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改,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三明日报)

——来自尤溪县坂面镇的报道
日期:2019-10-11 11:08 来源:三明市卫健委信息科
| | | |
 

尤溪县总医院坂面分院医疗人员来到蒋坑村为村民体检。

詹学鎏在给村民诊病。 

尤溪县坂面镇蒋坑村卫生所的药房药品非常齐全。

 

尤溪县坂面卫生院的自助式体检一体机。

坂面分院为村民开设按摩、刮痧等项目。
    

●本报记者 王长达 本报尤溪记者站 洪新瑜 文/图 

  9月30日上午,尤溪县坂面镇蒋坑村卫生所里格外热闹,县总医院坂面分院的10多名医护人员正忙着给40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常规体检。

  卫生所里,诊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一应俱全,就像一家小医院,村医詹学鎏时而用多参数健康检测一体机给村民做检查,时而照看煎药机,忙前忙后。“医改前我在自家开诊所。现在卫生所成了卫生院的延伸机构,有这么多帮手,我能专心行医,收入也比过去多了一倍。”他笑着说。

  近年来,尤溪县强力推进基层医改,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在坂面,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实现规范化,从过去村民求医难到如今“体检送上门,小病不出村,家家有医生,慢病有人管,一般病不出镇”,看病不用愁,健康有保障,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村医 从搞“副业”到专业

  坂面分院院长王文隽说,过去卫生院重医轻防,医生团队、护理团队、基本公共卫生团体薪酬分配不均,公办村卫生所“以药补医”,一系列问题导致矛盾重重,看病贵成了老百姓的苦恼。

  2012年开始,尤溪县以“三医联动”为抓手,推开县、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财政投入体制,建立二次奖励性绩效分配机制,激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力。特别是2017年以来,县里组建总医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保持机构性质、承担职责、人员身份、资产关系、投入机制“五不变”,将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委托县总医院管理,乡镇设立分院,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人由县总医院院长兼任,建立医务人员驻乡驻村工作制,深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村级卫生所实行人事、业务、财务、药械、信息、绩效考核、养老保障“七统一”,构成“大卫生”服务机构,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基层卫生健康安全网络。

  作为基层医疗的“细胞”,村卫生所在基层医改中受益良多,行医近30年的詹学鎏对此深有感触。

  1988年,他跟着父亲学中医,而后在卫校、县医院进修,1990年开始行医,在自家开卫生所,但过去只能看普通的病,遇到麻烦的病都要转诊到卫生院或县里。近些年,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村里多是老年人。病人少了,诊所靠卖药维持,一个月收入1000元至2000元。为了弥补收入,他搞起“副业”,加工过茶叶,办过水泥彩瓦厂。

  2016年,坂面卫生院采取“七统一管理”的模式全面改革村卫生所管理体制,卫生所作为卫生院的延伸,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在卫生院指导下,詹学鎏把卫生所搬到村部,环境一新,设施完善。卫生所开通了医保,药品零差补助,药品一年6次抽查,质量有了保障,病人相对稳定,经营有了起色。

  卫生所业务忙,经卫生院帮助,他聘了一名护士做公共卫生服务,一年有省级1200元补助,加上国家公共卫生项目补贴,可以做好公共卫生工作。

  詹学鎏说,现在村民看病相当便宜。病人看病一次10元诊费,其中8元医保报销,2元个人出。药品零差率,药价低,高血压、脑梗病人100%报销药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报销药费,高血压的病人一个月吃药30元至40元,糖尿病人吃阿卡玻糖,一个月要五六百元,报销后自己只要出100元至200元。

  王文隽说,坂面分院落实医疗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度医疗费用个人自付封顶300元。门诊特殊病种目录内全额补助,住院、统筹区域内就医或已办理转外就医的患者,其个人负担的医保目录范围内费用全额补助。

  如今,蒋坑村卫生所每月病人稳定在160人至200人,詹学鎏月收入达到4000多元。“现在也不再想做别的,就是专心行医。”

  卫生所 从“老三样”到变了样

  从以药养医到专心诊病,吾园村的村医雷瑞与詹学鎏深有同感。

  1995年,他23岁,从卫校毕业,开始行医。原来诊所就在村部旧楼,看病就是“老三样”——听诊器、体温器、中医摸脉,村里缺医少药,连感冒药都缺,诊所以药养医,药要自己调,价格偏高。

  医改改变了这一切。农村医保开通,药物统筹,零差率、药品质量有保障。现在常规药,通过“4+7”省级平台大量采购,不仅降低药价,还买到了好药,常规药品价格平均幅度下降了59%,特别是仿制药(如抗生素恩替卡维)降价90%,一盒阿莫西林原来进价3元至4元,现在通过平台采购只要2.3元。给高血压病人治病,原来只能用卡多普利这样的短效药,现在可以开替米沙坦等长效药,副作用小,药价也降低了。

  药费少了,病人却多了。雷瑞原来每月诊治病号300多人,现在增加到500人至600多人;月收入原来2000元至3000元,现在多了一倍。

  坂面有的偏远村人少,村医诊费收入低。分院引入县总医院的年薪工分制,对村医实行定性工分、定量工分考核,要求做好巡诊,根据工龄、职称、职业证书、人口多少、病人远近等指标核定,再加上公共卫生收入,收入有了保障,村医吃了“定心丸”。现在坂面村医生人均年收入达5.8万元,最高的下川村医生收入20多万元。

  总医院 “三下沉”加强基层医疗力量

  上月底,县总医院外科医生张俊朝来到坂面卫生院驻点一个星期。

  9月29日,县总医院党委书记杨孝灯带领班子成员来到坂面调查驻乡驻村、分级诊疗及村所“七统一”管理情况,今年杨孝灯已3次到坂面进村入所指导医改工作。

  2017年,县总医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实行院部资源、人才、病种“三下沉”运行机制,增强乡村医疗力量。全院204名医务人员轮换驻乡,每月下乡至少155人次。

  张俊朝说,通过各科室轮换驻点业务对接,带班带教,分院的医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医生检测更有针对性,用药也更合理了。原来卫生院连表浅的肿物切开手术都不敢做,病人也不放心,现在这已经成了医院的常规动作。

  坂面村后岐组的陈锡钦老人,今年68岁。去年他因膑骨骨折在县总医院做了手术。今年痊愈了,固定钢钉很难取,可现在不用去城里,在坂面也能做这个手术。9月13日,总医院医生下来,给他取出了固定钢钉。原来做手术,费用7000多元,个人要负担2000多元,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三保合一”后,乡村群众可以享受到职工医保待遇。老陈是建档贫困户,医保报销后,实际自己只用付156元。

  卫生院 织就全方位健康服务网络

  10月1日起,坂面分院成立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可直接进三楼诊治,医护力量的增强,分院再也不用“捉襟见肘”让医生门诊、住院两头跑了。

  近年来,分院为提高基层首诊水平,多管齐下。在县里支持下,通过厦门和泉州医高专定点委培了5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和大专青年医师,开设小针刀、针灸、艾灸、刮痧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运用政府财政投入购买数字化X光诊断系统(DR)、彩超、全自动生化仪,建设标准化手术室,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当地患者的病情可通过网络直接发给北京等大医院的名老中医远程会诊。

  在县总医院指导下,坂面分院管理不断规范,业务发展渐入佳境。从2014年到2018年,分院门诊人次由26383人上升到57441人,住院人次从802人升至1347人;业务收入结构渐趋合理,药品耗材占比下降,医务收入占比上升,业务收入增长127%,职工薪酬增长141%。

  “以健康为中心”,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分院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老年人、传染病、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融为一体。按照医防并重保健康的理念,县里组建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开展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试点,县总医院成立全民健康管理部,卫生院成立全民健康管理站,医共体内县、乡、村上下联络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健康服务网络。

  走进分院的健康小屋,用体检一体机可以自助健康检测,不到一分钟,除了生化项目之外的健康体检报告就出来了。

  2019年,市政府通过世界银行贷款购买一体机,尤溪县免费获得100台,坂面卫生院争取了8台,这样医生驻村、村医随访也有了诊断神器。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成为危害健康的杀手。坂面分院完善慢性病防控,给全镇3.8万人口建立了完善的健康体检档案,特别是对重点人群,用红黄蓝绿四色标注,红色代表高血压,黄色代表糖尿病,蓝色代表老年人,绿色代表严重精神障碍疾病;全镇慢性病分布图、管理统计表、医务人员驻村排班表全部上墙。

  分院将驻村医生与村医组成12个慢性病服务团队,在县总医院医共体慢病管理系统指导下,对慢病人群实现分级管控、立体管理,病情极不稳定“红标”患者,病情不稳定的“黄标”患者,病情稳定的“绿/灰标”患者,分别由县、乡、村三级服务团队管控。

  分村包干、健康知识讲座、信息化管理、建立微信群……分院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管理,家庭签约医生每两个月覆盖一次,平时通过手机指导科学用药。目前,高血压、2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疾病、肺结核等慢性病人群的规范管理率、控制率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乡亲 特色医术又好又省钱

  “小针刀真的有用。”近来,古迹口村民罗宗花逢人就为分院的新医术做广告。

  老罗今年74岁,除了高血压,腰椎、颈椎、肩胛骨到处痛,痛了5个月,吃药、拔罐治疗,都不行,中药吃3天好4天,要打针,不然就睡不着。

  他听人说,小针刀治疗肩痛有效果。分院的中医何新菊出会小针刀,但开始她有些顾虑,生怕做不好。院长鼓励她大胆、谨慎尝试。结果做了六七次,老罗的老毛病好了。在外地,小针刀一次就要200元,而在分院一针15元,一次只要30元,少花钱还能治好病,病痛消了,老罗甭提有多开心。

  中医药,乡村群众更易接受;脑梗病人后遗症适合中药调理;理疗等手段“治未病”也更有效。于是,坂面分院把中医药作为特色来抓,委托培养中医治疗师,组建国医堂,并扶持乡村医生开办特色中医科室。蒋坑卫生所的中药柜有400多种中药,比分院本部还要多。一次,得知一名80岁的病人上午取回了药,下午就把药煎糊了,詹学鎏就自己花了8000元配了先进的煎药机,为村民提供中药代煎服务。雷瑞是畲族,他运用当地畲药开展轻中度烧伤治疗,住院用药三五天就可以回家休养,这成了他的绝活。

  坂面闽湖是旅游胜地。分院特地为这一带培养了一名中医村医,为闽湖发展康养旅游提供医疗保障。

  蓬莱山下、闽湖岸边,医改正向纵深发展,乡村医疗服务提质提效,欢笑声在坂面这个“健康之乡”回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