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推进健康中国的动力(中国卫生杂志)

日期:2020-09-18 11:45 来源:三明市卫健委信息科
| | | |

  近日《中国卫生》杂志2020年第2期刊登了福建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李红的署名文章--《医改是推进健康中国的动力》,转载如下:

 

  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是推动健康中国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也是行动纲领。这项庞大而又具体行动计划的实施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制,这个推进机制就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它是健康中国核心制度。

  医改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改造和完善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因此,医改是实现健康中国的核心动力。

  要促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首先要革除逐利机制:消除政策性逐利导向,即取消药品15%加成。遏制制度性的逐利倾向,比如,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实施院长目标年薪制,让院长履职回归公益性;改革医院工资总额核定办法,实行“两个不挂钩”,即工资总额不与药品耗材收入挂钩、不与检查化验收入直接挂钩,引导医务人员回归看病角色。此外,还要切断灰色利益链。这是公立医院最深次的逐利性,需要党委政府部门下决心惩治医疗腐败。

  其次是实施合理补偿。按照三明探索的“三医联动”“腾笼换鸟”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径,即通过挤压流通领域和制药环节的药价虚高,腾出价格空间,通过价格调整等,做大医院可用于薪酬分配的盘子。同时医保同步跟进报销,并不断加大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

  县域医疗卫生要以健康为中心。中国大多数人口在县域,占全国人口70.9%,其中只有10%得大病的患者需要到城市医院就医,90%基本健康人群需要的是预防保健。但是,县域内医疗资源不均衡、难下沉的状况,无法适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需要。

  目前,县级医院横向彼此竞争,各自筑设医疗壁垒,资源不仅不能共享,甚至还相互争资源、争设备。纵向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不同法人不同、隶属关系不同,资源下沉被阻隔,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业务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县政府找不到一个能够为全县人民健康总负责的主体,没有一个机构能够承担均衡资源并下沉的职责。因此,只有进行体制整合改造或再造一个主体,这正是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发展的必然。

 

  福建省探索建设的县域医共体,简称“总医院”,计划2022年福建实现58个县域全覆盖。福建县域总医院具有三大特征:县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组成一个医共体。建立“八统一”的高度集中的内部运营机制。医保打包支付作为总医院的血缘纽带,并实行“结余留用、超支自付”的原则。总医院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总医院是县域内医疗资源的均衡器,是县域人民健康责任主体,它的建立使得县域内“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成为可能。总医院能够留住90%的人口在县内就诊,使分级诊疗成为可能。总医院的建立使得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定位更加明晰,倒逼省市公立医院更加注重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总医院的建立在县域内实现了管理体制的“管办分开”,这对实现“大卫生、大健康”的管理体制有重大实践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