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日期:2018-06-07 15:52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去年以来,我市以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为载体,以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推行“全民健康四级共保”试点工程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迈入治未病、大健康阶段。  

  在探索医共体组建过程中,考虑到当前我市首先要解决的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如何实现分级诊疗、资源下沉等问题,并充分考虑我市多数县域规模小、人口少等现状,通过深入调研,我市把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进行整合,每个县(市、区)分别组建一家总医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步调一致的医疗服务体系。横向上,加强综合性医院与中医院资源要素和功能融合,初步实现了科室强强联合、强弱联合,集聚人才、技术、资源,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县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纵向上,支持各地设立远程医疗诊断等平台,统一医共体内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资源共享。  

  在人才下沉上,我市建立了医师定期驻乡驻村制度,把医生到基层服务的时间和成效与收入挂钩,并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以尤溪县为例,2017年县总医院医生下乡共1230人次,门急诊6032人次,查房3449人次,手术98台,授课168次;在病种下沉上,合理确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诊疗病种目录,其中县级医院213种、乡镇卫生院55种、村卫生所15种,县级医院下沉病种11个。同时实行下乡工分奖励制和病种工分浮动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支付一级医院的费用、享受二级医院的服务”。如疝修补手术,在县总医院大致花费4794元,其中基金支付3413元、个人负担1381元,在乡镇卫生院大致花费2702元,其中基金支付1998元、个人负担704元。  

  此外,我市还进一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动服务导向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采取“一组团、一包干、两确定”机制,以县总医院为单位,将医保基金打包给总医院,并确定结余的医保基金可直接纳入医务性收入、健康促进经费可从成本中列支,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普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优化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少得病、不得大病;另一方面,实行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方式改革。我市作为“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DRG)收付费改革试点城市”全国三个试点市之一,目前C-DRG病种组已达788组。  

  经过一年多努力,我市医共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去年底全市已组建10个县级医共体(总医院)、2个市区紧密型医联体,初步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数和医务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49%和16.17%,基层门诊量占到全部门诊总量的54.96%;城乡居民住院个人次均自付费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2194元下降到2017年的1741元,百姓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刘莉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