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SM00100-0300-2021-00237
  • 备注/文号: 明政办〔2021〕45号
  • 发布机构: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 2021-09-15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失效
  • 有效性:废止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十四五”开发区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明政办〔2021〕45号
来源:市政府办 时间:2021-09-22 10:4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三明市十四五”开发区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915

(此件主动公开)


 

 

 

三明市“十四五”开发区发展

      

 

 

 

 

 

 

 

 

 

 

 

 

20219

 


 

目  录

 

前  言

一、“十四五”时期三明市开发区的发展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的总体发展要求

三、推动形成开放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

四、推动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推进宜业宜居的美丽新园区建设

六、进一步推进集约绿色发展模式

七、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八、推进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九、保障措施


 

前  言

 

开发区是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十三五”期间,尤其是2017年以来,三明市委、市政府推动“五比五晒”项目竞赛活动,全市围绕“十三五”规划、专项规划和国家投资导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坚持科学谋划、系统推进、高效聚合方针,抓好项目的谋划、签约、开工、投产、增资等重点环节,将开发区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开发区无论从总体规模、经济贡献,还是从产业集聚效应方面等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然而,因为三明市开发区建设起步较晚,还存在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产业链群尚不显著、特色产业群规模不大等问题。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三明市开发区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时代新特点和新要求的关键时期,也是三明市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目标、新任务。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对三明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激发开发区创新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将开发区建成三明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特编制《三明市“十四五”开发区发展专项规划》。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闽政〔20201号)、《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的通知》(明委办发明电〔202077号)等相关文件,紧密围绕福建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推动形成三明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格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园区绿色集约发展、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等,为开发区整体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确立方向和目标。

本规划是三明市开发区未来五年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指南。本次规划范围包括三明市现有的15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十四五”时期三明市开发区的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效。

1.投资规模总体攀升。三明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314平方千米,已开发面积106平方千米,累计固定资产投入555亿元以上。截止2020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208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89家,开发区已建成土地面积85.46平方公里,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09.7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80亿元。

2.特色产业平台趋势渐显。三明市初步形成了金属材料深加工、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智能机械设备、埔岭汽车工业、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机科院海西高端装备、三明生物医药、稀土、信息经济等特色产业园。利用闽西南协同发展产业融合的政策机遇,与厦门、泉州共建的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初见成效。县域开发区形成了明溪及清流氟新材料产业园、将乐轻合金产业园等专业特色产业园。

3.发展贡献不断增大。随着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大,入库税收呈现显著增长,税收贡献度稳中有升。20172020年,年均增幅达到20%2020年开发区入库税收收入18亿元,其中三明经济开发区、尼葛园、梅列经济开发区、金沙园、清流经济开发区、将乐经济开发区、尤溪经济开发区2020年入库税收收入实现上亿元。

4.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的产学研合作获得很好推动。依托开发区,三明市搭建了产业特色鲜明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三明分院、三明农科院六大科技研发平台。截止2020年,三明市开发区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103个;高新技术企业9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57亿元。

5.园区基础设施和产城融合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三明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城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招商环境不断优化。截止2020年底,三明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232亿元,累计建成道路总长82.7公里,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0余所;新建多所变电站、自来水厂,基本满足开发区用水用电需求;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基本满足开发区企业日常污水处理需求。截止2020年,开发区开通公交线路30多条、农村客运线路4条,共日发班次967班;为6个开发区企业开通企业职工通勤车,日发班次77班,较好地满足开发区日常通勤需求。目前,开发区通过自建公共租赁住房、人才限价商品房等形式,保障开发区内员工住房需求。同时,积极帮助开发区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二)“十三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明市开发区建设虽然在近年获得迅速发展,但因起步晚,整体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89个省级开发区中排名中等偏后,各项指标的总体均值绝大多数落后全省平均水平。

1.总体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难以形成以现代生产服务业、生产要素、产业配套为主的综合环境优势,难以招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投资入驻。入驻企业偏少,仅生态城、金沙园、尼葛园和尤溪、三元、将乐经济开发区、三明经济开发区等7个园区入驻企业超百家,还有四个园区入驻企业不足50家。二是产业和企业层次不高。从入园企业规模和所从事的产业项目性质看,普遍具有“三多三少”特点,即粗加工型企业多、新技术企业少;中小企业多,龙头企业少;传统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2020年全市入园规上企业占比只有28.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企业不多,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低。三是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偏低。没有一个开发区达到省定亩均220万元的标准。2020年三明市15个省级开发区亩均税收为1.4万元,仅为全省亩均税收平均值的8%

2.空间布局分散和产业集聚度低、协同度低。三明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经济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由于园区起步较晚,前期缺乏产业规划引导,客观上造成了项目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产业类型多样。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带动能力有限,产业关联度低,上下游产业链联系不健全,企业综合成本高。招商引资重规模轻质量的观念和现象依然存在,还有不少项目属于资源消耗型或中低端加工制造项目,缺乏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经济拉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3.要素制约多。一是土地和厂房利用不足,闲置浪费比较突出。园区入驻企业少,造成土地和厂房利用不足,而且受经济下行影响,各开发区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停产半停产问题,同时因为中小企业防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招商引资时项目把关不严,园区退出机制又不够完善,使得开发区内存在一些“圈地企业”和“空壳企业”,也带来园区土地和厂房闲置、空置问题。二是人才不足突出。园区人才培育机制不完备,缺乏专业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级科技与管理人才匮乏。据统计,开发区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不足全部从业人员的10%。三是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内中小微企业信用制度不完善,抵押物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另一方面,园区融资平台信用等级低,经营性资产培养不够,基本没有运营收入,导致融资难度较大。

4.管理机制体制创新不足与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开发区管委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或指导目录,没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因为定位职责不清晰,所以在园区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权责关系不相称、行政授权不充分,项目审批及经济管理效率不高等体制机制问题。园区配套服务不完善,创新创业体系还不健全,配套功能不强,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没有建立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制度性联姻体系,缺少科研成果产业化正常通道。中介服务机构较少,不能为企业和创业人员提供便利的投资、创业、咨询等相关服务。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1.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机遇。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四大技术处于融合之中并加速改变产业形态,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形成了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比如互联网+、智能制造、机器人、3D打印机等。中国和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传统的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模式将逐渐被灵活、满足个性需求的分散化生产模式所代替,多数产业的组织形态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福建省老工业基地三明市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再创老工业基地新辉煌提供巨大的全方位赶超机遇。

2.国家和福建省政策机遇。当前福建省正处于“五区叠加”政策优势累积期,即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成为祖国大陆最具吸引力、投资政策最优惠的省份之一,这不仅为福建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也为三明市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众多“机会窗口”,催生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汇集,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同时,三明市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列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执行西部地区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为开发区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202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三明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支持三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为“十四五”时期三明市开发区对接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1+N+X”政策体系,增强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发展提供重大政策机遇。

2018年以来,为解决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建立了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5市优势统筹、资源互补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域发展机制。该区域协同发展部署,为三明市探索跨市协同招商,推进产业链跨市布局,推动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尤其是在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上加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及加快推进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区域交通网络等提供重要机遇。

3.东部沿海和省内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加速的机遇。近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速度在加快。闽东南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率先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与三明市形成较大的发展级差。近年来东南沿海市场竞争激烈,普遍面临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长三角、珠三角及省内先进地区向内地进行的大规模产业转移为三明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招商引资提供重要机遇。

(四)“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1.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显著增强。目前,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速趋势,再加上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正呈现扩大化的倾向,其影响范围、持续性均可能超过预期。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叠加全球疫情影响,不但增加了“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更进一步推动全球价值链加快重构,对各地产业发展造成深刻影响,对进出口、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等国际分工、国际经贸合作方面都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因素。这种国内外的变化给三明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2.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转型发展压力增强。随着国内发展增速放缓,国内前期积累的房地产、财政金融风险等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更多努力。此外,“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可能进入低速增长,带来总需求明显下降,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一定时间和投入。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三明市开发区来说,要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政府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发展的任务将更繁重,转型发展的压力将更大。

3.区域间竞争进一步加大,面临“马太效应”和“虹吸效应”挑战。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增速放缓,社会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同区域的相对比较优势和发展潜能出现变化,导致区域空间和产业格局上都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随着主体功能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战略的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将更加集中在沿海城市和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贯通的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山区城市将面临着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这对三明市开发区招商引资、推动传统制造业落户及其智能化升级、三明市人才战略的实施等都带来挑战。

(五)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

加强三明市开发区规划建设,推动开发区创新改革,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及三明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三明市开发区承接新使命、确立新定位,进而实现新发展、达成新突破;对推动开发区成为三明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十四五”时期的总体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福建省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要求,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开发区做大总量和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竞争力强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为重点,在福建省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省老工业基地、省重点原材料和能源基地中找准三明开发区发展定位,构建科学的开发区区域布局,强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力争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三明市新型工业化主导区、创新发展引领区、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1.优化布局,协调发展。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三明市开发区发展格局,实现开发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引导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2.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创新,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十四五”期间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持续优化传统产能,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推进区域性特色产业链、价值链、竞争链加快形成,全面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新活力。

3.高效低耗,绿色发展。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降低能耗,倡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集约低碳型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将园区的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形成产业、城市、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和谐的园区发展格局。

4.内外循环,开放发展。作为内陆型后发城市,三明市开发区在资金、生产要素、销售市场等方面都以国内资源为主体,外资和外贸成分不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利用国际市场提升经济发展品质、拓展发展空间,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四五”时期,三明市开发区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念,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内外循环,开放发展。

5.壮大链群,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企业集中的平台功能,集中培育一批规划科学、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坚持产业集群规划引领、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促进以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为核心的关联企业集群发展;抓住国内外产业集群式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缺失环节招商引资,提高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促进园区、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实现园区企业共享发展。

(三)发展定位

1.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载体。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开发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提升开发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构建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的先进产业集群。

2.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引领区。积极融入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各开发区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与厦门、泉州、漳州等开发区点、线、面多层次联动,推动重大产业的跨区域链接融合,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三明市区域内外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

3.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高地。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等措施,支持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开发区为载体,努力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移(中试)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4.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试验区。结合三明市开发区发展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着力构建适应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机制、政策支持等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激发开发区发展新活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把全市各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建设主阵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战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

5.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抢抓开放机遇,拓展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平台,完善开放机制,优化开放环境,加快推进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升级发展。完善外贸服务,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开放、公平、透明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四)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规模提升。2025年,三明市开发区生产总值超过947.8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103亿元,年均增长9%,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920家,年均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0家,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5亿元,年均增长8.5%,上交税金22亿元,年均增长5%

2.开发区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25年,各开发区基本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加强各园区内产业配套和产业协作,有效避免产业无序发展和同质化竞争局面。到2025年,开发区区域合作要实现大跨步发展,跨区域合作共建或整合周边园区数扩展为6个。到2025年,外贸出口额达到68.3亿元,年均增长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亿元,年均增长5%

3.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获得大幅提升。2025年,15个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度平均值为83%以上,力争培育16个省级龙头和龙头培育企业。以三钢集团为龙头,构建“炼钢—压延—钢材制品—钢铁产品服务”发展链条,打造绿色高端钢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400亿元以上。在精品制造、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构建“森林资源培育—林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产业链条,打造南方绿色林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480亿元以上。建设绿色、高端、智能化的机械装备全产业链,打造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重要制造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1300亿元以上。构建集采矿—高纯石墨—石墨产品—石墨烯产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全国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国内先进的全国氟新材料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打造稀土材料及高端应用的产业集聚平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推动从中草药到中成药、中间体到制剂、林产品到单体香料的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链新优势,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行业示范平台、“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新基建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打造纤维—纺纱—织布—染色—后整理—服装涂层—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集聚平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950亿元以上。打造海西重要的建材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

4.集约绿色发展见成效。2025年,力争新引进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20万元/亩以上,工业用地产出强度400万元/亩以上。新增5个开发区开展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到2025年,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100%,排水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处理率为100%,园区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100%,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100%。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推进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的建设。

5.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积极引导企业应用5G、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两化融合,最大限度实现新基建的放大效应,推动三明市经济转型升级。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期末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数达到130个。

6.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进一步完善园区内道路、交通工具、供水、电力、信息、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园区功能相配套的公共生活配套设施,如建设医院、学校、商场、文化娱乐场所等,为入园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力完善园区水、蒸汽、天然气、雨污管网、园区应急池、绿化美化等基础配套工程,全面提升园区形象。加快园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安置区建设,推动生活配套和产城融合建设。“十四五”期间,15个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累计投入110亿元,用于环境整治、产城融合和智慧园区建设等项目。全面改善园区的生产、生活配套水平,推动宜业宜居、环境优美的园区建设。


1.三明市开发区“十四五”发展目标

分类

指标

2020年值

2025年目标值

发展规模和成效

开发区生产总值(亿元)

675.80

947.8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2017.17

310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09.77

315

税收收入(亿元)

18.13

22

入驻企业总数(个)

2085

3000

省级龙头和龙头培育企业数(家)

10

1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

589

750

外贸出口额(亿元)

53.52

68.3

外资企业数(家)

44

56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元)

1.23

1.6

进口总额(亿元)

47.6

61

跨区域合作共建或整合周边园区数(个)

3

6

开发区产业集聚度(%

68

83

集约绿色发展

新引进项目平均投资强度(万元/亩)

/

220(约束性指标)

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万元/亩)

366.31

400(约束性指标)

实现集中供热园区(个)

5

10

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处理率(%

98

100

固废和危废处置综合利用率(%

99.63

10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指标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指标

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

98

100

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个)

90

150

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3

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个)

103

130

园区配套建设

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亿元)

40.32

110

新建幼儿园、学校、医院含医疗站(所)

27所学校、8家医疗卫生机构,4个体育馆或健身广场、3个商服中心

增设公交线路(条)

25

公寓或员工宿舍增加(容量或投资额)()

34822

注:园区配套建设中,最右列的数据都是指“十四五”期间的累积目标额,非2025年当年数据。

三、推动形成开放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积极承接国内先进地区产业转移

三明市开发区要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特色产业特殊发展原则,以精准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要着力解决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困难,出台专项政策、搭建合作平台、畅通信息渠道,逐步破解人才、土地、资金及园区配套设施等瓶颈障碍。

“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以中关村科技园为核心的京闽合作,加快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强化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开展联合招商,将中关村科技园打造成具有老区苏区特色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的产业示范园。具体规划如下。


表2.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十四五”发展规划

分类

区划

产业定位

产业发展重点

企业数量

发展规模

创新中心

生态新城

电子商务、智能互联、生命健康

积极培育和发展创新孵化、软件设计等产业,建立类中关村的创新服务体系。

力争1年内聚集优质企业50家,3年内150家,5年内300家。

3年产值10亿元、税收3000万元,5年产值20亿元、税收6000万元。

生产基地

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明经济开发区

氟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稀土新材料

含氟新材料产业:重点引进含氟化学品、含氟半导体新材料、含氟医药中间体、含氟助剂、添加剂等产业项目;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以厦钨新能源材料为龙头的电池产业链项目;稀土新材料产业:重点引进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剂、稀土助燃催化剂、钛铁硼速凝甩带、稀土铝合金型材等项目。

含氟新材料产业力争5年内引进项目30个、新增投资50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力争5年内引进项目20个、新增投资35亿元以上;稀土新材料产业力争5年内引进项目10个、新增投资15亿元以上。

力争5年内新引进项目60个以上、新增投资100亿元以上,产值突破200亿元、税收达6亿元,并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基地,新材料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引进孵化项目并实现产业化10个以上。

生产基地

新材料产业基地

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

石墨负极、高端石墨、石墨烯应用等产业

石墨负极产业:重点发展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隔膜、电芯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高端石墨产业:重点发展高纯石墨、石墨散热片等静压石墨、核用石墨、军工石墨半导体石墨、柔性石墨等产业;石墨烯应用产业:重点发展石墨烯防腐凃料、石墨烯散热材料、石墨烯电学材料、石墨烯功能强材料、石墨烯储能材、石墨烯电子材料和石墨烯节能环保材料等产业。

力争5年内新引进碳材料产业化项目60个以上。

实现产值50亿元、税收2亿元,并推动成果转化实现产业项目10个以上。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有影响力的“产、学、研、用”以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为主的碳材料产业创新创业创造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金沙园

重点打造抗肿瘤药物、免疫制剂、医学造影等三大产业

发展抗体药和医学造影两大产业链,着力培育大健康等新兴业态,建成辐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力争1年内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3年内新引进企业10,5年内新引进企业30家以上

实现产值50亿元、税收2.5亿元,努力打造福建省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制造。提升壮大装备制造产业,力争5年内新引进企业50家以上,预计实现产值50亿元、税收2.5亿元。


(二)积极对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战略

1.用好政策推动各方参与产业合作。着力提升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共建水平。重点推动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的区域联动发展,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为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协同示范园区。同时,借鉴“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三明市特色资源优势和产能优势,积极谋划更多的产业协作园,积极推动三明市“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16个百亿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合作,探索“双飞地”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新型资金合作、投融资合作、技术合作、资源共享模式等。

2.推动区域协同招商、园区跨区域合作共建。根据全省发展战略和闽西南协同发展方向,以联手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为契机,协同开展装备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等产业补链强链招商。发挥协同发展区内“9·8”投洽会、“11·6”林博会等平台作用,共同搭建协同招商平台,建立和实施项目策划、招商推介、项目投资的互联共享机制,共同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活动。跟进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积极争取帮扶区引入更多项目入园,探索协作园联合推进产业布局优化等领域招商。以“园中园”“飞地经济”“共建园”等有效合作模式,实行“一区多园、一园多点”跨区域发展,推动资源跨区域整合发展。

(三)推动形成全市域内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1.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有序发展格局。根据《福建省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指南》中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要求,明晰各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和12个主导产业,杜绝邻近开发区之间同质化竞争,形成产业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有序发展格局。

重点推动三明经济开发区、三元经济开发区、明溪经济开发区、清流经济开发区等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园区发展;支持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梅列经济开发区、大田经济开发区、沙县金沙园等园区做大做强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已列入省级标准化试点园区建设,金沙园重点抓好高端装备产业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快新材料、小吃食品产业发展;尼葛园重点加快橡胶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建设,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生产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2.积极推动园区整合发展。推进各县(市、区)管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实行“一县一区”,允许“一区多园”、鼓励“跨区整合”。支持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分布零散的产业园区,推动“小园”提质增效、“旧区”扩容升级,挖掘内部潜力,形成规模效应,做大做强开发区。整合后的开发区,实行一个机构管理,统一支持政策、统一园区品牌、统一招商力量,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化、企业化运营模式,激发开发区发展动能和活力。推进三元区和沙县区开发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在重大项目策划、工业园区规划及对外招商合作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寻求共同研发、合作开发、异地开发,产业链合作等,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四)推动开发区外向型发展

1.利用海外客家资源,靶向对接港澳台,吸引侨资入明。三明市是客家祖地,全市11个县(市、区)有10个客家县(市、区),全市287万人,其中客家人口近200万。有资料显示,全球客家人大多与三明地域有宗亲血缘关系。目前,海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要用好三明台湾青年创业基地、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尤溪朱熹诞生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平台,密切与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系,加强与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吸引更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来明创业就业,为来明创业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

2.引进市外境外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探索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方法和模式,吸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外、境外优质企业到三明设立总部,打造总量大、能级高、环境优的开放型总部经济发展高地。根据《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市区沙县同城化产业民生先行实施方案的通知》(明政办〔202016号)文件精神,生态新城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动员市级金融机构率先入驻。加快“引金入明”,吸引更多市外金融机构、知名金融企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优先落户生态新城。

四、推动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推进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产业发展生态

1.构建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合作网络。鼓励开发区企业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技术交易会。引导他们关注与本行业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等。加大开发区内小微企业创业园、众创空间等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不断融合。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推动开展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院企合作技术攻关项目,鼓励向开发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检测服务等。鼓励开发区内企业开展产业链合作研发,加快构筑基于核心产业技术和核心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体系。

2.促进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加快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继续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双创”平台,努力构建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组成的完整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链条。国家高新区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园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支持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入境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依托园区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培育。力争至2025年底,金沙园、尼葛园分别拥有各类专长科研技术骨干1000人、500人以上。完善金沙园机科院海西分院服务体系,加大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平台、云制造平台等10个子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尼葛园国家级、省级智造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3.以“六稳”、“六保”为中心,促进五链融合。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中心,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应对风险能力。紧扣三明市着力打造的“9+2”专业特色园区,实施“一链一专班、一链一规划、一链一政策、一链一园区”的产业链链长制,采取措施稳住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突出抓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等“6+1”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抓住京闽科技合作机遇,导入中关村集团的创新资源优势,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二)促进各类产业壮大优化

1.培优做强重点产业,做大产业链。各开发区要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完善重点产业链的工作专班制度,建立合宜的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培优做强重点产业,推动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推动钢铁、机械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量,石墨和石墨烯、氟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产业、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规模倍增发展,推动智慧物流、新基建等数字产业的培育。认真贯彻落实《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百亿特色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招商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明政办〔202042号)精神,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对标重点,明确在百亿特色产业链中的任务,聚力“抓龙头、筑链条、建集群”,全面梳理、全力打通产业链的堵点断点,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健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畅通产业内部循环,培育重点产业集聚。


3.三明市开发区相关的百亿特色产业链规划

产业链类型

发展方向

龙头企业

产业链发展重点

2025年

产业链产值

涉及开发区

绿色

林业

重点发展森林资源培育、苗木花卉、油茶、木竹加工等绿色林业

尤溪沈郎油茶、永安林业、永安和其昌、尤溪红树林、福建金森

针对产业链中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较低的关键环节,在精品制造、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构建“森林资源培育—林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产业链条。

400亿元

所有开发区

钢铁

做强钢铁主业,发展多元产业

三钢集团

重点引进合金钢、特种钢生产、服务型制造等项目,突破高等级建筑结构用钢材、高性能装备零部件用合金钢、冷轧硅钢板等产品,补齐高端钢材缺失关键环节,构建“炼钢—压延—钢材制品—钢铁产品服务。

480亿元以上

梅列经济开发区、金沙园

装备

制造

产品设计—零部件制造/采购—整车(机)—销售和服务

天华智能、海西汽车等整机、整车企业

重点引进特种改装车、变速器等关键总成及轮毂、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环保设备、轨道交通、风电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机床、自动化装备、3D打印、伺服电机、减速器、机器视觉、传感器等生产项目,以及工业软件(ERP/MES/DCS等)和自动化系统集成、生产线集成服务等项目。

1300亿元以上

埔岭汽车工业园、金沙园、尼葛园和大田、将乐经济开发区

石墨和石墨烯

加强应用拓展、做大应用产业

贝特瑞集团、翔丰华

引进石墨烯导热膜、石墨烯增碳剂等项目,补齐高端石墨烯应用缺失关键环节,构建集采矿—高纯石墨—石墨产品—石墨烯产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80亿元以上

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大田经济开发区

氟新

材料

市县联动、差异发展

海斯福、东莹化工、三化公司、福建三农

推动三立福新材料公司超纯微电子新材料和六氟磷酸锂、雅鑫新型超纯系列产品清洗材料、中欣氟材氟苯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补齐电子级氢氟酸、锂电池电解液等关键环节,拓展含氟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200亿元以上

三元、明溪、清流、三明经济开发区

稀土新材料

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建立一个专业园区、形成一条产业链

三明厦钨新能源

引进稀土冶炼分离、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磁致伸缩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补齐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关键环节,拓展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80亿元以上

三明经济开发区

生物医药

提升存量,做大增量

南方制药、森美达

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园和香精香料产业园建设,重点对接恒瑞医药等知名企业,在三明布局现代中药、化药制剂、特色中间体和原料药、香精香料产品等项目,提高生物医药特色产品、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拓展从中草药到中成药、中间体到制剂、林产品到单体香料全产业链发展方向;拓展医工交叉领域,发挥三明医改“金字招牌”作用,整合并延伸医疗器械+大数据+大健康,重点对接国内医疗器械知名企业,布局智能化康复辅助产品等医工交叉项目生产基地。

200亿元以上

尼葛园、明溪、将乐、尤溪经济开发区、泰宁工业园及金沙园等

5G新基建

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行业示范平台、“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建设项目

将乐金瑞高科、瑞奥麦特、半固态研究所,海斯福

提升压铸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运用“技术+应用”的5G生产模式,开发生产5G通讯基站散热壳体、通讯基站滤波器组件等小型化、轻量化5G应用产品;生产研发5G设备全氟烯醚类密封圈,积极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场景应用、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等重点项目。

200亿元以上

将乐、明溪经济开发区

高端纺织

市县联动、差异发展

顺源纺织、鑫森合纤、宝华林

推动顺源纺织粗细络联智能数字化纱纺、旭源纺织高品质混纺纱等重点项目建设,补齐产业用纺织品、高新技术纤维等领域项目关键环节短板,加快拓展和突破天丝溶解浆技术瓶颈,打造纤维—纺纱—织布—染色—后整理—服装涂层—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集聚平台。

950亿元以上

大田、将乐、尤溪、宁化、建宁经济开发区、泰宁工业园、尼葛园和金沙园

新型建材

打造海西重要的建材产业基地

金牛水泥、建福水泥、科顺公司、日昌升

引进新型墙材生产、机制砂、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等项目,补齐高端建材等关键环节,拓展商品混凝土、水泥预制件一体化、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方向。

800亿元以上

梅列、明溪、宁化、将乐、大田、清流经济开发区、尼葛园、泰宁工业园等

 


2.推动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加强企业创新意识培育,激发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和管理改造,实现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以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目标导向,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全面推广个性化、定制化新型服务模式。以质量强企战略和品牌战略为重点,引导企业专注精细化生产同时加强发展完整产业链,全面提升产品标准化程度,促进企业为主体、市场充分调节、政府监管保障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企业积极探索与跨国企业合作交流,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形成配套协作、产品承销、联体嫁接相融合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3.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夯实新兴产业的发展根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存量提升、增量拓展,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及平台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围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能源石化、生物医药等领域,结合汽车、稀土、石墨烯等国家新开放领域,组织闽西南、闽台产业对接交流合作,构建高新产业合作区域合作基地,深化闽台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快推进育龙头补短板

1.加快龙头优势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实施开发区企业高质量和赶超发展计划,认定一批领军型、成长型企业,发挥领军型企业引领、集聚、支撑作用,全力促进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市县两级各类奖励扶持政策向开发区领军型、成长型企业倾斜。注重发现和培育“独角兽”企业。各开发区管委会要紧紧围绕“百千”增产增效行动,建立结对服务增产增效重点企业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和点对点精准服务,跟踪了解优势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最大限度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经营中的困难问题。

2.补齐产业链短板,创新产业链招商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成立专业化招商服务公司,打造招商信息平台和招商智库,在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的异地三明商会设立招商办事处,充分发挥异地商会和乡贤作用。依托开发区现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吸引高关联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在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工业园区搭建一批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延伸。支持大中型制造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及产业分工,将生产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研发设计、物流仓储配送、设备安装、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服务、财务管理等环节从原企业分离出来,向社会提供第三方专业化服务。


4.三明开发区“十四五”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序号

开发区名称

主导产业

“十四五”发展目标

1

生态新城

文旅康养

教育培训

商贸金融

1.构建具有中关村特色的三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依托中关村全国30多个合作城市和地区,链接全国创新网络及国际创新枢纽资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能互联、生命健康等三大产业,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创新中心聚集300家优质企业。2.构建养医融合的全龄化康养城市。3.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依托三明职教园、中关村创新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立足三明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技能产业人才。

2

三明经济开发区

稀土新材料

新能源电池材料

氟新材料

1.着力培育三明厦钨新能源、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公司两个重点龙头企业;2.含氟新材料高纯固体、高纯液体、高纯气体在民生和军工的高科技领域应用进行专项招商;3.2025年争取园区开发面积达5000亩以上,入驻企业4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其中氟新材料50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100亿元;着力培育三明厦钨、三化元福、三立福、台氟、研一等重点企业。4.建立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基地。

3

金沙园

高端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

食品加工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天华智能装备、厦工三重、中机数控、中机铸材等企业为龙头,着力建设完善高端装备产业链条,2025年企业数量达到70家,龙头企业6家,产值200亿元,科研平台3家。2.生物医药及食品加工:以惊石食品、未来药业、光头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培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构建以原料药生产产业链、抗体药物产业链、医学造影产业链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新优势,力争2025企业数量达到80家,龙头企业5家,产值180亿元。

4

尼葛园

纺织新材料

橡胶

化工医药

1.纺织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差别化纤维,到2025年,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建成最具功能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2.橡胶产业利用富余炼胶产能,培育、引进橡胶制品深加工项目,打造橡胶全产业链条,到2025年,打造100亿元产值橡胶产业;3.化工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到2025年,培育集聚产值达70亿元化工医药产业

5

埔岭汽车工业园区

汽车及零部件

以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着力建设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2025年企业数量达到50家,龙头企业2家,产值200亿元,科研平台5家,成为福建省载重汽车产业基地。

6

梅列经济开发区

金属材料

深加工

装配式建筑

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

1.金属材料深加产业:以小蕉实业、台明铸管、天尊铸业和百特智能装备等企业为龙头,不断延伸拓展钢材产业链,力争建成年产值超百亿的高新科技型金属材料深加工产业园,2025年企业数量达到30家,龙头企业2家,产值100亿元,科研平台1家,成为福建省金属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2.装配式建筑产业:紧紧抓住三明市作为福建省首批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利用杭箫钢构钢管束和PC新型材料技术,与杭箫钢构、省一建集团、建工集团合作,推进住宅建设年产100万㎡的钢结构、项目产值达10亿元的产业化项目,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3.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国投闽光城市资源综合利用为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产业布局和集聚,着力打造集城市废弃物综合处理、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循环经济园区,力争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科技循环产业园区。

7

三元经济开发区

食品加工

氟硅新材料

2025年,机械铸造、食品加工、氟硅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力争打造食品加工、氟硅新材料2个超百亿产业,培育超千万元工业企业(集团)10家以上。

8

明溪经济开发区

新材料

新医药

新能源

聚焦“专精特新”,持续抓龙头、铸链条,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到2025年,“三新”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以上,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4家,产值30亿元以上企业1家,新增一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市级高成长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充分发挥海斯福公司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氟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三引擎、中国氟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2.加快南方制药公司紫杉醇类抗肿瘤药号申报和红豆杉饮片等保健品生产,推动海西联合药业同上市企业合作,加快旻和、瑞德、博诺安科、瑞博奥等项目建设,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医药聚集地;3.新能源产业,继续瞄准轻型动力锂电池这一细分领域,加快形成正极、负极、电解液、隔离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国内有特色的锂电池生产基地。

9

清流经济开发区

新材料

电子轻工

精细化工

1.充分发挥萤石资源优势,通过加快高端无机氟化物、新型含氟制冷剂、含氟聚合物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产业发展,填平补齐氟新材料产业链,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推动三立福新材料公司超纯微电子新材料和六氟磷酸锂、雅鑫新型超纯系列产品清洗材料、中欣氟材氟苯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补齐电子级氢氟酸、锂电池电解液等关键环节,拓展含氟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2.产业规模扩大。培育城南园电子轻工产业,到202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超过1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21亿元,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20家,年均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91亿元,上交税金4.95亿元;3.对外合作发展有突破。全区外贸出口额达到出口交货值2.63亿元,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4.育龙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到2025年,开发区产业集聚度达82%1个以上产值超50亿企业,每年新培育3家规模以上企业;5.推动创新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6.75亿元,增加值达到11.76亿元。

10

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

智慧家电

新材料

1.2025年底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80亿元以上;新增入驻企业40家以上,其中力争新增规模企业10家以上。2.智慧家电产业:依托月兔科技为龙头,引进相关配套企业30家,力争202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3.新材料:一是依托固泰、纳新等硅胶产业为龙头,引进硅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50家,力争产值突破50亿元;二是依托同位素企业为龙头,引进同位素下游应用企业50家,力争产值突破50亿元。

11

建宁经济开发区

乳业食品加工

特种纸业

2025年,力争培育百亿以上企业1家以上,产值百亿以上产业集群2个以上,每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以上,市级高成长企业2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以上。1.打造“明一乳业生态全产业链”,到2025年建成产值100亿元的产业集群。2.培育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助驾井食品产业园为载体,扶持莲食品、笋食品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培育和发展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40家,实现产值100亿元。3.特种纸业:打造全球最大的高档薄型纸生产基地,2025年,实现产值40亿元4.推动新增长极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到2025年,新增长极产业产值达到110亿元。

12

泰宁工业园

水资源产品

竹木制品

1.水资源产业:以金湖酒业、峨眉峰水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山泉水系列产品开发,着力建设饮用水、饮料、白酒、黄酒、果酒等水资源系列产业链条,2025年达到企业数量10家以上,龙头企业2家,产值16亿元,着力建成闽西北水资源开发、研发、生产、销售基地。2.竹木制品产业。圣和家居、政泰工贸等企业为龙头,引进有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竹木制品项目,补齐产业链短板,着力发展高端竹家具、日用品、工艺品等系列终端产品,2025年企业数量30家以上,龙头企业4家,产值20亿元,竹木制品产业向朱口工业园集聚,建成朱口竹木制品专业园。3.纺织服装产业由现有的面料加工企业向服装鞋帽延伸。

13

将乐经济开发区

轻量化材料

精细化工

1.轻量化材料产业:以金瑞高科、瑞奥麦特等企业为龙头,着力建设完善轻量化材料产业链条,2025年达到轻合金企业数约30家,龙头企业3家,产值200亿元,科研平台4家,成为福建省轻量化材料产业基地;2.精细化工产业:以旭牧联、万科医药、缘福木质素、久策气体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产业集聚,力争2025年产值100亿元,科研平台1家。

14

尤溪经济开发区

纺织

机械

电子

1.总量规模扩大。到202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园区入驻企业达到60家,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亿元,上交税金3亿元。2.出口规模扩大。全区外贸出口额(含出口交货值)达到15亿元。3.育龙头。到2025年,力争培育1个以上产值超百亿企业,4个以上产值超50亿企业,每年新培育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以上。

15

大田经济开发区

铸造和装备

制造

1.2025年,园区生产总值超过11亿元,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家,开发区产业集聚度达95%2.铸造和装备制造产业:以清航无人机、展晖机械等企业为龙头,着力建设完善产品设计金属材料零部件制造整车(机)销售和服务的产业链条,2025年企业数量达到100家,龙头企业10家,产值100亿元,科研平台1家,成为福建省铸造和装备制造产业基地。3.纺织服装箱包产业:以新隆上超纤、卓立达、飞鹰实业等企业为龙头,着力建设完善“超纤无纺布PU树脂PU服装箱包”的产业链条。4.石墨产业:科华石墨等龙头企业,着力构建集石墨矿开采高纯石墨石墨负极材料及产品运用为一体的产业链。


五、推进宜业宜居的美丽新园区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以列入全省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园区的金沙园、尼葛园为建设重点,各开发区要按照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行业建设标准规范,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七通一平”,构建完善的“五网”基础建设体系。重点加强开发区各产业园区与高速公路、城市新区、物流场站和城市交通主要干道的连接,构建一园多区之间以及产业联系紧密的园区之间高效、迅捷的现代化交通运输通道,提高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园区联动发展。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抓好水源、输配电网、油气管网、充电设施等建设。鼓励各开发区建成一批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加强园区集中供热建设规划,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促进用热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发展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冷链物流、仓配一体化、共同配送、货代、信息平台、无车承运等项目,引导物流集约发展、实现信息连通共享、创新组织运营模式、提升仓储配送功能。加快推动电商物流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各开发区污水管网、雨水管网、供水管网、燃气管网、地下综合管廊等地下管网项目建设和改造升级,园区出水水质指标力争达标排放。

(二)推进园区安全生产和风险应急体系建设

对标国务院安委会20206月印发的《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文件要求,“十四五”期间各开发区要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各开发区要编制客观、科学的风险评估报告,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突发风险应急预案,将安全生产、消防纳入总体建设规划,并与城乡规划相衔接,确保园区与人口密集区、重要设施、敏感目标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卫生和环保防护距离。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协调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统筹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定期组织企业开展安全管理情况检查或互查。加强开发区防洪排涝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洪排涝的能力。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善抗震防灾系统,统筹布局避难疏散场所。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加快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的规划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防灾指挥系统、避难场所、避难疏散通道、生命线工程、应急救灾物资等综合防灾应急保障系统,提高开发区综合防灾保障能力。推动高效智能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根据《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GB/T392172020)第6条“化工园区应根据自身规模和产业结构建立必要的安全应急体系”要求,“十四五”期间要高效推进三明经济开发区、黄砂化工园的特勤消防站建设,通过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实训演练等方式,切实提高特勤消防站的区域协同救援能力。

(三)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一体化进程

1.优化园区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2.加强园区设施配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与城区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3.加强园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美丽新园区。要加大园区绿化建设和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园区市容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的精细化管理,打造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的美丽新园区。通过对园区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景观节点的整治提升,全面提升园区的颜值,为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夯实基础。

(四)推动以“新基建”为核心的智慧园区建设

1.推进园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鼓励条件成熟的开发区进行智慧园区建设试点,从实际应用端和产业端角度,制定符合园区特征和要求的“新基建”专项规划,以信息化为引擎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5G、固网“双千兆”和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完善园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工业领域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可发现和风险可防范能力。搭建智慧园区数据管控平台和云存储中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全面共享,支撑园区企业服务、现代物流等特色应用。

2.推动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重点依托将乐金瑞高科、瑞奥麦特、半固态研究所等公司,提升压铸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运用“技术+应用”的5G生产模式,开发生产5G通讯基站散热壳体、通讯基站滤波器组件等小型化、轻量化5G应用产品;以海斯福公司为龙头,生产研发5G设备全氟烯醚类密封圈,积极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场景应用、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点推进顺源纺织粗细络联智能数字化纱纺项目。鼓励装备制造业以海西重汽、天华智能、机科院海西分院等为龙头,通过引进一批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超高精密数控装备等智能制造项目,提升产业链整机整车配套水平,提升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建设激光大跨度龙门加工、机器人三维切割、机器人熔敷工作站,打造光纤激光基地。打造绿色制造+产业互联网基地。推动中机焊业与央企围绕再制造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打造耐磨制品与轻量化技术及大型装备易损件修复再制造基地。实施“智能网络工厂系统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数据云系统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供应链生态平台研发中心。


5.三明市开发区“十四五”美丽园区建设规划

序号

开发区

传统基础设施(路网建设)

智慧园区

平台建设

配套设施

1

生态新城

三明市第一医院新城分院项目配套路网,长约0.7公里,总投资1400万元;三明市生态新城学校周边路网项目,长约0.5公里,总投资900万元;揽月山人才房周边路网,A线设计全长约510米、B线设计全长约270米,总投资1600万元;三明生态新城疾控中心周边路网项目,长约0.9公里,总投资2500万元;党校周边路网,约1.6公里、总投资3717万元。

投资1.5亿,建设“健康三明”智慧医疗产业园

投资10亿元,三明生态新城人才房配套项目,包含12班制幼儿园1所,新建人才房约984套,1幢商业办公楼,并配套建设停车位、道路、给排水管网、电力管网、通讯管网、绿化工程、照明工程等附属设施。

2

三明经济开发区

投资1亿元,建成规模3m3/d的污水处理设施,满足三明经济开发区40.7平方公里范围的污水处理;投资2亿进行路网建设;投资2000万元,用于园区绿化、美化等。

投资2.5亿,智慧园区安环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

拟建医院1公交场站1,特勤消防站1

3

金沙园

路网建设总投资4.5亿元。其中,新建道路约4公里、改建道路1公里;北部新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及管网建设,日处理量1.3万吨;沙县东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6万吨;土石方平整100亩;边坡支护、绿化、路灯工程;龙湖公园提升改造项目。

拟建学校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占地70亩,总投资约1亿元;幼儿园1所,占地10亩,总投资约2000万元;公交场站1个,总投资约400万元。

4

尼葛园

投资3.5亿元,北部新城修建主干道约10公里,土石方平整700万立方,以及边坡支护及绿化、污水处理工程、路灯工程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开展北部新城化工及生物医药集中区安全环保专项建设,包括危废、固废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实施园区智慧环保工程、网络智慧园区建设工程、物联网工程

加大园区教育、住宿、文体等方面投入,重点推进园区中央食堂建设,并完善现有公租房周边绿化、停车场及其他配套设施。

5

梅列经济开发区

路网建设:投资2亿元,重点建设泉三产业园实证AB线道路和泉三路、明州之路,道路总长约4公里;投资300万元,对园区400米灯芯笼道路修缮;投资1亿元调水工程及第二供水厂建设,投资800万元投资泉三产业园的污水网建设,铺设污水管道4公里,完善360平台流方和380平台边坡整治;投资20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

进一步完善综合安环管控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服务。投资1.6亿元,建职工宿舍及生活配套服务区。

6

三元经济开发区

电力迁改3000米;15000㎡标准厂房。黄砂化工园配套特勤消防站、监控中心。园区绿化投资0.3亿元。

建设智慧园区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

17000㎡综合大楼(包含会议室、人才公寓、办公等功能)、4573㎡管理服务用房、人行道2000㎡、绿化面积1000㎡等。

7

埔岭汽车园

路网建设1亿元,包括生产性配套设施及配套的雨、污管网、强、弱电、路灯、绿化等附属设施和堆场、停车场等其他配套设施。

安置户166套,公寓增加618套。完善永安市南门小学建设,推进公立幼儿园建设,城投玺院幼儿园投资额800万元,建筑面积2177平方米;增设5条公交线路。

8

明溪经济开发区

实现“七通一平”。实施220KV变电站建设,建设集中供热站、消防救援中心和垃圾转运站。加快推动集中区南部片区开发建设,推进集中区与军民融合产业园道路、管网互联互通。对工业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完善园区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三大智慧模块建设

重点推动药谷小镇实小东部校区、职中迁建、医疗配套、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建设,优化公交出行线路。

9

清流经济开发区

金星园:继续完善园区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城南园:继续完善园区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集美(清流)共建产业园项目建设和意向入驻企业的服务工作;氟新材料产业园:完善高宝片(一期)、氟新材料产业园的“五通一平”及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增加公交线路2条,建立学校、医疗园所3个。

10

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

新建路网总长约10公里,总投资1亿元;新建给水管道5公里电网10公里燃气网5公里,总投资约1亿元。新建地下污水管网、排水管网各10公里,总投资约0.5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总投资约0.5亿元。新建加油站一座,总投资约0.1亿元。新建标准厂房6万㎡及配套设施,总投资约3亿元。绿化总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亿元。

进一步完善综合安全管控平台,总投资1亿元

拟建幼儿园一所、商服中心一个,增设公交线路3条,公寓或员工宿舍增加600套,总投资约3亿元。

11

建宁经济开发区

总投资7.2亿。道路建设,总长25.6千米,投资额3亿;水电燃气网建设3.7万米;污水处理厂两座,处理规模大7500/日,污水收集管网22千米;积极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扩容的五通一平,完善园区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气、雨污管网、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

投资4900万,建立互联网综合安全管控平台建设包含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物联网监管、污水废气在线监管三大功能模块。

职工宿舍楼,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幼儿园一个,规划用地面积8000平方米;商服区规划新建商服建筑10000平方米、医院8000平方米、保障房(2幢)15000平方米,公交服务管理用房1000平方米、垃圾中转站2处;道路配套建设、景观工程等。

12

泰宁工业园

路网建设投资2.4亿元。建成大洋坪工业园至高速北互通口连接线道路;新建区内主干道路5公里(含雨污管网、路灯等附属设施),实现已开发区域道路全线贯通;改造老旧园区道路、管网等设施1.5公里及相关配套设施。美化、绿化、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建设投资1.28亿元,完成生态环境治理系列工程,新建挡土墙5200立方米、挡土坝600米,绿化41000平方米等;规划新建集中供热管道8公里。

投资500万元,完成园区企业智慧用电、园区智慧井盖、指示灯、宣传栏等相关智慧安防、环保设施。

总投资1.66亿元,规划自建标准化工业厂房(孵化中心)4万平方米,物流仓储中心0.7万平方米,并通过园区营运公司收购园区部份企业闲置厂房;规划建设集办公、商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楼12幢,公寓增加30套;规划建设小学1所;增设公交线路3条。

13

将乐经济开发区

积善工业园四期主干道工程道路长2.5公里,投资约0.37亿;积善工业园四期支路网(一期)工程道路长约2公里,总投资约0.15亿;积善工业园四期拦渣坝泄洪沟工程,箱涵全长1.7公里,总投资约0.5亿元;积善园区公共管廊及电力支架建设工程,总投资0.9亿元。

安环综合管理智能平台建设

拟新建1所医疗服务站、1栋商服中心、商服东区公租房(AE栋)、新增公交站点5个,线路延伸至四期末端。

14

尤溪经济开发区

进一步完善园区(重点是城南区的建设)工业平台、道路、供水、雨污管网、供电、供热、供气、园区应急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园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是城西园商住商贸小区建设。

15

大田经济开发区

拟投资3.5亿元进行路网建设,其中包括上京园110kv变电站建设;园区远期用水下岩水库取水点建设;罗丰园110kv线路工程和9万立方“小山塘”建设,确保园区水、电、路畅通。投资1.5亿元,进行美化、绿化、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建设

拟投资2亿元,建设智慧园区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

投资3亿元建设职工公寓、综合办公楼、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幼儿园、学校、医院(医疗站)等3所,公交线路增加3个,公寓增加1500套。

 


六、进一步推进集约绿色发展模式

(一)进一步强化土地集约和环保管理

1.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发挥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作用,引导工业项目优先在开发区建设、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区应集中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用于吸纳中小企业入园,解决中小企业区外选址分散建厂问题。新入园项目应当严格执行行业用地标准,主要指标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并遵从土地出让时的约定条件。因安全、环保等因素,确实需要降低建筑容积率标准的,应当经专家论证可行后,方可适当降低标准。园区原有项目提高产能需要改建扩建的,在原项目用地容积率达标的情况下,才能提供新的用地;鼓励引导企业对原有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容积率,新增建筑面积不加收土地出让金。加快批而未供与闲置土地处置,积极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持续推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发区内企业转型升级,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文化等新兴产业及我省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或高科技服务业的,实行5年过渡期政策。过渡期内,暂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过渡期满,需办理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手续时,以协议方式办理;转型升级项目不再继续经营的,仍按照原规划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2.强化环保监管。建立开发区环保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开发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及日常工作开展,明确领导机构、职责分工及工作任务;开发区成立环保工作站,专门负责开发区环保日常工作。开发区管委会与各企业负责人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统一思想、落实措施,以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开展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情况及其潜在环境问题等大排查,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建立“一区一档”。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创建,加快园区雨污水管系统、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改造。高新技术开发区要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高排放企业入驻,支持企业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技术研发。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要严格按照园区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严格项目准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金沙园、尼葛园、将乐经济开发区、埔岭汽车园、清流经济开发区、三元经济开发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数字化实时监测和智慧管理。

(二)积极推动园区绿色转型

“十四五”期间,各开发区通过完善绿色发展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园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力争在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上有重大发展突破。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的功能引导作用,从法律、制度、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扶持企业突破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其主动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重点支持企业在智能制造、工艺优化、产品升级、绿色发展、增资扩建等方面进行技改。开发区办公用房等民用设施符合绿色建筑标准,鼓励采用装配式建筑。

(三)促进低碳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

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低碳发展。在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中推广节水的工艺技术。促进高耗水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园区可通过削减重点耗煤企业用煤、关停改造燃煤设施、加强煤炭的超低排放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发展清洁能源等方式,有效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增强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搭建循环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从产品链和废物链两个方向出发,引进补链项目,完善生态工业链和工业共生网络,形成企业间互利共生及区域层面的物质循环,形成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七、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

1.实施园区分类管理。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两个市管园区(生态新城、三明经开区)及其他省级开发区分别实行不同管理模式。

2.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根据园区需要,按照“能放尽放”原则,除国家和省明确规定外,将相关行政审批权下放到条件成熟的开发区,赋予开发区建设发展更多的自主权。

3.创新开发区运营机制。完善提升“园区管委会+公司”模式,做大开发区建设发展公司企业规模,实现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实现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实行“按岗定薪、按绩奖惩”的薪酬制度,按照贡献率、岗位工作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聘用人员岗位薪酬标准,调动园区聘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开发区管委会权责清单,理顺开发区与所在县(市、区)关系。

4.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对新入驻园区的企业在当地缴交的税收地方实得部分,5年内,由受益地财政全额拨付园区用于支持园区加大建设力度。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形成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在扣除应上缴中央和省上的各项资(基)金后,按规定用途安排开发区用于债务还本付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土地利用机制

1.严格土地集约利用。严格项目入区门槛,积极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原有项目需要改扩建的,在原项目用地容积率达标的情况下,方可提供新的用地。

2.统筹合理使用土地。建立开发区土地报批协调机制,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出台实施细则,推进有条件的开发区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方式供应除住宅项目以外其它各类产业用地。

(三)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

1.推动园区对标建设。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强化要素保障、增强工作合力,落实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任务。推进园区及周边城镇教育、医疗、住宿、文体等方面加大设施投入,建成具有综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具备职工子女就学、职工住宿、职工文体活动等公共设施功能,满足园区职工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

2.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开发区规划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等有机衔接,促进“多规合一”,保障园区中长期发展空间。在各自开发区内确定12个主导产业,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四)强化园区要素保障

1.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债务信息分析和风险研判,牵头建立“借、用、管、还”相统一的园区债务管理、偿还与风险管控机制,通过广泛培植财源、严格预算执行、加强财务管理、债权债务置换、依法处置闲置资产、引入社会资本方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消化存量政府债务,减轻偿债压力,并建立健全开发区监督管理机制,从严管控开发区新增政府债务。

2.完善企业帮扶机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园区干部在项目建设、企业服务、投融资等领域干事创业、担当作为。采取“一企一策”等灵活方式,进一步完善挂包帮扶企业和专班工作机制,确保开发区内每个重点项目(企业)由一名县处级领导总体协调,一个县直部门、一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具体联系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手续办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为企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八、推进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一)探索简洁、高效的审批形式

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和管理措施,扎实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压减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依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办事流程,采取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等举措,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畅通、变通、沟通”服务,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对符合准入条件和相关要求的企业投资项目可实行容缺预审+承诺制的审批形式。积极探索在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推行“留号托办”、“过路盖章”的高效审批模式。

(二)打造全方位的政府服务模式

1.推进“五办工作法”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将疫情期间推行的“五办工作法”(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邮寄办、智能办)常态化、长效化。优化“e三明”全流程网上办事平台,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移动端政务服务。全面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启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实现24小时行政审批自助服务。在政策培训、集成审批、一链审批、重大许可、政策兑现等方面不断探索,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

2.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用好企业服务微信群、干部挂点联系和“企业服务日”等载体,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企业的方式,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帮扶机制。推广多部门上门办公模式。自然资源、应急、生态环境、人社等部门要逐步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或者派员进驻开发区现场办公,推进审批监管无缝互联互通。

3.推动惠企政策落实更精准、更迅捷。抓好惠企政策兑现,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对确需企业提出申请的惠企政策,合理设置并公开申请条件,简化申报手续,加快实现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快速兑现。

(三)加快构建综合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健全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等功能。鼓励信息咨询、项目评估、技术转让、销售服务、物业管理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入驻园区,为园区内各类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四)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

做好中国(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4.0版和贸易便利化改革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开发区进出口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次性申报覆盖率。开发区要积极对接高等院校外贸专业人才、海关官员、省市科技特派员等帮助进出口企业熟练利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其它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服务和功能,全面高效获得关、港、贸、税、金一体化全链条服务,用足用好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进口“两步申报”、高级认证企业特殊通关等服务模式,缩短通关时间,减少通关流程。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三明市开发区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应急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不定期研究协调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园区产业项目引进、审批落地、协同创新、要素资源保障、跨区域产业布局等进行统筹协调。

(二)加强规划落实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开发区落实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各开发区要对照本规划文件制定细化工作方案,根据本开发区实际,确定开发区具体发展目标,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对15个开发区的动态监测分析,进一步健全年度监测评估机制,完善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和动态调整修订机制。制定《三明市开发区综合考评工作方案》,科学制定考评细则,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开发区给予奖励。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