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SM00100-0300-2021-00196
  • 备注/文号: 明政〔2021〕3号
  • 发布机构: 三明市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 2021-07-13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失效
  • 有效性:废止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明政〔2021〕3号
来源:市政府办 时间:2021-07-19 17:18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三明市“十五”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明市人民政府     

2021713

(此件主动公开)


 

 

 

三明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17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存在问题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章  实施路径

一、致力提质扩量,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一)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

(二)新材料产业

二、突出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特色产业

(一)新型建材产业

(二)高端纺织产业

(三)林产加工业

三、注重统筹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一)工业互联网产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

第四章  主攻方向

一、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突出龙头带动,形成整体发展新格局

三、提升园区承载,拓展集聚发展新空间

四、抓好绿色制造,构筑生态发展新导向

五、致力协同合作,谱写开放发展新篇章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前  言

 

历经60多年的发展,我市积淀了深厚的产业基础、社会基础、人才基础,工业已成为三明最坚实的经济基石。科学编制、有效实施全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对持续做优“工业基地·活力新城”品牌,做实做足“四篇文章”、着力“产业优”,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具有重大意义和长远影响。

本规划根据《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环境、总体思路、实施路径、主攻方向、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提质增效与提速增量并重、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并举,持续做实做足“工业三明”文章,深化“五比五晒”,强化项目攻坚,拓展提升“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有力巩固了全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谱写“三明实践”工业篇章,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

(一)工业总量持续扩大。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5698亿元增加到20201022亿元、年均增长7.2%,为2015年的1.46倍,占全省比重从6.3%提高至6.5%,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中上位次。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先后实施三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4.1%17.5%,共有501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累计完成投资311.12亿元,带动全市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7.5%;新增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企业实力稳步增强。规上工业企业数达1772家,产值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97家、为20154倍;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9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4个,六氟异丙基甲醚、石墨负极材料等产品填补国内、省内空白。

(四)质量效益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加至141.18亿元,为2015年的2.16倍;规模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91.87元,较2015年下降0.03元;实现工业增值税26.7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2.94%、比2015年提升0.94个百分点。

(五)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闽西南等重点区域,“十三五”期间先后组织120场产业链专场招商活动,策划实施、引进落地了翔丰华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科顺新型防水材料等一批产业支撑项目,共对接民企合同项目747个、总投资1455.43亿元。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0%

(六)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每年实施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120个以上、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较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26家企业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

(七)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2%、能耗增量控制在128.97万吨标准煤,全面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2017年度、2018年度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分别居全省第1、第2位。累计创建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工厂、2个省级绿色园区、2家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十三五”期间共退出煤矿58处、淘汰产能437万吨/年,退出铸造企业9家、淘汰产能1.925万吨,水泥企业4家、淘汰产能29万吨,提前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存在问题

三明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产业偏老、偏重特征仍然比较突出。从产业层次来看,全市近六成的企业属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行业,工业品中60%以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2%,工业外向度仅2.6%。从企业规模来看,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带动作用不强,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体平均产值2.9亿元,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97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的5.6%,其中产值百亿以上企业仅1家。从创新能力来看,2019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0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50.7个百分点,列全省末位;202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4.3%,高层次ABC类人才只占全省2.2%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三明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巩固提升拓展“三明实践”,做实做足“工业三明”文章、着力“产业优”、深化“五比五晒”,做优“工业基地·活力新城”品牌,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促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推进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新时代新三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工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新一轮技改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企业技改效益评价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研究院为平台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攻关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人才领军团队,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

——坚持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机器换工”,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融合发展标杆,构建数据驱动型制造业发展新生态,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以数字赋能增强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

——坚持集聚发展。围绕“433”产业新体系,突出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坚持合算又合规、优惠与贡献对等,“一企一策”培优扶强龙头企业,“一业一策”强链补链延链,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高水平、专业化协作配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竞争力,打造一批高质量、标准化工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带来的政策红利,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做实做优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央企、省企、民企、外企对接,用好“产业链招商地图工作法”,加强商机项目策划,积极承接京津冀、粤港澳、闽西南等地区优质产能转移,精准招引一批技术先进、工艺领先、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加快填平补齐产业链条。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强绿色技术研发、绿色设计产品开发、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创建,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转型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

三、主要目标

——工业规模质量进一步优化。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市GDP增幅,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40%以上。

——主导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25年,力争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两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分别突破2000亿元、540亿元,建成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10家以上,产值超500亿元工业园区2个以上。

——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改造提升新型建材、高端纺织、林产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五个产业产值分别突破800亿元、1000亿元、1200亿元、200亿元、220亿元。

——技改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到2025年,每年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00个以上,全市存量企业70%以上的生产设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5%以上。

——节能降耗水平进一步提高。2025年,完成省政府下达“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大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能耗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

 

 

 

 

 

 

专栏: “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

目标

属性

工业规模质量

1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

6.5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

%

8

预期性

3

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0以上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0以上

预期性

主导产业竞争力

5

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产值

亿元

2000

预期性

6

新材料产业产值

亿元

540

预期性

7

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

10

预期性

8

产值超500亿元工业园区

2

预期性

优势产业发展

9

新型建材产业产值

亿元

800

预期性

10

高端纺织产业产值

亿元

1000

预期性

11

林产加工产业产值

亿元

1200

预期性

12

工业互联网产业产值

亿元

200

预期性

13

生物医药产业产值

亿元

220

预期性

技改

创新

14

每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

300

预期性

15

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

%

25

预期性

节能降耗水平

1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0以上

预期性

1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约束性

 

 

第三章  实施路径

 

一、致力提质扩量,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按照“壮龙头、促延伸、强配套”思路,深化拓展“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提升三钢集团、海西重汽、天华智能、翔丰华、海斯福、厦钨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带动力,加快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两大工业主导产业提质扩量,打造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

1.钢铁产业

1)发展目标。持续做大三钢集团规模,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钢材深加工,加快钢铁产业链拓展延伸,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48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绿色高端钢铁生产基地。

2主要领域。钢材行业重点突破高性能装备零部件用合金钢、冷轧硅钢板等产品,延伸规模化工程钢结构、钢筋焊接网等制品,配套实施节能环保工程,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构建“熔炼—压延—制品—产品服务”发展链条。金属复合材行业重点突破资源节约型不锈钢复合板和钛钢、铝钢、铜钢等复合板,延伸不锈钢(复合材)化工容器/储罐、医疗器械、建筑装饰件、车用配件、厨卫制品等不锈钢(复合材)零部件。

3发展路径。围绕“再造一个三钢”目标,用好用足“一企一策”,立足三钢集团板材、圆棒、线材产品优势和小蕉实业短流程铸造产能优势,策划引进金属制品材下料中心、工程机械配件、模具加工等项目,突出抓好三钢高炉技改、产能置换、闽光物联云商、大数据中心等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加快突破高等级建筑结构用钢材、高性能装备零部件用合金钢、冷轧硅钢板等产品,主动对接装备制造和装配式建筑需求延伸产业链条,抓好三钢上游生产物资加工和下游废弃物资加工企业整合,努力把三钢集团打造成为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铜铝金属制品重点加快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凝固模拟技术等研发,抢占高端化、个性化铸钢件、锻件市场。

2.装备制造产业

1)发展目标。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以海西重汽、天华智能、机科院海西分院等为龙头,提升产业链整机整车配套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载重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全省重要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绿色高端铸锻产业基地。

2)主要领域。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重点以海西重汽、永安轴承、三明齿轮箱等龙头,引进特种改装车、变速箱等关键总成和轮毂、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构建“产品设计—零部件制造/采购—整车(机)—销售和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载重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机械行业依托厦工三重、天华智能、毅君机械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挥机科院海西分院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装备、高端数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铸锻行业按照“一区四园”模式,重点打造以泉三高端装备、将乐半固态成型铸造、沙县精密铸造、大田中高端机械铸造为主的铸锻产业集群。

3)发展路径。以海西重汽、天华智能、机科院海西分院、宁化月兔等成套装备制造企业为重点,“一企一策”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扩规上量,持续壮大整车、整机制造规模,带动一批高端零部件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加快集聚,孵化一批高端铸锻件生产、精密模具加工、工程机械零部件等产业上游企业,培育一批轴承、齿轮、液压泵、液压阀、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提升一批工程机械、数控机械、产业机械等成套设备生产企业,引进一批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超高精密数控装备等智能制造项目,提高整车整机及零部件产业链完整性,提升产业智能制造水平。以“轻合金、轻量化”为发展方向,开发轻合金系列产品,做大做优将乐轻合金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平台,发挥好机科总院先进半固态成型技术优势,开展半固态压铸及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等建设,努力形成国际领先的轻合金产业研发和孵化基地。发展先进装备铸锻、精密铸锻、大型机械铸造,重点扶强做大开诚机械、毅君机械、金圣特钢、金瑞高科等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条持续拓展。

(二)新材料产业

1.氟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坚持“市县联动、差异发展”,用好用足我市萤石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填平补齐电子级氢氟酸、锂电池电解液等关键环节,拓展含氟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一批有国际话语权的“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建设1-2个循环经济水平先进、产业能级高端、安全环保管理严格的氟新材料示范园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国内先进的全国氟新材料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2)主要领域。高端专用电子化学品方面,集成电路用湿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G3及以上水平集成电路用湿电子化学品,攻克湿电子化学品物理提纯、分析检测、混配工艺等关键技术,形成“生产者-使用者-废液处理者”闭环交易的循环经济模式;锂电用氟材料重点发展高品质六氟磷酸锂、含氟添加剂,鼓励发展锂电专用的含氟聚合物、高端锂金属电池用含氟正极材料;含氟电子特气重点发展绿色环保、附加值高的含氟电子特气,促进含氟电子特气在国内外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高端电子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含氟特种中间体方面,含氟医药/农药中间体重点试点含氟中间体工业园区清洁生产,满足不同行业对含氟中间体的个性化需求;其他特种中间体重点发展高性能含氟聚合物改性用特种单体、含氟液晶中间体等,加快建立含氟医药/农药产业化研发中心。环保型含氟表面活性剂方面,重点发展全氟辛基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其盐类及其相关化合物的环保型替代品,加强对替代品环境持久性、生理毒性等方面研究,确保替代品安全可靠。

3)发展路径。落深落细《三明市氟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依托三元、明溪、清流、吉口四个氟新材料产业园,发挥三农、海斯福、东莹化工等龙头企业的产品、技术、市场优势,以商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项目,发展壮大半导体及芯片清洗材料、氟新材料制品加工、含氟锂电池材料等产业链。加快实施雅鑫电子新型超纯系列清洗材料、海斯福四期含氟精细化学品等重点项目,推动昆山立邦超纯微电子新材料和六氟磷酸锂、中欣氟材氟苯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推动氟新材料产业循环发展,支持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副产物循环综合利用,建立企业间循环经济生态链,实施AMG利用金氟化工含氟无机盐生产铝合金等一批产业链拓展延伸项目,打造氟新材料绿色产业基地。推进氟新材料“一区四园”安全、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争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

2.石墨和石墨烯产业

1)发展目标。围绕“一纵三横”产业布局,以“一区两园”为载体,大力推进石墨和石墨烯产业纵向发展,重点在石墨负极、特种石墨、石墨烯应用等三个方向上,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有科技含量、成长性好的企业,构建集采矿—高纯石墨—石墨产品—石墨烯产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建设全国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

2)主要领域。石墨负极材料方面,加快建设石墨负极生产基地项目,提前布局硅碳复合材料等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电负极材料,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墨负极生产基地。特种石墨方面,支持鼎丰碳素开展等静压石墨关键技术攻关,补齐碳纤维针刺预制体等缺失环节为特种石墨生产提供上游原材料配套,推进福碳年产2000吨高端特种石墨生产线项目建设,力争特种石墨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石墨烯应用方面,对接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大健康、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需求,推动向导热导电材料、石墨烯基储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防腐涂料、复合材料等领域发展,提升石墨烯新材料适配性。

3)发展路径。重点扶持培育翔丰华、贝特瑞、科华等龙头企业,推进石墨烯导热膜生产线、翔丰华三期、科华石墨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贝特瑞深瑞石墨烯导热膜、华兴达石墨烯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尽快投产达产,策划石墨烯先进涂料、石墨烯导电膜等项目。依托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永清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应用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加强技术对接与成果转化,深化与贝特瑞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展微晶石墨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进本地微晶石墨在增碳剂、储能、核能等领域的应用。深化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合作,推动产业向核级石墨、氟化石墨等领域延伸。

3.稀土新能源产业

1)发展目标。发挥稀土资源优势和厦钨新能源公司技术优势,推动稀土资源产业化、高端化、集群化利用,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稀土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

2)主要领域。稀土深加工方面,重点突破稀土分离指标,建设稀土分离冶炼项目,开发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稀土中间合金、稀土陶瓷等6条产业链,加强稀土项目招商,打造特色稀土新能源产业链。锂电池正极材料方面,重点推动三明厦钨新能源公司4万吨锂电正极材料产能规划满产达产,新上钴酸锂、三元正极材料项目。

3)发展路径。以三明厦钨新能源为龙头,深化与厦钨集团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其在资本市场的良好信誉、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适时利用资本运作,提高产业带动能力。持续突破稀土分离指标,加大与五矿集团沟通对接,加快推进稀土分离冶炼项目建设,围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合金动力电池等领域,引进稀土深加工及应用项目落户,力争培育1-2家稀土深加工应用龙头企业。探索建立离子型稀土开发应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引进一流的稀土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

4.硅产业

1)发展目标。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行业资源,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砂、金属硅、硅基新材料等三大产业,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存量,推进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全面提升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引进高端硅材料产品,培育全国重要硅基新材料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240亿元以上。

2)主要领域。石英砂方面,重点推动企业改善选矿技术、加工工艺,加强综合有效利用,大力引进发展高纯石英砂、工业级硅微粉、电子电工硅微粉等石英矿精细深加工项目,提升行业发展质效。硅新材料方面,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引导白炭黑企业差异化发展,发展全系列白炭黑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围绕含硫硅烷偶联剂、氨基硅烷偶联剂、氨基硅油和以及聚醚硅油碳化硅等新产品,加大产业招商,吸引相关生产企业落地。

3)发展路径。构建硅基新材料研发平台,策划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强化与氟新材料融合发展力度,依托三明学院及骨干企业的研发力量,建设氟硅新材料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构建科技支撑和公共服务体系。以现有白炭黑企业为基础,加快闲置产能释放,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实现产品高端化,重点推动正元化工技改提升、阿福硅硅酸钠生产及白炭黑技改、中闽大地纳米新材料生产等项目建设,加快纳新硅业、固泰有机硅、英泰有机硅等项目建成投产,引进发展硅胶注塑、防滑垫、高端数码产品保护套等下游硅胶产品,打造包含结晶硅、白炭黑、硅化物、有机硅等产品的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

二、突出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特色产业

按照“调优结构、拓展领域、做大总量”思路,推动新型建材、高端纺织、林产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争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一)新型建材产业

1)发展目标。拓展商品混凝土、水泥预制件一体化、装配式建筑产业,攻克行业关键技术,打通新型建材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打造福建省重要的建材产业基地。

2)主要领域。水泥行业重点实施安砂建福二期生产线和新岩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推进大田红狮水泥、永安万年水泥等固废处理项目建设。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引进高铁相硅酸盐水泥制备技术,开发海工水泥等特种水泥产品,推动水泥产品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墙体材料行业依托科顺新材料、新达保温材料、三凯新材料、万峰建材等企业,推进生产外墙整体保温装饰材料、建筑节能保温隔热材料以及新型防水材料建设,抢占高端墙材料市场。石材行业在加大整治整合的基础上,积极策划对接树脂基人造石材、异形石材等项目。

3)发展路径。以高安全性、高强度、节能环保为目标,依托金牛水泥、福建水泥、红狮水泥、科顺新材料等龙头企业,重点引进特种水泥、固废协同处置、新型墙材、机制砂等项目,重点发展新型水泥、墙材等产业,补齐高端建材等关键环节,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二)高端纺织产业

1)发展目标。打造纤维—纺纱—织布—染色—后整理—服装涂层—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集聚平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纺织产业基地。

2)主要领域。化纤行业重点加大合成纤维开发力度,进一步挖潜产业产能。锦纶行业重点做大做强超细旦锦纶企业,鼓励印染产业绿色发展。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重点对接省内同行业,大力向医用、建筑、土工等其他热点领域延伸拓展。织造行业重点推动针织布蕾丝花边面料、服装面料等新产品研发生产。

3)发展路径。按照坚持走差别化、功能化和细分领域的发展思路,依托尤溪城南经编产业园、永安尼葛园、大田京口工业园等重点园区,以顺源纺织、鑫森合纤、宝华林、祥源纺织等企业为龙头,填平补齐产业用纺织品、高新技术纤维等领域关键环节短板,加快推动顺源纺织粗细络联智能数字化纱纺、旭源纺织高品质混纺纱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高强度、高品质纱线、新型底布、成衣家纺等产品开发,促进染整产业突破瓶颈。同时,充分利用针织布系列、蕾丝花边面料以及相关服装面料等产品优势,加快培育本地服装产品、服装品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竹溶解浆技术研发,开发竹莱赛尔纤维产品,建设浆纤一体化项目,推进绿色纤维产业发展。

(三)林产加工业

1)发展目标。发挥永林集团、青山纸业、金森集团、铙山纸业等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力争到2025年林产加工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以上,打造南方绿色林产品生产基地。

2)主要领域。木竹加工业方面,重点开发生产标准木构件和生态板、木塑(矿)复合人造板、重组木(竹)等新型环保板材等精深加工产品;高强度竹基纤维复合系列新材料、无醛人造板、重组竹系列竹家具家居系列等产品。制浆造纸及纸制品方面,重点开发生产高得率和再生纤维原料造纸产品等高附加值纸制品,抓住国家实行“禁塑令”和全省松林改造等契机,拓展竹纤维、竹木浆粕、粘胶纤维等开发利用方向。林产化工及生物质利用方面,重点开发生产松香松节油、香精香料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竹生化产品、药用炭等高附加值产品。森林食品加工方面,重点开发生产笋制品系列、森林饮品、食用茶籽油等产品。

3)发展路径。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加强对现有规模以上企业的培养,重点培育青山纸业、永安林业、和其昌竹业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林产加工业由一般加工向深度开发发展。推动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家具家居、松香松节油、林业生物质提取利用、森林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加快自主商标品牌的培育,壮大现有“永林蓝豹”等一批知名商标品牌,支持企业积极争创新品牌。

三、注重统筹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按照“攻坚关键技术、用好产业资源、增强产业后劲”的思路,依托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基础,培育行业交叉领域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一)工业互联网产业

1)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着眼建设“5G+工业”体系,实施一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力争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重达到50%以上,5G新基建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推动“三明制造”向“三明智造”转变。

2)主要领域。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推动建设工业互联大数据中心,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把5G技术引入工业设计、生产等领域,突破轻量化5G产品应用和关键材料,实施一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场景应用、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提升重点产业、关键生业务产环节全面数字化比重,提升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工程机械、动力电池、数控机床、电力装备等重点装备联网监测。

3)发展路径。重点依托金瑞高科、瑞奥麦特、半固态研究所、泰启力飞等龙头企业,运用“技术+应用”的5G生产模式,开发生产5G通讯基站散热壳体、通讯基站滤波器组件等小型化、轻量化5G应用产品,提升压铸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以海斯福公司为龙头,生产研发5G设备全氟烯醚类密封圈;支持三钢闽光物联云商、福特科、源通物流、福建融光、百特智能等企业,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4K8K视频、新型传感等领域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持海西重汽、天华智能、永安轴承、普诺维、毅君铸造、机科院海西分院等企业,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构筑基于核心产业技术和核心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智能制造系统化能力。

(二)生物医药产业

1)发展目标。依托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特色医药产品和专业园区,构建天然药物提取、中医药产品、特色原料药等产业类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220亿元以上。

2)主要领域。依托专业园区平台,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香精香料产业园建设,紧盯特色中药产业和特色医药产品,重点布局现代中药、特色原料药、高附加值香料产品等项目,重点对接恒瑞医药原料药生产基地等项目,打造具有三明优势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平台。

3)发展路径。特色中药产业方面,依托我市丰富的林下资源和山垅田优势,以“明八味”道地中药材为发展重点,按照“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模式,打造一批中药材生产基地;引进国内知名药企来明布局中医药产业园,建设集交易、展示、服务为一体的东南中药材交易中心,延伸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膳、保健食品、提取物等相关产业链,并结合文旅康养大力发展中医药休闲、疗养康复等健康产业,促进中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特色医药产品方面,利用我市223个药号资源,深化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合作,推动痛血康胶囊、蕲蛇酶注射液、猕猴桃颗粒、冠脉乐片等4个市场潜力大的全国独家品种进行新工艺研发和二次开发,促进产品销售迈上新台阶;争取蕲蛇酶注射液、冠脉乐片等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全力支持海西联合药业吸入式麻醉剂获得药品批文。特色原料药基地方面,以四部委制定出台的《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契机,着力培育壮大南方制药、海西联合药业、瑞德医药等医药企业,加快南方制药抗肿瘤新药系列产品生产项目(二期)等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形成紫杉烷类抗肿瘤原料药、含氟医药中间体、2-脱氧-D-核糖等产业类群,打造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

 

第四章  主攻方向

 

一、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工作目标:2025,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以上,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家以上,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重点任务:搭建创新平台。抓住省上实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行动的重要契机,用好用足科技惠企政策,启动新一轮支持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建设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石墨烯应用工程实验室创建省级山海协作创新中心。支持我市各类创新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5家以上研发机构升格为省级研发机构。策划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力争每年全市有50个以上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盘子,开发的新产品100个以上。鼓励自主创新。深度融入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创新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用好用足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分段补助、科技创新券补助、科技成果购买补助、设备折旧等科技政策,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作用,推动三钢等打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每年新建20家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回报奖励机制,试行新材料技术“揭榜挂帅制”,探索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与使用权改革试点。对接知名高校院所,争取合作共建一批、整合提升一批、引进新建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或成果转化中心,探索导入中关村发展集团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运作、科技投融资等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加快推进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一中心、一基地”建设。

二、突出龙头带动,形成整体发展新格局

工作目标:落实省上做优做强工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坚持“合算合规”、优惠与贡献对等原则,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紧盯龙头企业需求,把握新基建、省级技改贴息贷款扩容提升等机遇,持续深化拓展、制定兑现“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提高政策精准度、实效性,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主导产业,支持三钢加快成长为千亿企业、海西重汽等9家企业加快发展为百亿企业,力争每年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以上。

重点任务:壮大一批领军型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和龙头后备企业名单,制定专项成长培育方案,突出建链强链补链,强化市内产业配套协同,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新完善现有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一企一策”,推动“一企一策”向重点龙头后备企业、上市后备企业、高成长企业拓展,健全量化考评体系,促进“一企一策”提质扩面。培育一批行业优势企业。加强中小企业成长辅导,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打通“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成长链条,推动一批成长性好、创新力强、市场前景大的科创型中小企业快速做大规模、做优特色,打造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推动大小企业协同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重点要素的并购重组,推动大小企业共同发展。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流、数据流、物流、信息流优势,深化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上下游中小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三、提升园区承载,拓展集聚发展新空间

工作目标: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绿色化、特色化建设,实施《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做强做优“9+2”市区工业园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争取“十四五”期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循环化绿色改造实现全覆盖,打造一批承载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凸显的产业园区。

重点任务:加强产业布局。突出建链强链延链,以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产业集群配套项目对接为重点,持续推进金沙园、三明经济开发区、埔岭汽车工业园、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等依托特色优势链条延伸。增强承载能力。对标省级工业园区标准化创建要求,建立挂包帮扶机制,从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投入产出、园区配套、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采取“一园一策”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金沙园、尼葛园省级标准化试点,培育一批标杆示范园区。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通过循环关键补链、绿色化改造等方式,在企业、园区之间实现链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强化要素保障。深入开展园区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做好重点工业签约项目土地保障。对照化工园区认定标准,提升园区功能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通过省上认定、扩园。

四、抓好绿色制造,构筑生态发展新导向

工作目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同时突出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2025年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省政府下达指标以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重达到50%以上。

重点任务:以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度,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围绕全市纺织、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育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每年培育3-5家融合发展标杆企业,以数字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引导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纺织、新型建材等行业企业加快绿色化改造升级,加快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推进工业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推动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建立和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强节能目标和碳强度目标责任及考核评价。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和设备研发应用,实施清洁能源优先、减排优先的有序供能、用能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持续推动用能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三明核电、抽蓄项目前期工作,抽蓄项目力争“十四五”中后期开工建设。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强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五、致力协同合作,谱写开放发展新篇章

工作目标: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龙头企业等优势,深化产业交流合作,推进建链补链强链,落细落实百亿产业链招商行动方案,用好产业链“招商地图”,加快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一批项目落地。

重点任务: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依托“9.8”、海创会、林博会等大型展览展示活动,开展产业招商,加大9条工业产业链策划项目的引进力度,做大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等共建园区。深化产业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对外产业合作,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引进来”质量,积极复制推广福建自贸区创新成果,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持续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指导企业做好原材料、用工、防疫物资储备,常态化开展线下“手拉手”、线上“云展销”,搭建大宗产品物资集中采购平台,组织市内工业产品入驻平台。完善“e三明”企业产品供需互助平台,动态发布重点龙头企业产品需求、产品供应、外协加工等信息,用好“乐购三明”直播平台,推动优势产品拓展市场。

二、优化企业项目服务。深化“五比五晒”,持续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健全完善市领导牵头协调和问题汇总、分解、督办、反馈工作机制,推动全市规上企业注册“政企直通车”平台,切实解决企业运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企业增产增效。集合政策、要素、人力、金融等资源,拓展“法官工作室”“检察官工作室”等司法服务模式,全力支持企业市场拓展、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加快存量项目推进进度,做好新增项目的谋划储备和对接申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盘子。

三、优化生产要素保障。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在用电、用地、用工等方面适时出台支持企业稳增长政策,拓展提升“一企一策”,提高企业获得感。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提前落实重点工业签约项目土地申报组卷准备,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加强全市萤石、稀土、钨、石墨等战略性资源保护与开发,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支持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参与开发,推动资源就近深加工。

四、强化产业人才支撑。落实加快人才集聚等政策干货,对到市重点产业相关企业工作的人才,在工作补助以及住房倾斜、税收减免等方面按照规定给予支持。建立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梯度培育库,全面落实加快人才集聚政策措施,推广人才“编制池”做法,推进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建设,选派一批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到企业服务。按照“谁使用、谁评价”原则,研究制定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凭能力、实绩、贡献自主评价人才,吸引更多实用型人才来明创新创业。加强校企合作,培育建设一批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探索专科类“二元制”人才培养与实践,为产业发展“量身定制”专业技能型人才。

五、强化财政重点保障。抓住党中央、国务院支持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围绕推动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精准策划一批重点支持项目,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充分发挥政策和财政经费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作用,稳步增加财政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投入力度,促进经费向重点产业、重点平台、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引导企业重点围绕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数字工厂、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施一批“以奖代补”技改提升项目。

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构建“产业+资本”模式,吸引市外创投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主导产业、初创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用好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技改基金等产品;推广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广“N+1+N”供应链融资模式,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增信作用,帮助上下游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制造业龙头企业融资担保“白名单”绿色通道,推广“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降低担保费率。发挥司法保障作用,创新拓展涉案企业“白名单”制度,帮助“互保链”企业解链脱困。鼓励企业用好上市和发债等直接融资方式,分层次梯队培育孵化。

七、重视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实施企业家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每年举办全市企业家培训活动,扶持、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力度宣传表彰优秀企业家,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营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开展“三明工匠”评选活动,选树一批一线企业劳模典型,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八、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健全安全生产工作体系,立足源头预防,做到关口前移,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工业行业企业扎实推进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分色治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安全生产和行业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解读