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SM00100-0200-2019-00574
  • 备注/文号: 明政办〔2019〕41号
  • 发布机构: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 2019-10-07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失效
  • 有效性:废止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省部合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
明政办〔2019〕41号
来源:政府信息公开办 时间:2019-10-21 11:2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省部合作会议精神和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综合观测硬实力全国一流,预测预报软实力全国领先”的建设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总体要求,在全市统一实施“精细监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气象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三明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21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三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技术升级,建成综合立体大气廓线观测网、雨雪冰冻灾害自动观测系统;建立短时强降水预报系统、网格预报预警发布系统;建成市、县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争创全域天然氧吧示范试点市;逐步提升市本级、沙县、泰宁等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补齐三明气象现代化短板,发挥气象“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建设新时代新三明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气象精细监测能力

1.实施三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三明雷达双偏振技术升级、雷达站大修和生态恢复等项目建设,并入全省关键区域双偏振雷达组网运行,提高雷达定量降水的精度,准确识别冰雹云区,保障雷达站安全业务运行,提升强降雨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能力。

2.构建综合立体大气廓线协同观测网。在永安、建宁、将乐、尤溪分别建设1部风廓线雷达、3部微波辐射计、3部测云雷达,在尤溪、永安部署2套大气廓线集成系统,形成由4部风廓线雷达、3部测云雷达、3部微波辐射计等最先进设备构成的综合立体大气廓线协同观测网,空间分辨率由120公里提升到80公里。

3.建设自动化一体化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全市地面观测自动化一体化业务体系,优化国家天气站网,升级改造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观测要素升级和落地改造,在建宁、将乐、清流、明溪、沙县、大田、梅列等各建1套新型自动观测系统。

4.新建雨雪冰冻灾害监测系统。在清流、宁化、泰宁、明溪、建宁等地建设5套凝结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景监控系统和智能测风仪,在清流、建宁国家气象观测站各建设1套称重式降水传感系统,全面提升三明雨雪冰冻灾害实时监测预警能力。

(二)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5.建立丘陵山区短时强降雨预报系统。实施省级丘陵山区短时强降雨预报系统本地化项目建设,完成三明市中尺度天气分析系统、1小时强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6.优化升级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开展省级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系统本地化研发,建成三明市网格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预警和检验等系统。

(三)提升气象精确预警能力

7.建立市县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市级和各县(市、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成立后,基于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职能,健全多部门协同预警发布和响应处置机制,实现与社会媒体和社会信息传播资源的对接、共享,建立快捷高效的重大突发事件绿色发布通道。

(四)提升气象精心服务能力

8.建立智慧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研发融媒体气象服务集约化业务平台,依托“知天气”APP,完善气象信息共享服务产品、空气质量气象条件分析产品体系。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开展宁化河龙贡米、建宁莲子、尤溪现代水果、现代烟草等一批特色农业气候区划和气候品质论证,挖掘乡村气候资源。建成全市统一的决策气象服务支撑系统,建立决策气象服务指标库,构建气象灾害风险影响评估业务。

9.争创全域天然氧吧示范试点市。按照《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GB/T27963-2011)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等国家标准,全力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每年抓好2-3个县域“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助力我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全方位提升三明宜居、宜游、宜养的公信力和知名度,努力将我市建成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全域天然氧吧。

(五)提升数字气象支撑能力

10.完善“天地一体化”气象通信系统。优化完善全市统一的地面广域网络系统,按需扩充市、县气象专网带宽为200M80M,有效提升实时观测资料的传输时效,实现雷达、卫星、区域站等数据到达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六)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11.建立省级人工防雹技术研究平台。配合福建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及防御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三明实施人工防雹研究基地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工防雹效果检验和技术研究,建立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多部门联合科研攻关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防雹减灾、增雨抗旱等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七)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12.建设省级人工防雹研究基地。积极争取省级人工防雹研究基地落户三明,建设相应业务用房及观测、实训、演练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

13.建设沙县国家气象观测站业务用房。规划新建1栋建筑面积约962平方米的2层框架结构的气象站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综合改造旧业务用房面积590平方米,并购置会商系统和机房系统等相关设备。

14.建设泰宁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用房。规划改造2栋建筑面积面积约127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并购置会商系统和机房系统等相关设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把气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要举措,采取有效措施部署推进本地气象能力提升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合力共为,全力配合做好重点工程的项目立项和建设工作。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强化动态管理和工作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落实保障资金。各县(市、区)政府要将“七大能力提升工程”纳入同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承担项目配套建设投资,依据原中央苏区财政政策倾斜的比例为“上级投资80%,地方投资20%”,其建设与运行维持所需经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业务维持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要加大对气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的政策、项目支持,为气象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参加省气象局的“领航强基”人才工程。人才管理部门要把高层次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政府人才专项培养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气象软件平台开发、技术装备维护和信息产品个性化需求研发。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技研究。

 

附件:三明市气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表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107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三明市气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重点工程

项目建设

总投资

建设内容

建设周期

项目所在地

1

实施三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改造

1084

三明雷达双偏振技术升级、雷达站大修和生态恢复等项目建设。

2019-2021

三明、泰宁

2

构建综合立体大气廓线协同观测网

1230

在永安、建宁、将乐、尤溪建设4部风廓线雷达、3部测云雷达、3部微波辐射计、2套大气廓线集成系统及配套基础设施等。

2019-2021

尤溪、永安

建宁、将乐

3

建设自动化一体化气象观测系统

396

建立全市地面观测自动化一体化业务体系,优化国家天气站网,升级改造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建宁、将乐、清流、明溪、沙县、大田、梅列等各建1套新型自动观测系统。

2019-2021

各县(市、区)

4

新建雨雪冰冻灾害监测系统

320

在清流、宁化、泰宁、明溪、建宁建设5套凝结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景监控系统和智能测风仪;在清流、建宁国家气象观测站各建设1套称重式降水传感系统。

2020-2021

清流、宁化、泰宁、明溪、建宁

5

建立丘陵山区短时强降雨预报系统

55

实施省级丘陵山区短时强降雨预报系统本地化项目建设。

2021

三明

6

优化升级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系统

60

实施省级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系统本地化的建设。

2021

三明

7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1102

建设全市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2020-2021

 

三明、各县(市、区)

8

建立智慧气象业务服务系统

2033

完善尤溪、清流、宁化、大田、明溪、沙县、将乐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建设市本级及各县(区、市)决策气象服务支撑系统;建立决策气象服务指标库。

 

 2019-2021

三明、各县(市、区)

9

 

争创全域天然氧吧示范试点市

 

按照市委[2019]9号文精神,全力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每年抓好2-3个县域“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

2019-2025

三明、各县(市、区)

10

完善“天地一体化”气象通信系统

150

优化完善全市统一的地面广域网络系统。

2020

三明

 

11

建立省级人工防雹技术研究平台

100

实施人工防雹效果检验和技术研究。

2021

三明

12

建设省级人工防雹研究基地

 

积极争取省级人工防雹研究基地落户,建设相应业务用房及观测、实训、演练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

2019-2021

三明

13

建设沙县国家气象观测站业务用房

555

新建962平方米业务用房、改造旧业务用房面积590平方米配套设施和购置相关设备。

2019-2020

沙县

14

建设泰宁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用房

280

升级改造1270平方米业务用房、配套设施和购置相关设备。

2019-2020

泰宁

 

合计

7365

 

 

 

备注:1.项目建设总投资=省级以上投资+市级投资/县级投资

2.项目建成后,相应的业务维持费的标准按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经费定额标准测算办法》测算,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