县救灾物资储备的品种、标准和数量;充实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物资和装备的储备,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矿山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强化应急物资紧急运输准备,健全救灾物资优先通行和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机制,完善铁路、公路等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提升协同保障能力。

  (三)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坚持一体规划、分步实施、同步推进市县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着力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智能协同的业务应急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严谨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用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重点推进感知网络、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应急基础信息汇聚融合工程、“互联网+执法”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信息化监管,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提升安全风险监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至2022年底,构建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服务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强化应急人才保障。制定并实施应急人才培养计划,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等,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优化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结构。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应急系统干部交流、轮岗、挂职、轮训等工作,推进形成“一专多能”的人才素质结构和“通才专才互补”的人才队伍结构。健全、充实应急管理专家库,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学者的决策支撑作用。注重建设基层应急管理、地震地灾、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等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救援队、基层灾害信息员、志愿者等队伍。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相关人员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推进与学校、应急机构合作,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多渠道培养应急专业人才。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教育,不断扩充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

  五、构建全社会共同应急格局

  (一)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依托现有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融入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文化元素,打造应急主题公园、应急文化广场、长廊等,构建多元化应急文化传播体系。利用科技场馆、应急培训演练基地、游乐体验设施等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网上科普宣教平台和应急虚拟体验馆。支持企业建设面向公众的培训演练和自救互救体验馆。在宁化县建立省级应急救援培训基地。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争取开展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县试点工作。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等期间,开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和自救互救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基础内容,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要加强宣传,引导公众掌握应急管理知识、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二)推动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相关政策,探索建立紧急征用、救灾补偿制度,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投身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健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应急的工作机制,加强志愿者招募、注册、技能培训与管理,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应急救援与服务。鼓励发展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在信息报告和协助救援等方面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等方面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形成安全生产激励和违法惩戒良好氛围。鼓励发展社会化应急服务,在风险评估、隐患监测治理、管理咨询、应急检测检验、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社会化运作。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持续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及室内财附加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烟叶保险、水稻保险等,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形成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

  (四)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抓住应急管理部对口支援宁化县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支持老区苏区政策,开展部、地共建活动,推进三明市应急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制定应急产业发展培育计划,支持宁化县等地建设应急产业园、大田县发展无人机产业化项目、永安应急专用汽车基地、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应急(防汛)专业、闽西南(永安)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救援物资储备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壮大粮食、衣被、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救援装备设施等应急产业,规划建设福建应急产业研发中心、应急产品展示中心、应急体验中心等应急物资产业,着力构建区域性应急产业链,推动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聚集发展。鼓励引导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搭建创新研发平台,实现应急服务、技术和产品与市场需求更好对接。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推进应急管理基础工程建设 (一)建设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1.五大业务域应用。一是监督管理类业务应用,主要建设重点行业监管系统、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安全生产监管监督执法系统、举报投诉系统、事故调查系统、一般事故挂牌督办系统、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系统、标准化达标统计管理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等系统。二是监测预警类应用,依托感知网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等系统。三是指挥救援类应用,主要建设指挥救援综合业务系统(包括综合分析展示子系统、协同会商子系统、辅助决策子系统、指挥调度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应急指挥体系管理子系统、总结评估子系统、指挥演练子系统、业务应用移动化)和指挥救援专题业务系统(包括专题研判子系统、案例推演子系统、结构化预案子系统)。四是决策支持类应用,主要建设态势感知系统、辅助分析系统、综合研判系统、应急决策系统等。五是政务管理类应用,主要包括“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系统数据展示。

  2.基础应用支撑服务。包括基础框架、通用组件和基础应用服务。提供统一用户认证、工作流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移动应用服务、统一消息服务、前端构建服务、报表服务、微服务支撑、日志审计服务、检索服务等,为现有系统、新建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功能组件与集成扩展支撑。

  3.统一门户。实现各业务系统一站式访问与信息综合展现,含工作任务区、信息综合展示区与业务入口。工作任务区包括待办任务、日程安排、操作留痕和任务提醒等功能,基于服务总线提供应用服务和数据服务。信息综合展示区包括自然灾害信息、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救援资源信息和综合防范信息等。

  4.专题应用。基于5大域开发地方专题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汛旱风专题应用、安全生产专题应用等。优先完成基础应用支撑服务和统一门户建设,完成自有系统整合与集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设服务总线,同时利用部级地图服务API接口开发符合三明实际需求的EGIS应用等。

  (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建设三明市应急指挥中心,扩展协同会商、指挥调度等应急指挥系统业务应用,完成基础支撑建设和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和装备配备。包括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感知网络建设工程、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工程、卫星通信网建设工程、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七项重点工程。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及人工防雹研究基地,强化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提升人工防雹科学技术、精准作业水平,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驱利避害的作用。

  (三)应急管理通信网络工程

  一是应急指挥信息网工程。市、县建设本级横向接入网络,在接入单位部署路由设备,建设互通链路,完成本级横向接入单位网络节点的接入;建设专线链路接入同级消防机构;同步完成本单位综合布线及智慧信息局域网建设,安全接入指挥信息网。二是卫星通信网工程。提升各地应急通信天地一体、上下联动、稳定畅通能力,借助卫星电话等通信手段,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络,随时报告现场情况。三是无线通信网工程。采用“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多维组网形态,利用PDT窄带数字集群、宽带图传、宽窄融合数字集群、时空统一等多种技术手段,建设全市无线通信网,满足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在不同场景下通信指挥调度和语音、视频、数据的远距离无线传输需求。

  二、推进安全风险防控工程建设 (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程

  以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和视频感知为主要内容,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理念,开发支持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手机客户端及配套管理系统,实现事发现场智能终端与政府应急平台的联通及现场多媒体信息直报。主要建设任务:一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系统工程。依托省上建设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搭建三明市数据汇聚节点,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分类接入重点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构成重大危险源)、仓储等企业监测监控数据,接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存储单元(储罐区和库区)安全监测类数据、视频类感知数据。二是督促企业对在用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新建或升级改造,通过上下互联,实现对重要监测数据、预警数据及视频监控图像的远程实时监测。三是升级改造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市级监控平台工程。按照全省统一的技术标准,完成市、县两级监控平台升级改造,提升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和监测预警能力,实现远程安全监管。四是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将“智慧消防”纳入“数字三明”发展规划,建设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不断完善城市消防大数据库,实现对火灾高风险场所、区域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智能分析和精准治理,全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高层建筑全部接入市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

  (二)安全基础治理提升工程

  一是道路安全防护工程。提级改造农村公路600公里以上,改造普通公路危桥117座,实施公路生命防护工程300公里以上,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整治。二是渔港建设工程。在汛期,加强渔船集中管控,在尤溪县坂面镇、尤溪城关镇和沙县青州镇三地进行渔港项目建设。三是工业园区等功能区配套工程。按特勤消防站标准建设消防站,配备消防车辆、灭火救援器材、个人防护装备及专业处置器材。在三元区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智慧园区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在三明吉口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园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包括特勤消防站(含气防站)以及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

  三、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一)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程

  1.自然灾害监测工程。按照省上部署要求,加强与省应急厅系统对接,建设感知前端(包括森林火险火情、地质、防汛抗旱、气象等自然灾害领域已有感知数据汇集到市级节点)。同时,开发本地化智慧应用,建设自然灾害感知前端,采集重大隐患点灾害数据。实现自然灾害监测区域全覆盖,及时掌握区域内山洪小流域、中小流域水文信息和卫星遥感监测、地震速报信息。

  2.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升级改造国家级天气站(骨干站)观测要素和更新升级区域自动站;建设山区多要素区域自动站;在三明西北部建设5套凝结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景监控系统和智能测风仪,全面提升三明雨雪冰冻灾害实时监测预警能力。开展天气雷达升级与建设,开展三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大修和双偏振技术升级;在尤溪、宁化新建2部风廓线雷达;建设1部X波段相控阵双偏振天气雷达。建设大气廓线观测系统。建设完善覆盖全市的全方位立体大气廓线协同观测网,包括3部地基微波辐射计、3部毫米波测云雷达、2套大气廓线集成系统(单站式廓线数据融合软硬件一体化平台)。

  3.完善森林火灾预警监测系统。建立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资源,采用先进的红外探测技术、高清可见光视频技术、智能烟火识别技术,实现森林火情24小时不间断探测和自动报警。建立林火“卫星+雷达”监测系统,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强化高空监测能力。

  4.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实施地震监测台网升级换代工程,进一步优化测震和前兆监测台网布局,增加台网密度,实现集约化智能化观测。开展气枪震源探测,探明地下断层构造,建立地壳结构模型。建设集约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综合性防震减灾服务平台。

  (二)防灾抗灾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通过普查,摸清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五大类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研判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域图,为三明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2.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是防洪工程,实施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三明段)、“五江一溪”防洪治理(三明段)等。二是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千米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护岸、河道清淤等。三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一批小型水库常态化加固工作。四是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主要包括山洪沟治理、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完善等。

  3.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灾害搬迁工程。一是对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引导群众实施搬迁建设。二是对符合地灾工程治理和地灾排危除险条件的,积极申报中央、省级地灾工程治理和地灾排危除险工程包项目20个以上,消除地灾隐患100处以上。

  4.森林防灭火基础提升工程。在重点林区、高火险区域,加大防火隔离带、防火道路等防火工程建设。建立护林员定位管理系统,提高护林员监督管理水平。推进森林消防实战化训练场地建设,强化森林消防设施设备,增添各级森林消防队员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先进的扑火机具及大型设备。

  5.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改造。建设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对应急避难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根据城乡人口分布和规模,利用公园、广场、校园等宽阔地带,全市新建应急避难场所10个以上,改造升级自然灾害避灾点50个以上。

  四、推进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一)建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加强地方专业扑火队建设,优化力量布局,新建和升级改造国有林场地方森林消防队伍10支,推进县、乡森林消防专业(半专业)队伍标准化建设,备足备齐防灭火装备物资。加强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危化专业救援队伍等装备建设,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实训及救援工作能力。

  (二)消防训练基地建设工程

  一是建设二期训练基地,完善培训楼、室内训练场室、模拟训练作战指挥室和相关实战化模拟训练设施,创建类型灾害事故仿真现场环境。二是依托将乐县消防救援大队建设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建设省级水域救援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完成改造综合训练楼和新建急流训练场,二期工程完成城市内涝模拟训练场建设。

  (三)建立应急救援航空体系

  一是以三明沙县机场为基地,构建布局“航空服务+应急救援+护林巡防”新模式,打造南方林海山区(三明)航空应急救援基地。二是在大田县发展清航无人直升机产业化项目,用于消防飞行担架、应急救援综合支援、快速到达高层灭火等各方面。三是依托通用直升机场或择址建设应急救援航空中心三明区域站。四是在沙县发展科比特无人机产业化项目,用于无人机智能应用研究、无人机调度指挥中心、无人机应急培训中心、无人机服务等方面。

  (四)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

  一是建设福建省应急物资储备库闽西北分库,主要用于我省及闽西北地区应急物资储备,出现空仓时也可作粮油储备之用,着力建成我省乃至闽西北地区应急救灾物资仓储和紧急调运的中心。二是建设建宁县国家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建成后可有效弥补目前闽赣区域应急物资仓库少、应急物资时效性、紧急性不足的短板,提升闽赣地区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公共突发事故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促进赣南闽西等地老区苏区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平时服务、灾时应急”,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推进应急文化提升工程建设 (一)建设应急管理宣传教育阵地

  一是依托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三明市安全教育体验馆,设置居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工业安全、4D灾难体验中心共五大区域。二是依托宁化县应急产业园建立应急体验馆,采用数字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等现代高科技技术,为市民、中小学生以及企业职工提供安全教育实践场所。三是依托各地现有的公园、广场、校园等公共场所,融入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文化元素,推进应急主题公园及应急文化广场、长廊建设,建成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基地,打造向社会公众普及事故灾难常识和应急处置措施的阵地。

  (二)基层防灾减灾示范工程

  推动基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中小学校、乡镇(街道)建成一批基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点。实施创建一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国家、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其中“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以上。

  (三)应急产业创新工程

  一是规划建设宁化县应急产业园,建成后有助于应急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带动规模经济,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应急产品与服务,有利于优化宁化县产业结构,提高应急产业附加值。二是大田县清航无人直升机产业化项目,该项目为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自主研发并产业化推广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军民融合项目。项目主要从事研发、生产无人机,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与紧急情况下单飞,具有持续飞行时间长、覆盖半径大、悬停高度高等特点,能够用于消防飞行担架、应急救援综合支援、快速到达高层灭火等各方面应急救援。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以下简称“两委三部”)等机构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对应急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协调和研究。“两委三部”办公室要承担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本级组成部门和下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职,认真对接《专项规划》,明确年度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力量,确保规划各项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完成。

  二、加强经费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投入保障机制,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救灾预备金、应急物质储备采购资金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加大应急人才培养、紧急处置、宣教培训、监管执法等经费投入。要进一步明确应急救援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统筹做好预算安排、预算执行。落实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资金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制度,推进灾害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政策资金,加大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救援队伍和能力建设、应急演练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实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开展应急专项工作。加强建设资金、专项经费的管理,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

  三、加强宣传引导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阵地,全媒体、立体化、多角度加强《专项规划》解读,增强全社会对《专项规划》的理解和认同,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让社会公众自觉融入应急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健全舆情监控和应对机制,做好舆论引导,重视群众反馈问题的解决,主动吸收民智民慧,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走进基层、深入一线,大力宣传推广各地实施规划取得重大成效的好经验与好做法。

  四、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跟踪和监督管理机制,督促各级各责任单位加强组织、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强化对重点工作、重要制度和重点工程的推进。适时开展《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专项规划》调整建议,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

  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

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围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需求,整合已有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或新建部分业务系统,形成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5大业务应用,全部集成在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内容包括5大业务域应用、基础应用支撑服务、统一门户以及专题应用等。

2021-2025

3000

市应急局

市应急局

2

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场所配套设施

建设三明市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各县建设分中心),含指挥大厅、会商室、视频会议室、网络机房、休息室等场所配备。扩展协同会商、指挥调度等应急指挥系统业务应用,完成基础支撑建设和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和装备配备,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2020-2022

6000

市应急局

各市(县、区)应急局

3

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工程

市级节点部署路由设备并分别上联至省应急管理厅的两台汇聚路由器;县级节点部署路由设备并分别上联至市应急管理局的汇聚路由器;横向联通地震、消防、应急救援队伍等单位;租用省-市-县专线链路(市级50M,县级10M)。

2021-2022

500

市应急局

各市(县、区)应急局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4

卫星通信网建设工程

配备VSAT固定站1套,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配备动中通、静中通、便携站等远端站。县级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配备便携站;配备天通全网通终端、便携终端、固定终端1套。县级原则上配备天通全网通终端、便携终端1套。

2021-2022

800

市应急局

各市(县、区)应急局

5

运行保障体系

建设安全和运维内容,身份认证及密码管理,安全边界设备,云、应用、终端安全,进行运维保障。

2021-2022

600

市应急局

市应急局

6

感知网络建设工程

(1)接入尾矿库安全监测类数据、视频类感知数据;(2)接入全部一、二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存储单元(储罐区和库区)安全监测类数据、视频类感知数据;(3)接入相关部门已有的安全感知数据。

2021-2022

300

市应急局

市应急局

7

升级改造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市级监控平台

主要包括计算机通讯网络平台系统、主机系统、分控中心系统、业务应用软件系统以及机房和综合布线系统等五大子系统升级改造,升级后安全技术性能可靠性高、促进多元融合和信息共享、实现远程安全监管监察。

2020-2021

100

市煤炭

管理局

相关企业

8

非煤矿山尾矿库闭库清库工程

对全市停用时间超过3年尾矿库实施闭库销库37座。

2021-2025

3700

市应急局

相关县(市)应急局和有关企业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9

消防训练基地二期工程建设

建设培训楼、市内训练场室,以及相关实战化模拟训练设施。

2021-2025

3000

市消防

救援支队

市消防救援支队

10

道路安全防护工程

提级改造农村公路600公里以上,改造普通公路危桥117座,实施公路生命防护工程300公里以上,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整治。

2021-2025

100000

市交通

运输局

相关县(市、区)交通运输局

11

水域救援训练基地

建设城市内涝模拟训练场,船舶事故训练场、急流训练池。

2021-2022

2060

市消防

救援支队

市消防救援支队

12

渔港项目

推进尤溪县坂面镇、沙县城关镇、沙县青州镇进行渔港项目建设。

2020-2022

1800

市农业

农村局

相关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13

园区消防站

在三元区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特勤消防站,建设面积约5500㎡,建筑用房包括业务用房、业务附属用房、辅助性用房等,同时配备消防车辆、灭火救援器材、个人防护装备及专业处置器材,投资约2000万元。

2021-2023

2000

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

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

14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

推进三元区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集安全、环保、安防、能源监控、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点、面、域”三级网络化全方位预警监测。平台监管系统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公共部分管理、办公平台管理、招商引资项目实施进度管理、安全环保节能一体化管理。

2021-2023

1038

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

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5

园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

在三明吉口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园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包括投资2700万元的特勤消防站4800m2(含气防站)以及300万元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质储备库。

2021-2023

3000

市应急局

吉口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

16

全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开展涉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类型的风险普查,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2021-2025

2000

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领导

小组

各市(县、区)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

17

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灾害搬迁工程

一是对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引导群众实施搬迁建设。二是对符合地灾工程治理和地灾排危除险条件的,积极申报中央、省级地灾工程治理和地灾排危除险工程包项目20个以上,消除地灾隐患100处以上。

2021-2025

2000

市自然

资源局

各县(市、区)自然资源局

18

建设三明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及人工防雹研究基地

项目建筑总面积约7000m2,总投资5600万元,包含观测、实训、演练基地及智慧气象配套系统建设。建立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多部门联合科研攻关机制,研发省级人工防雹技术研究平台,开展人工防雹效果检验和技术研究。

2020-2022

5600

市气象局

市气象局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9

森林防灭火救援实训基地

建设不小于60000 m2(6公顷,约90亩)实战化训练基地。加强起重机、挖掘机、勾机、远程供水系统以及破拆、顶撑、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配置。

2021-2025

1800

市森林

消防支队

市森林消防支队

20

森林防火巡护能力建设

新建和升级改造国有林场地方森林消防队伍10支。

2021-2025

500

市林业局

市林业局

21

森火灾林重点火险区域综合整治

完善全市护林巡护系统及市、县两级指挥调度中心建设;提升一批森林防火宣传牌、宣传卡口等宣传设施设备建设。

2021-2025

300

市林业局

市林业局

22

防洪工程

实施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三明段)、“五江一溪”防洪治理(三明段)等。

2021-2025

380000

市水利局

相关县(市、区)水利局

23

中小河流治理

工程

流域面积200~3000千米2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护岸、河道清淤等。

2021-2025

60000

市水利局

相关县(市、区)水利局

24

病险水库除险

加固

完成一批小型水库常态化加固工作。

2021-2025

1000

市水利局

相关县(市、区)水利局

25

山洪灾害防治

项目

山洪沟治理、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完善

2021-2025

2000

市水利局

相关县(市、区)水利局

26

清航无人机产业化项目

项目是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团队为主,是自主研发并产业化推广的军民融合项目。主要生产型号为JZ-60D/120和JZ500的无人机,能够用于消防飞行担架、应急救援综合支援、快速到达高层灭火等方面,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三期建设。

2021-2025

100000

大田县

应急局

相关企业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27

三明应急救援航空中心区域站

配套直升机固定起降点(4个停机位)、营房(50人)、机库(3个停机位)、简易训练设施等。

2023-2025

4500

市应急局

市应急局

28

福建省应急物资储备库闽西北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计划在三明市荆西粮油储运站内规划用地80亩、建设用地24540m2,项目总投资约1.15亿元,新建4座仓库,总建筑面积12100m2。同时,配套建设道路、绿化、晾晒场、停车场、直升飞机停机坪、给排水、电气、消防等附属工程。

2020-2022

11500

市粮食

和物资

储备局

市粮食和物资

储备局

29

建宁县国家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

属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0亩,总建筑面积26000m2,总投资2.2亿元。其中应急物资储备库22000m2、寄递物流配送分拨中心3500m2,改造调度指挥中心500m2。

2021-2024

22000

建宁

县政府

建宁

县政府

30

宁化县应急

产业园项目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0000亩,总投资200亿元,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约90亿元,二期投资约50亿元,三期投资约60亿元。一期用地面积约4500亩,计划建设结构性主体工程、标准厂房、市场交易中心、电商中心及相应的小镇生活配套设施,重点引进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3类应急制造产业项目。二期用地面积约2500亩,规划建设福建应急产业研发中心、福建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应急产品展示中心、应急体验中心,以及商贸、商展、文化卫生体育公共配套设施。三期用地面积约3000亩,完善小镇各项配套。

2021-2030

2000000

宁化

县政府

宁化

县政府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31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改造建设

新建10个以上应急避难场所,对现有自然灾害避灾点进行提升改造50个以上,提高社会应急保障能力。

2021-2025

500

市应急局、地震局

相关县(市、区)应急局、地震局

32

宁化县应急救援培训基地(省级)

建设区域性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含应急安全体验馆),服务对象包括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与一线工作人员,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

2021-2025

13080

市应急局

宁化县应急局

33

三明市(“闽光”)安全教育体验馆

在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安全教育体验馆,共两层、面积约1800m2,设置居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工业安全、4D灾难体验中心共五大区域,采用数字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等现代高科技技术,为市民、中小学生以及企业职工提供安全教育实践场所。

2021-2022

1847

市应急局

三钢集团

34

南方林海山区(三明)航空救援基地

依据“十四五”航空布局规划,到2025年,新建A2级通用机场3个,通用航空器10架以上,培育5家以上企业。南方林海山区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基项目依托三明市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 ,拓展“航空服务+应急救援+护林巡防”模式,规划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可辐射整个东南地区,最大幅度降低救援时间和成本。

2022-2025

25000

三明市

应急局

三明机场发展

集团有限公司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35

福建省三明市尾矿库闭库销库治理项目

争取应急部相关奖补政策,从源头上消除尾矿库安全风险,结合我市实际,拟对运行到最终标高、停用时间超过3年的尾矿库、没有生产经营主体的尾矿库采取销库(尾砂清除)的治理方式;对库容量较大,销库困难的,采取闭库的治理方式。

2022-2025

15000

三明市

应急局

宁化县应急局

尤溪县应急局

大田县应急局

将乐县应急局

清流县应急局

36

三明市区及宁化县地灾危险点识辨及远程自动化监测和预警云平台建设项目

对三明市区及宁化县的地灾危险点进行排查,绘制其分布图,并结合物联网远程自动化监测技术,建设地灾远程自动化监测和预警云平台。

2022-2025

15000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37

三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营与维护健康监测中心项目

为三明学院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建设提供技术、人才和平台支持,对山区大跨高墩桥梁、高大边坡、超长隧道、大坝等基础设施安装健康监测和安全管理应急系统,并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开发。在三明学院建立数字建造、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力争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示范点。

2022-2025

10000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38

三明市应急管理数字化虚拟仿真体验中心项目

为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挑战,面向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应急事件的指挥与推演、战术虚拟训练、装备虚拟操作体验、基于大数据融媒体体验等内容,建设可进行灾害救助模拟、预案演练的“应急管理数字化虚拟仿真体验示范中心”。

2022-2025

10000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项目总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39

宁化县消防救援大队执勤保障能力提升项目

争取消防救援大队保障性用房建设补助资金,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2022-2023

1000

宁化

县政府

宁化县政府

40

宁化县总医院共建项目

应急总医院与宁化县总医院共建,帮扶宁化县总医院肿瘤诊疗中心及其他特色学科建设,构建远程诊疗网络系统,建立专家工作站,派驻管理及业务专家进行帮扶。

2021-2023

10000

宁化

县政府

宁化县政府

41

应急管理部(宁化)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共建项目

推动应急部党校与宁化长征学院共建,将宁化县列为应急部系统红色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应急系统党员干部到宁化县开展党性教育和干部培训,助力宁化县红色培训产业发展。

2021-2023

1000

宁化

县政府

宁化县政府

42

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项目

一期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科比特三明无人机应用基地,包括无人机智能应用研究、无人机调度指挥中心、无人机应用培训中心、无人机售后服务中心;二期计划投资6500万元,建设科比特三明无人机生产线,打造整机总装线,预计年产量200台无人机,打造无人机材料、零部件生产线,打造军民融合项目和军用无人机生产线。

2021-2024

16000

市政府办

市政府办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