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万里援大爱——来自三明的中国援塞医疗队守护当地百姓健康纪实(三明日报)

日期:2020-07-22 16:52 来源:三明市卫健委信息科
| | | |

 全体援塞医疗队员在援助医院合影。(援塞医疗队供图)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国和非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守望相助、并肩战斗。

  由三明选派的中国(福建)第18批援非洲塞内加尔医疗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赢得非洲人民的赞誉。

  这支医疗队与塞内加尔人民同心抗疫、并肩战斗、共克时艰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

  7月16日,记者通过微信进行采访,三明与塞内加尔时差8个小时,在断断续续的无线网络信号中,感受我市医疗队面对疫情,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坚守岗位,克服困难,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精神。

全体援塞医疗队员在援助医院合影。(援塞医疗队供图) 

  携手抗疫

  “进入比基纳国家医院,需要执行一套严格的防疫流程:洗手、间隔1米排队、测量体温、报告以往接触病史、若有发热现象则进入预检分诊门诊……整个流程规范有序,有效避免了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医院针对新冠病人的筛查和防控所有流程都是根据中国医疗队提出的建议制定。”市卫健委副主任、医疗队长许文盛说。

  自3月初,塞内加尔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医疗队根据疫情形势发展,三次主动向比基纳医院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提出加强院内防控措施合理化建议30余条,得到院方高度重视。

  塞内加尔新冠疫情日益严峻,医疗队当好中国驻塞使馆的参谋助手,关心在塞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的健康安全,通过视频远程培训,解答有关大家提出的有关问题,指导疑似患者隔离、救治。对确诊的华人患者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远程指导诊疗、开展心理安慰,提供必要的救治药品等。

  来自市第二医院的赖德益是医疗队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为在塞中资机构、企业及广大华人华侨在防控新冠肺炎防护、救治方面,提供远程培训、咨询和指导。

  6月初的一天,一艘渔船上接连出现了不明原因发热和咳嗽的病人,其中有4名华人。靠岸后,按塞方流程进行了核酸检测,并暂时隔离观察。赖德益第一时间与患者进行远程联系建立了微信群。通过群聊,对华人患者病情进行了初步判断和分级,并指导提供了常规对症用药。

  其中,一名姓张的船长因为咳嗽持续无缓解,出现了恐慌、焦虑、不满的情绪,在群里言语激烈,频繁流露出不配合治疗的倾向。在确诊新冠指定医院住院中,不配合塞方医生治疗。赖德益每日在微信中问询他的病情,远程视频安抚其家属情绪,给出治疗建议。在驻塞大使馆的协助下,安排患者做了胸部影像检查,排除新冠重症后,患者才摆脱了心理恐慌,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目前确诊的4名中国籍患者已经治愈。

  经受“烤”验

  7月,首都达喀尔进入漫长的旱季高温天气,新冠疫情还在持续,医院防护物资匮乏,检验科把全体工作人员分为两组,隔天轮流工作。

  中国医生每天到岗,周六坚持加班,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时拿到检测结果得到救治。

  “医院供电不稳定,空调年久失修,经常在无空调环境下工作,检验科室内仪器设备产热,室内温度都是在40℃以上。身穿里外三层的隔离服等全套防护装备,酷热难耐。”来自市第一医院生物检验科主管技师陈龙说。

  每天早晨8时工作到下午4时,为了防止室内高温导致中暑或是脱水,陈龙利用早晨上班前和中午吃饭间隙,尽可能喝下最多的水。

  工作中一旦遇到空调坏了,实验室就变成“桑拿房”,要忍受高温“烤”验,护目镜变成了“雾目镜”。微生物检验工作,需要看清显微镜下的细菌,稍有不慎,可能给患者造成误诊。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陈龙不得不暂停工作,把护目镜的雾气和汗水倒出来,才能继续工作。

来自市第二医院的眼科副主任医师曾敦征在做白内障手术。(援塞医疗队供图) 

  重见光明

  “感谢中国医生让我重见光明”。在揭开眼睛上纱布的那一刻,95岁高龄白内障患者阿马杜·盖耶露出灿烂的笑容,他紧紧握住来自市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曾敦征的手说。

  盖耶老人患白内障双目失明30多年,只能隐约看见面前晃动的手影,生活无法自理。因患者年龄大,没有塞方医生愿意冒险为他手术。

  听闻比基纳医院的中国医生已为众多当地患者重获光明,阿马杜·盖耶和孙子辗转几个小时车程赶到医院寻求帮助。

  曾敦征为老人做了检查,老人的瞳孔只能散到4毫米,晶体核5级,这意味着手术难度大,需要凭借医生的手感完成。

  眼科是在显微镜下操作,许多动作的精细程度要以零点几个毫米来度量,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并发症发生,而这些并发症在缺医少药的塞内加尔根本无法处理。当看见曾敦征眉头紧皱,老人的孙子恳切地说:“请帮帮忙,我的爷爷很想再看到光明,如果你们也放弃,他将永远生活在黑暗中。”

  曾敦征决定接下这台手术,尽自己所能帮助他,并将病人情况上报给许文盛队长,在队长的安排下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手术计划,手术进行的很顺利。目前,曾敦征已经完成300多例白内障手术。

  午夜铃声

  “铃······”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把林伙明从睡梦中惊醒,被通知有急诊病人。看一下时间,是凌晨2时30分,他一骨碌爬起床,穿上外衣,套上防护隔离衣,戴上N95口罩以及一次性帽子,罩上防护眼罩,脚上套上防护鞋套,就往急诊科赶。

  急诊科曾出现新冠死亡病例,来自清流县总医院的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林伙明虽然心里着急,但自身防护措施还是不能少的。

  在急诊科,一个30岁的男人,顶着一个大肚子痛苦呻吟,患者腹痛腹胀已经7天了。经诊断其为结肠扭转并肠梗阻,必须马上开展急诊手术。

  往常的急诊手术都要等至少半天到两天才能安排,这次运气好,只等了40分钟就接到通知:术前准备已做好,可以手术了!

  于是,林伙明来到手术室,与塞方护士在一起洗手消毒,挑选手术所需的器械。当打开腹腔,发现患者腹腔内结肠已经扩张到极致,直径足有16厘米粗。所幸肠管没有坏死。林伙明给予复位,结肠胀气予放气减压。国内腹部手术有吻合器、闭合器等器械,手术简单省时,但在这儿没有这些器械,只能像国内20世纪90年代的做法,靠一针一线的缝合。经过细心操作,手术总算顺利完成。林伙明看一下时间,已经清晨五点了。

  见证奇迹

  中医针灸科设在比基纳医院的物理治疗科里,条件极其简陋,但每天都有着感人的故事发生······

  “初次见到迪奥姆先生时,他正瘫坐在轮椅上,满脸愁容,一言不发。听说中医针灸能帮助恢复,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找中国医生治疗。”来自尤溪县总医院的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陈力说。

  陈力查阅了患者的病例资料,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希望他积极配合。经过3个星期的治疗,迪奥姆可以拄着拐杖练习行走了,有说有笑,渐渐对生活恢复了信心。迪奥姆夸奖陈力医生是他的好兄弟,等他不需要拐杖了,邀请中国医生们去他家里做客,用当地的特色美食手抓饭招待大家。

来自尤溪县总医院的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谢周顺在查看病情。(援塞医疗队供图) 

  大爱无疆

  “这里缺医少药是常态,更别说其他高端的仪器设备,有些麻醉药物在国内早就淘汰了,然而在这却不可或缺。由于接受的教育、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在专业方面,塞方医生和我们有不一样的观点。”来自市第二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罗来凤说。

  医院缺乏术后镇痛的相关器械,多数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麻醉消退,痛苦难耐。罗来凤再三说服塞方麻醉科主任同意了他的建议:在一位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上,采用了国内常用的全麻联合双侧颈浅丛阻滞,麻醉效果非常好,麻醉苏醒后,患者没有感觉到任何切口疼痛。

  罗来凤在不违反当地医疗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情况下,用实际行动和高质量的麻醉效果,让塞方医生从内心接受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理念。在几个病例示范成功后,当地麻醉医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比基纳国家医院不仅缺医少药,而且医护人员缺乏,包括中国医疗队员一共才56名医生,与三明市第一医院600多名医生相比相距甚远。

  繁重的医疗任务落在了中国医生们的肩上,有时一名医生一天手术多达8台,手术间里连多余的凳子都没有,连续工作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一天下来,膝盖非常酸痛。

  眼下当地疫情严重,他们与患者近距离接触风险很大,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时不时断电没有空调的高温下工作,但他们不畏艰苦,发挥各自专业所长,与塞方医生共同努力,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完成诊疗任务。

  “比基纳医院包括我只有两名耳鼻喉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被传染风险大,手术及行内窥镜检查需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操作时有气溶胶产生的可能,传染风险大。”来自尤溪县总医院的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谢周顺说。

  来自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骨科副主任医师陈远华,主要开展骨科手术,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开展骨科手术。

来自建宁县总医院的儿科副主任医师徐文龙在给非洲儿童看病。(援塞医疗队供图) 

  友谊“金桥”

  来自建宁县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徐文龙在新生儿科认识塞方儿科护士喀迪佳,她对于中国充满好奇,徐文龙常常给她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她都会瞪着大眼睛好奇地听着。

  喀迪佳的女儿生日时,她热情邀请徐文龙参加生日聚会,喀迪佳的妈妈很早就煮好了甜茶,欢迎这位外国友人。一家老小20多人围在客厅布置场景,准备丰盛的当地美食,孩子们围着徐文龙争相与他握手。

  徐文龙给小“寿星”准备了一个精美的布娃娃,一家人围着他问很多关于中国的问题。蛋糕上的蜡烛点燃,徐文龙与大家围在一起用撇脚的法语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其乐融融。

  “当地法律规定满15岁就可以结婚。因为经济困难,当地妇女从怀孕到孩子出生都没有做过产检,所以新生儿畸形发生率比较高,很多疾病我们在国内都没有见过。在工作中,我们与塞方医护人员互相帮助学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徐文龙说。

  塞内加尔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只有雨季和旱季,年平均气温29°C,最高气温可达40°C。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坑坑洼洼的道路,一到雨天便会漏水的房屋,近40℃的酷暑高温,时不时断电……当地卫生条件恶劣,蚊虫几乎都带有疟疾、两三层纱窗都挡不住,老鼠蟑螂时不时出来游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奋力救死扶伤,以大爱与仁心架起中非友谊“金桥”。 (三明日报记者周志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