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日期:2025-05-13 08:57 来源:三明日报
| | | |

  摄影家搭建“拍摄点”为村民定格美好瞬间,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送上“福”字,志愿者为老人表演节目共庆集体生日……近日,“远山三人行”小分队走进沙县区郑湖乡上洋村,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为乡村生活增添艺术气息。

  我市“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创新山区文艺志愿服务的有益尝试,更是通过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文化人、融文兴业,深化“文化进万家”活动,积极推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以艺培元兴产业

  走进尤溪县下村村,满目绿意环绕,宛如一幅秀丽画卷。在知青文化园内,游客与村民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过去,提及下村村,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油茶,村里体验性与可玩性不足。为此,当地持续擦亮艺术乡建品牌,充分挖掘知青文化资源,以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为目标,引进2家文旅企业、3家文创企业和7家家庭农场入驻。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知青文化、非遗体验等项目发展,用文艺丰富村庄文化内涵。

  如今,知青文化园的知青研学、非遗体验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带动了当地油茶游、知青游、休闲游等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据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知青文化园投入运行后,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农产品展示厅销售额突破10万元。

  下村村的特色转变,是我市推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一个案例。我市因地制宜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特色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持续打响“客家祖地”“朱子故里”“万寿岩遗址”等文化品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描绘出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乡村新图景。

  不久前,泰宁县梅口乡景阳书画院、梅口古渡等地人头攒动,中国科学院附属学校60余名师生以丹霞地貌为幕布、以画笔为媒介,尽情描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处岩壁的纹理都是绝佳的写生教材,学生们在这里创作的热情远超课堂,这实现了艺术与乡村的双向赋能。”中国科学院附属学校带队教师感慨道。

  近年来,梅口乡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独特优势,深耕“艺术研学+生态教育”特色发展路径,打造了写生基地、生态研学、非遗体验三大精品项目。如今,该乡年均接待写生及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艺术研学已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而在三元区岩前村,三明学院与来闽台湾大学团队巧妙盘活村庄废弃闲置地块,就地取材,将废弃轮胎彩绘,利用光碟和竹子完成村庄微景观建设与房前屋后景观改造提升,让杂乱荒废的乡村“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为充满生气的“打卡点”。去年,首届万寿岩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活动期间,两岸青年齐聚于此,以“日间艺术创作+夜间露营娱乐”的形式,创作竹材料大地景观艺术作品,将农村大地打造成“乡间艺术馆”。

  以艺为媒聚人才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力量。

  周青、洪纬夫妇是来自浙江杭州的文艺工作者,如今是尤溪县半山村的新村民。2020年,他们初次踏入半山村,便被闽中独特的古建筑和浓厚的朱子文化氛围深深吸引,当即决定留下来,希望凭借自身的艺术特长为半山村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半山村,他们创办了新知青艺社,对一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进行改造,将其打造为大学生乡村创业的“孵化基地”。在这里,他们开展民乐、舞蹈等公益培训,指导并提升“半山汶潭农民乐队”“半山白鹭艺术团”的表演水平,还免费为村里儿童开设“自然美育教育”课程。

  傍晚时分,在那栋古民居里,电子琴、手风琴、中阮、二胡、笛子的演奏者各就其位,“半山汶潭农民乐队”成员一字排开,齐声唱起:“山幽幽,水悠悠,白鹭飞翔白云飘;千年古树诶千年绿,白鸟唱起迷人的歌谣……”在尤溪县音乐家协会电声乐分会会长、文化特派员黄世在的指导下,他们正认真排练半山村“村歌”《半月岛》。

  去年,尤溪县选派首批10名文化特派员,分别前往城关镇下村村、梅仙镇半山村、联合镇云山村、洋中镇桂峰村、中仙镇中仙村等10个具有知青文化、群众文化、诗歌文化等独特文化特色的行政村。黄世在作为其中一员,被派往半山村驻点。

  文化特派员以开展宣传文化活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宣传文化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工作方向,每人负责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多项工作任务。目前,10名文化特派员已完成当地文化调研、群众文化需求梳理和文化项目谋划等基础工作。

  “县里重视我们村,重视农民乐队,给予了这么好的资源,我们想尽自己所能,多学习、多提升,唱响属于我们乡村的主旋律。”林祥关感慨地说。

  文化艺术的感染与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文艺为民惠民,积极推动文艺资源与村民需求深度融合,开展“远山三人行”、流动舞台车、百姓大舞台、乡村音乐会、“半台戏”配送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鼓励并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扎根基层,让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

  通过文艺资源下沉,我市逐渐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乡村文化生态。去年,全市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077场,开展“三明之美”等文艺采风活动,推出《城关记忆》《沙县之味》等文学作品,推动文化艺术资源直达基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吴文凯 吴振湖 熊明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